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鋼琴家、指揮家米哈伊爾·普列特涅夫,曾多次在不同場合的采訪中發出“我愛貝多芬!”的感嘆,他說:“對我而言,貝多芬就像是上帝一樣,我敬仰他,欽佩他。”無疑,他也早已將自己對這位“樂圣”的崇敬之情,付諸于演奏曲目之中。他在1978年參加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的初賽時,就演奏了貝多芬的《c小調第32奏鳴曲》,時任大賽評委的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列夫#8226;弗拉申科,稱他的演奏“達到了演繹的頂峰,非但無可挑剔,而且完美獨特”。當他成為一位職業演奏家后,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對他而言更是家常便飯,幾乎隔一個演出季,人們便能在他的節目單中發現幾部貝多芬的作品。從他走上指揮臺的那一刻起,這位作曲家的九部交響曲又成了他手中的常備曲目。最近,普列特涅夫終于完成了錄制貝多芬全部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的心愿。
由于貝多芬自己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所以為這件樂器寫作始終是他最拿手也最感到親切的領域之一。從他初到維也納時寫下《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5號),到他雙耳已完全失聰的1808—1809年創作的、俗稱“皇帝”的《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作品73號),時隔數十年,貫穿了他早期至中晚期的創作生涯,且直1808年首演《G大調第四鋼琴協奏曲》(作品58號)時,仍由他親自擔任獨奏,那也被視作他作為鋼琴家的告別演出。由于耳疾的痛苦,致使貝多芬不能再以鋼琴家的身份出現在舞臺上,才漸漸打消了寫作鋼琴協奏曲的興趣。
貝多芬的每一部鋼琴協奏曲都有著互不重復的特點,帶有深切、感人的印記。起初的兩部協奏曲,繼承了莫扎特和海頓的傳統,但同時也已在很多方面顯露出自己作為一個天才藝術家的成熟技巧,尤其是《第一協奏曲》中充滿著青春的光輝和飽滿的毅力,其民歌風格音調的詩意表現引人注意。到了1800年寫作《c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作品37號)時,他無論在鋼琴技術的創新方面,還是在發展協奏曲這一體裁的新含義方面,都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它也成為在作曲家生前就受到承認的少數幾部作品之一。6年后完成的《第四協奏曲》,是貝多芬最熱情洋溢的抒情作品之一,它有著清新的風格和完美的構思,充滿著浪漫、柔和的音調,被鋼琴家們視為鋼琴協奏曲里的登峰造極之作。《第五協奏曲》是一部使協奏曲交響化的典范,它將輝煌的技巧和深刻的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貝多芬堅定的意志和堅忍不跋的斗爭精神。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尤其是后三部)以其宏偉、深刻的構思,為這一類型作品的寫作開辟出一片新天地。所以,這些協奏曲一直都受到鋼琴家們的喜愛,早已成為音樂會上的“常客”,各種版本的音像制品也是數不勝數。
這套貝多芬鋼琴協奏曲集,也是普列特涅夫作為鋼琴家第一次錄制一位作曲家同一類型作品的“全集”。在此之前,他不會為了去錄“全集”而勉強自己去彈其中一些與自己格格不入的作品,僅憑這點便可以料定,貝多芬的這5首協奏曲一定是他現階段感受最深的作品。
在普列特涅夫的演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對所演奏的每一部作品的個人態度,以及他對貝多芬的至愛與珍惜。他常說:“貝多芬經常被演奏得像是冷冰冰的紀念碑。也許這能讓人肅然起敬,但是負面的效果是可能會讓現代的聽眾對他敬而遠之。”在他看來,貝多芬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因為他的音樂充滿情感與生命力。”在他已出版的前4首協奏曲的錄音中,我們領略到了一個多面的貝多芬。這是個充滿詩意和個性的演繹,流動的樂句、火花般閃爍的裝飾音、充分的細節表現,這些都讓聽者對他的演奏產生出濃厚的興趣。可以聽出,他是要將音樂中的火花,由自己的心底傳達到聽眾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