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山西省平遙縣閆良莊村有740戶,2 907口人,5 045畝耕地;小麥、玉米、谷子是村里的三大名產,素有“產糧大村”之稱;離城近、肥源足、土地肥沃是這個村的一大優勢。近幾年,村支兩委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和農民,狠抓低產田改造,農業總產量、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農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2008年,全村的農業總產值達到4 32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猛增到5 000元,快步跨入了平遙縣小康村建設先進村行列。黨支部帶領全村農民,在改低創高上著力抓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科技培訓
村黨支部認為,傳統農業存在的產量低、品質劣、效益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低。從2006年開始,全村農民參加縣、鄉、村三級主辦的各類科技培訓50余期,接受培訓的農民達3 000人次。此外,村支兩委還利用農閑時間定期不定期地派出專人到各地參觀取經,學習先進經驗,從而不斷提高了農民的種養加技能,為“改低創高”打下了堅實基礎。
選優推良
大力選用和推廣優良品種,實施“種子工程”是閆良農業在改低創高中走得最出色的一著棋。“品種不優不種”、“品種混雜不種”,這是閆良農民常說的兩句老套話。因為玉米省工省水又省肥,且又單產高、銷路好,畝收入近千元,時下,閆良農民已由過去大面積播種小麥轉向了大范圍播種玉米。為奪取玉米大豐收,確保糧食生產穩產、高產,村支兩委每年秋后都要派專人到運城、跑忻州,為農戶選調優種。目前,玉米畝產能上到700千克以上的面積有1 000余畝,畝增收250元以上。
玉米生產是閆良農業種植的大頭。但過去普遍存在品種低劣、效益低下的問題,實施改低創高后,閆良大力推廣優良品種,效益比老品種提高55%,僅此一項,全村農民便從中增收1 000余萬元。群眾高興地說:“俺村黨的惠農政策用得好,干部為民服務做得好!”
抓水增肥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閆良村最大的問題是缺水,這是干部群眾的心病。經過多年努力,全村累計打井30余眼,整修和新開渠道30 000余米,使全村的5 000畝老旱地全部變成了水澆地。但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嚴重下降,供水不足仍成為制約閆良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此,抓水興農仍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閆良人深深知道,“水是命脈,肥是根本,無水無肥白種田”的道理。村支兩委抓住本村“距城近、肥源廣、交通暢”的獨特優勢,積極組織群眾進城掏大糞、拉雜肥,增水增肥保增收。據統計,每年閆良村從城里運回的優質農家肥不少于500萬千克,農家肥畝均由過去的500千克增加到1 500千克以上。
能人效應
市場經濟的發展,呼喚著一大批能人不斷從后臺走向前臺。他們既有創業的實踐經驗,又有超常規的魄力和眼光,往往成為一個行業的旗幟。我們村支兩委從實際出發,倡導村民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工則工。村民田長壽,原在村里當干部。改革開放初期,他大膽走出家門,帶頭承包了岳壁機械廠,經過幾年的技術革新,企業效益倍增。2000年初,他懷揣巨款回村辦起了一個大型福利橡膠廠,年創收70余萬元。同時,還為本村安置剩余勞動力30余人,一人帶多人,小廠變大廠,在他的帶動下,目前閆良莊的民營企業已發展到7家,年增收1 000余萬元,走上了以工扶農、以企興農的良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