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河南省鎮平縣郭莊鄉團東、馬莊鄉白衣堂、賈宋鎮下戶楊、張林鄉街東、老莊鎮任家溝等5個村,通過村民商議的方式,積極探索土地流轉方式,大力發展適合本村發展的支柱產業,“轉”出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天地。
鎮平縣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經歷了從農戶自發流轉到鄉村中介組織委托流轉,從零星流轉為主向產業結構調整、土地項目開發流轉相結合為主,土地流轉市場逐步完善,操作程序不斷規范。郭莊鄉團東、馬莊鄉白衣堂等5個村近年來率先在全縣走出了一條“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群眾自愿、操作規范”的流轉新路子。5個村流轉土地8 220畝,流轉比例為48.7%。其中流轉比例最高的任家溝村,流轉3 500畝,占土地的58.3%;流轉比例最低的下戶楊村,流轉耕地
1 400畝,占耕地的41.1%。5村土地流轉形式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大致可分為置換、轉包、出租、土地入股等形式。置換是以組為單位,將不愿出租或轉包土地的農戶耕地等量交換到本組土質相對較好的地塊,約占流轉總量的20%。如下戶楊、團東、白衣堂等村,把幾戶土地合并為一塊,方便了生產,提高了效益。轉包是由外出務工或經商農戶把承包的土地委托給親朋或種糧能手經營,約占流轉總量的10%。這5個村的土地流轉過程分四步走:
第一步,征求意見。就土地如何流轉,分別召開村兩委會議,廣泛聽取黨員、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
第二步,擬定方案。在廣泛征求匯集各方面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由鄉鎮包村干部主持召開兩委班子會議,反復討論、論證,制定適合本村的《轉變土地承包經營方式的實施意見》,印制成冊發放到戶,再次征求意見,并根據村里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補償細則。賈宋鎮下戶楊村、張林鄉街東村對愿意參與返租倒包的農戶,按每畝250千克小麥折價補償;對不愿意出租土地的農戶,以等量優質土地置換;對愿意參與合作經營的農戶,采取農戶出地,種植大戶出資金、出技術,進行合作經營,利益分成,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民。
第三步,村民表決。由村組干部逐戶宣讀《實施意見》,發放《土地流轉表決表》,讓各戶根據意愿進行表決。
第四步,組織實施。由包村干部牽頭,村組干部參與,成立工作組,全面指導,重點推進。主要負責發布土地流轉供求信息、建立土地流轉檔案、按規定辦理有關流轉手續、及時調解土地流轉糾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