武林中向來就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武當山與少林寺均因精湛淵博的武術為世人所尊崇,亦是武俠小說中重要的名門正派之一。“武當”之名取自“非真武不足當之”,與少林功夫齊名的武當派武功由張三豐創設,是為“內家拳法”,屬于太極拳法,剛柔相濟、有后發先至、四兩撥千斤的特點。
太極拳是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太極拳是中華民族辯證的理論思維與武術、藝術,氣功引導術的完美結合,是高層次的人體文化。其拳理來源于《易經》、《黃帝內經》、《黃庭經》、《紀效新書》等中國傳統哲學醫術武術等經典著作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道、儒、釋等文化的合理內容,故太極拳被稱為“國粹”,并被中外武術愛好者所廣泛推崇。
武當顧式太極拳,是太極拳壇中一枝獨特的奇葩,三百多年來綻放在遼闊蘊深的華北平原、戰國時期趙國的都城——邯鄲!該套拳法承自中國太極鼻祖——武當張三豐,傳至明末清初武當山云游道長顧殿一集大成,更創顧式太極拳。一脈傳襲至今三百余年,由第九代傳人,掌門人劉登信太極大師發揚光大廣,教弟子于海內外,聲名遠揚!武當顧式太極拳架勢低,起伏大、柔似蛇、活如魚、體厚身渾、藕斷絲連,內功精進,猶如騰云駕霧。手、身、步、意法獨特,與現今社會上廣為流傳的趙堡、陳式、楊式、吳氏相比,雖都屬內家,但因顧式太極拳在數百年傳承中未流失招式,故顧氏太極拳更兼具古樸的武韻。
然而,武當顧式太極拳卻并沒有像陳式、楊式太極拳那樣普及,被武術愛好者所認知。顧殿一祖師在河北魏縣傳拳以來,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200多年時間里,顧式太極拳基本都是在邯鄲地區流傳,沒有大規模地向外地推廣。其中原因有二個:一是門規嚴。過去顧式太極拳有嚴格的門規,既要保證此拳能夠純正的延續發展,又要防止學此拳者因武德,技藝等方面有不良行為,在社會上,武術界造成負面影響,故在教授徒弟時設有六不傳,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單傳。二是拳架難度大。顧式太極拳的祖師們把畢生精力都放在技藝繼承上,幾乎沒有做過刪減拳架難度的事。這種現象既有利也有不利,有利的是,顧式太極拳直到今天仍然完整地保留了傳統太極拳的內功技擊訓練方法:不利的是拳架難度非常大,幾趟拳練下來,鞋里都能倒出汗水來!這令一些體質不好的太極拳愛好者望而生畏。
但是從訓練技擊的角度來看太極拳的難度是不能降低的。顧式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張斌大師生前常說:“好難,好難,想功夫好就得難!”今天的太極拳水平已經遠遠不如古人,再要降低訓練難度,博大精深的太極功夫如何能繼承下來?同其它太極拳相比,顧式太極拳才會始終保持高水平的技擊性和養生效果,第九代掌門劉登信大師數年蟬聯中國太極推手散手冠軍便是最好的證明,顧式太極拳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古樸純正,它的難。對于太極拳愛好者來說,想真正學到太極拳內外兼修的上乘功法武當顧式太極拳無疑是最理想的選擇。
為了將太極拳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學習到正宗的太極拳,青島“登信太極會館”面向全國招收學員,由第九代掌門人劉登信先生親自傳授,歡迎廣大武術愛好者前來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