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Forum 2009年2月刊
錯位:馬丁·基彭貝爾格的藝術
《如果你無法得到自由,試試看能從女人那得到多少》——這是馬丁1984年創(chuàng)作的一組十張的系列彩色照片作品,ArtForum2月刊的封面刊登的就是其中的一張。去年秋天洛杉磯現(xiàn)代藝術館舉辦了馬丁回顧展的首次展出,今年三月,這個展覽來到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ArtForum本期專門邀請藝術史評論家、洛杉磯加州大學藝術史教授喬治·貝克(GeorgeBaker)對馬丁,尤其是對即將開幕的展覽進行評論。

這篇評論全面地分析了馬丁的藝術發(fā)展歷程,在文章的最后,喬治教授指出:“基彭貝爾格似乎想從整個藝術領域中創(chuàng)造出一個合成藝術品,作為一種集合的美學作品,他似乎可以想象出所有的位置安排,是對社會雕塑的一種矯正。他知曉并占據(jù)所有的位置,在它們身上下賭注,付諸努力,導致了一種無根的平等,這僅僅是從藝術體系中的模式上的解脫么?它們都是相同的么?我們是否看到了種種差異中的層次?”
MordenPainters
2009年2月刊
杰西卡·杰克遜·哈群斯
本期的MordenPainters在藝術家推薦中著重介紹了來自波特蘭的藝術家杰西卡·杰克遜·哈群斯(JessicaJackson Hutchins )。她擅長用一些常見的材料,諸如報紙、粘土、亮飾等,來創(chuàng)作雕塑。
文章開篇介紹了哈群斯1999年創(chuàng)作“對話/轉換”時的最初想法和具體實施過程。哈群斯說:“我想對呈現(xiàn)事物的困境有一個認識。”1997年,當哈群斯開始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攻讀自己的美術學碩士學位時,她的作品似乎言說著一種來自當?shù)嘏罂藰纺欠N味道的語言,拋棄了過多的技術因素,洋溢著一種野性的氣息。
在過去的十年間,哈群斯嘗試過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作手段,別人用過的、別人沒用過的方式,她都努力地嘗試。今年三月和七月,哈群斯將有兩個展覽分別在布魯克林和費城舉辦。

ArtAuction 2009年2月刊
個性男人
上了本期ArtAuction封面的這個男人,對大多數(shù)人而言都不陌生——皮埃爾·邦杰(Pierre Bergé),已故時裝界標桿性人物伊夫·圣· 洛朗(Yves Saint Laurent)最親密的伴侶。畫面右側是他們的拍品,它們將創(chuàng)造一次世紀性的拍賣。
ArtAuction的2月刊為這皮埃爾以及這次引人矚目的拍賣做了一個分量相當?shù)膶n}報道。文章的導言寫道:“皮埃爾·邦杰和他的伙伴伊夫·圣· 洛朗一起成就了世界最偉大的收藏,現(xiàn)在,這位和圣洛朗關系緊密的高級主管將賣掉這些收藏,拍賣所得將歸伊夫·圣·洛朗基金會所有,以及用于實現(xiàn)伊夫生前的最后一個計劃:成立一家拍賣行。”
在大量的采訪內容里,讀者可以客觀地了解這位個性男人關于此次大動作的想法。對于這個事件的報道,除了讓當事人自己陳述始末,還有更恰當?shù)姆绞絾幔緼rtAuction的報道值得一看。
ArtReview 2009年1月刊
格林·利貢:我是……
一個人如何保持一種隨時準備參展的狀態(tài)?本期的ArtReview帶我們見識了一個在焦慮、分神的狀態(tài)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他就是格林·利貢(Glenn Ligon)。文章從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那天早晨說起,原汁原味地再現(xiàn)了這位紐約當代設計藝術家的生活,同時也從多角度介紹了他的創(chuàng)作。當然,我們也能在文章插圖中找到上面標題中“我是……”的答案——“我是一個人”(I am a man)。
格林生于1960年,善于以文本為基礎的繪畫,設計取材于James Baldwin、Ralph Ellison等人創(chuàng)作的作品,這些繪畫常常以蠟紙、煤灰等為創(chuàng)作材料,如Baldwin所形容的,煤灰這種采礦的副產品似乎很適合表現(xiàn)美國黑人們的憤怒情緒。十多年來,格林曾多次在國際上展示他的畫作、霓虹雕塑,以及攝影作品。他的作品目前已成為發(fā)燒級收藏,以“當代藝術檔案”和“黑色,是也不是”的名義分別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和芝加哥文藝復興社群展出。同時,他的作品還收藏于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和紐約現(xiàn)代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