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水市在2008年底按時完成372個村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任務,婦女當選率由2002年的31.2%躍升到86%,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村級組織換屆選舉工作先進縣(市、區)”。
“三制”選舉法產生的背景
1990年代以來,廣水市農村大部分男性青壯年外出務工,留守村莊的常住人口多數是婦女、兒童和老人,被群眾戲稱為“386199部隊”。婦女既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又是贍養老人、教育子女的“當家人”,肩上的擔子比男人重,處理的事務比男人多。但長期以來,村干部隊伍中卻鮮有女性。婦女身為農村主力軍卻難在村級事務中做主的怪現象,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婦聯組織的重視。
在市委組織部、市婦聯召開的女村官座談會、“萬名婦女大調查”等活動中,這一問題的癥結逐步顯現: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思維定勢讓部分婦女不愿在社會事務中拋頭露面;基層組織落實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措施不力,搭建婦女參政議政平臺缺乏制度保障;宗族勢力對落實婦女民主權利的影響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婦女參政議政步伐;特別是國家免除農業稅、實施各項惠農政策、計劃生育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后,農村難辦的事、得罪人的事少了,村干部的工作環境、工資待遇都較以前有很大改善,換屆選舉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婦女當選的難度進一步加大。
應運而生的“三制”選舉辦法
面對法律關于“村民委員會中婦女至少應當有一個名額”的硬性規定,面對基層組織在婦女參選時順其自然、聽之任之的態度,面對歷屆選舉婦女參選率不高、當選率更低的工作現狀,廣水市組織部門和婦聯的同志深感責任如山。
2005年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中,為提高婦女干部的當選率,保證婦女能夠參政議政,廣水市委組織部強力推出“婦女職位保留制”選舉辦法,即在村委會候選人提名票和正式選票中,設置“婦女委員”職位欄,明確此職只能由女性擔任,若沒有婦女當選的,保留該職位。這一制度的推行達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年,選出婦女干部的村數達到69.8%。
2008年,廣水市在試點基礎上,推出“性別兩票制”和“婦代會主任等額選舉進入制”選舉辦法,在候選人提名票上,分別設置男性職位欄和女性職位欄,在選票備注欄中注明至少推薦1名婦女候選人;對沒有推選出女性候選人的村,由婦女選出的婦代會主任直接成為村委會候選人,實行等額選舉。至此,廣水“三制”選舉辦法在全市村級換屆選舉中全面實施。全市372個村共選出319名女干部,并且有4名女村黨支部書記,2名女村委會主任,婦女參選率與當選率分別達到95.2%和86%。
華中師范大學婦女研究所主任劉筱紅教授認為,“三制”選舉辦法從制度安排上為婦女當選預留了空間,從選舉程序上為婦女當選創造了條件,使社會性別意識在換屆選舉的全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使婦女參與村民自治成為現實。廣水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毓勇說:“這些保護性措施對提高婦女參加選舉的積極性,提高婦女在村委會干部中的當選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廣水市婦聯主席黃鳳霞深有感觸:“‘三制’選舉辦法讓婦女切實參與了村級事務管理,真正激活了‘半邊天’。”
“三制”選舉帶來的實際效果
廣水市推出的“三制”選舉辦法,提升了婦女在農村兩委中的比例,拓展了婦女工作的覆蓋面,加強了基層組織建設,取得了明顯效果。
2008年11月19日,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國家協調員馬雷軍先生、《湖北日報》社、湖北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和省內外專家學者現場觀看了廣水市城郊鄉三星村選舉現場。該村婦女彭天蓉以接近全票的絕對優勢,當選村委會主任。“這是中國最基層的選舉。我看到了農村婦女參加選舉的熱情和提高婦女參政議政的必要性。”馬雷軍如是說。
廣水市余店鎮宋家嶺村的村民對新當選的村黨支部書記劉蓮華有口皆碑。村民王立學說:“劉蓮華始終把老百姓的事放在第一位,帶領我們致富,不選她還選誰?”1996年劉蓮華擔任村委主任時,宋家嶺村村民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到2005年達到2 100元,2008年達到3 600元,該村從欠17萬外債的市特困村成為自籌資金興建通組公路、擁有大批10萬元戶、百萬元戶的富裕村,劉蓮華功不可沒。李店鄉張揚村黨支部副書記、計生專干劉鳳清從事基層計生工作28年,對工作盡職盡責,每年為工作自己花去電話費
2 000多元、為群眾辦證和做計生工作所用車費3 000多元,從沒在村里報過一分錢,為全村育齡群眾付出了真誠的愛心。全村連續多年無政策外生育,年年被評為計劃生育先進村。群眾說:“有這樣貼心的干部,我們再超生就對不起這位老大姐了。”
婦女干部群體參政意識大為提高,參政能力得以展現,激發了廣大婦女干事創業的熱情。武勝關鎮婦女姚秋林在女能人協會的支持帶動下,承包了500畝山場、300畝水面,年收入10萬余元,成為致富一方的女明星,被全國婦聯評為“綠色家庭”。市婦女養豬協會會長黃俊光榮地當選為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婦女十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