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蘇北的一個小村,10年前曾人心渙散,負債累累,現如今村里不僅建起了輻射蘇北魯南地區的西榴蔬菜批發市場,而且開發了現代化居民小區,每天商賈云集,熱鬧非凡,仿佛一座鄉村里的“都市”。而創造這個奇跡的人,就是江蘇省東海縣第十五屆人大代表、石榴鎮西榴村現任黨總支書記李愛富。1998年5月,李愛富帶著組織上的重托和全村黨員群眾的信任,挑起了西榴村黨總支書記的重擔。當時,村里集體負債達21萬元,村民大多閑來無事,守著人均不足1畝地受窮。他上任后,通過蔬菜產業培植和拉動,短短幾年就把西榴村打造成 “小康示范村”、“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和市級“文明村”。
為菜農興建市場
長期以來,村民賣菜要騎自行車或拉平板車到鎮或縣城,不僅費力,而且耗費了大量的時間。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李愛富大膽提出了興建西榴蔬菜批發市場的設想,并很快得到全村人的支持。2000年9月,村里投資7萬元,在本村繁華地段興建一個占地1.2萬平方米的蔬菜批發市場。2005年3月,李愛富向縣人大提交了《應盡快興建石榴大型專業果蔬批發市場》的議案。同年6月,石榴鎮落實李愛富有關議案,興建占地10公頃的石榴潤福果蔬批發市場。
西榴蔬菜批發市場建成后,每天中午12點過后至夜幕降臨前,菜農們拉著各種新鮮蔬菜涌入市場,來自山東、上海、南京、連云港等地的客商們熱切地上前和菜農們討價還價。據統計,市場每天蔬菜成交量達5萬千克,最多時購銷車輛達到170多輛,市場已成為輻射蘇北魯南地區的蔬菜營銷中心。
僅有田頭批發市場,沒有蔬菜基地,市場也很難長久生存和發展。于是,2008年8月,李愛富向縣、鎮人大書面提出開發西榴蔬菜基地的建議。同年10月,西榴村就爭取到世行貸款360萬元,對蔬菜基地進行全方位開發。到2008年底,已建成8座生產橋,3座排灌站,8 000米防滲渠,6 000米田間砂石路,蔬菜基地實現水通、電通、路通。
在市場和基地的帶動下,西榴村蔬菜面積已由1998年的500畝,發展到現在的2 500畝,品種由單一的水蘿卜、芹菜等發展到蒜黃、平菇、甜瓜等60多個品種,全村種菜戶發展到1 100多戶,各種種菜能手達320多人,從事蔬菜運輸的專業戶達112戶。僅蔬菜一項全村人均年增收達800元。
為富余勞力尋富路
為使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合理流動,得到充分安置,李愛富先后派出10多名蔬菜經紀人,分赴全國各大中城市開辟勞務市場。他通過鎮勞動所,與外務公司合作,千方百計拓展勞務業務。為了保證全村外出種菜務工人員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村里成立了勞務輸出領導小組,負責為外出務工人員登記造冊、建立檔案、聘請法律顧問。為了幫助富余勞動力早日找到出路,他起早貪黑,趕了多少路,跑了市縣多少家勞務公司,說了多少好話,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目前,全村共有263人在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打工,130多人在國內10多個省市承包土地種菜,這些人在國內外打工時,邊鞏固陣地,邊向家人傳遞信息,不僅避免了菜農盲目流動,減少經濟損失,而且激發了全村富余勞力的外出打工熱情。西榴村凡是外出打工的家庭,都成了村里的富裕戶,年人均純收入2萬元左右,79戶在村中心蓋起了小洋樓,有的還在縣城、外省市買了別墅。
為能人提供“舞臺”
李愛富深深懂得“無工不富”的道理,他和村兩委一班人研究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群眾圍繞蔬菜做文章,放手發展私營、個體經濟。近年來,村里通過招商引資,創建了西榴蔬菜私營小區。
在優惠政策感召下,一些私營個體戶紛紛落戶西榴開發小區。目前,小區有私營企業17個,投資總額達4 300萬元,其中雨豐照明電器有限公司、東海晶都面業、東海農豐機械廠、蔬菜生產合作社已初具規模。開發區拉動全村200多戶從事蔬菜加工,從業人數達 1 300人,每人年收入在2萬元以上。目前,村里積累資金達120萬元。
李愛富對這些成績并不滿足。他告訴我們:“下一步,村里打算與客商合作,投資500萬元,在村東建一個大型冷藏室;再投資200萬元,在市場附近興建脫水蔬菜加工廠,利用本村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將全村80%的蔬菜推向國際市場,將種菜效益提高3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