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年關難過,金融危機下的年關更難過。2009年伊始,藝術圈刮起一股哭窮的風潮。且不管兜里的錢有沒有真的掏空,反正裁員的裁員、縮水的縮水、倒閉的倒閉,展覽規模也大幅度下調,由開幕晚宴的壓縮成下午茶點,由開幕酒會的壓縮成了人手一瓶礦泉水#8943;#8943;既然東家紛紛如此表態,藝術家們也不能在展覽上大肆鋪張了,盤點一下近期展覽,只有UCCA、常青等幾個大機構畫廊還能夠維持以往的展覽規模(傳聞UCCA也將出售庫存)。
花不花錢是個事兒,藝術做得好不好更是個事兒。金融即使沒有危機到藝術的錢包,它也攪亂了藝術的腦子。縱觀本月展評,GUEST們最響亮的質疑,是反思。回望浮夸奢華的2008年,藝術到底創新了什么?滿足了什么?不搞大制作、大手筆了,藝術思維是不是就枯萎了?藝術家該不該向“很像當代藝術”的藝術說再見?

[UCCA]
邱志杰個展:
破冰-南京長江大橋
計劃三
從上海的的“莊子鎮定劑”開始轉戰到新加坡的“大橋,南京,天下”后,老邱的南京長江大橋計劃今天在北京UCCA揭開了他的第三個序幕——破冰之旅……這次的破冰之旅應該說是一個送給“邱家瓦”的一個巨大禮物。墻上幾十張方案水墨畫都是送給“家瓦”的。展廳四處的作品也是根據那些方案制作而來。
整個展廳被裝修成一艘破敗的鐵甲沉船。用發黑的木頭隔成無數個隔斷,每個隔斷里基本的都有一個與之相關的作品。整個地面2/3用鐵皮鋪滿,并相互焊接,偶有地方鐵皮被拉起翻卷過來露出墊在地下的獎狀或者報紙,如同朵朵浪花鑲嵌在展廳各處。剩下的1/3是用竹席鋪地,從上面長出很多竹篾的器物……老邱的這次展覽通過以上種種材料借南京長江大橋之點呈現了他經過對整個社會的宏觀形態的認識和思考,是假大空?還是發人深省?
[9樓] guest 2009-2-15 17:13:31
不就是大橋么,弄得這么羅嗦,有這個必要嗎?要把個大場子撐滿也不至于這樣啊
[11樓] guest 2009-2-15 18:04:54
老邱其實不適合當藝術家,適合開一個針對自己的私人博物館
[13樓] guest 2009-2-15 19:36:32
優點:材料的不同使用方式象征性的新從題材到無限之間的想像能看到藝術家的積累和膽量通過了實踐的考驗有期待
缺點:太泛缺少奇跡或者高級離起點還是不夠遠
[17樓] guest 2009-2-15 22:20:58
大家都會做很像當代藝術的“當代藝術”
[36樓] guest 2009-2-16 18:32:22
全是小點子,小細節,亂七八糟,像無數個嘴在吵架。
[UCCA]何岸個展:是什么讓我理解
我的知道?

[樓主] 口舍2009-2-11 23:26:47
回到何岸“偷”字的兩件作品,在《鄉愁》展中《看看大哥能幫幫他嗎?》所表露的是社會暗涌著的偷偷摸摸;而在《是什么讓我理解我的知道》中看到的是何岸內心深處情感上的偷偷摸摸。也許他極不愿肉麻的在書的扉頁上寫著“謹以此書獻給父親”也不愿齷齪的將美女的照片貼在床頭上,那么我們也就暗許了他所“偷”來的一切。
[比翼藝術中心]兩碼事——李川
李勇聯展
李勇的作品是拿常用于街頭巷尾大聲吆喝的喊話器來構成他作品的主體。生活現場當中那些大聲吆喝的是走街串巷的小販,亦或是千鈞一發的非常時刻不斷被大聲呵斥、激勵或者鼓動的場面,是萬眾一心的呼告,也是單薄個人癲狂躁動的吶喊。在全球金融風暴持續,經濟低迷的寒冬下,李川招兵買馬,妄圖用紙構建出中國的第一艘航母,這種逆流而行,不識時務的做法,最終只會淪為紙上富貴還是落人笑柄?亦或是想咄咄逼人,搶灘登陸?
李勇用了100個小喇叭在離地差不多1.6米的位置上水平懸掛著,喇叭里的聲音非常含混,但能聽到的是一首老歌——《難忘今宵》;李川的作品題目是《民生公司的新訂單》,一些背上貼了“民生公司”字樣的中年婦女在現場手工制作航空母艦的紙模,現場制作的時間為20天(預計的展期)。另外,李川在墻面上張貼了一些紙模的效果圖以及網絡上下載的航空母艦的圖片。
[9樓] guest 2009-[34樓] guest 2009-1-12 15:56:35
李勇李川在這個現實當口中關注的點是很有戲的,只是這個戲給弄得太稀松平常了。當然,藝術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做作品,但藝術家太在自己的括號里做文章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呢?
[36樓] guest 2009-1-12 17:32:13
寒冷的經危,能有開幕,真是令人振奮啊。
記得廣三時大家討論過“全因素”為方式的作品。那么李川的航母是不是呢?不過當時說的全因素作品的缺點,在這里倒是有的。比如說全而且多余,美觀但是陳舊。其實很多人想問的是為什么要使用這樣的一個方式做一個這樣的航母出來。紙,中年婦女,圖紙,名稱,現場制作,民生公司……這些似乎都是為了結果而存在的。為什么要造航母呢?映射藝術形態?對國情的一種點到為止?那些喇叭似乎淪落為四兩撥千斤式的作品失敗的典范,貌似觀念其實很美術,營造氣氛的手段結果卻直接變成了對藝術家觀念干巴的猜測,無趣。
藝術很自由,國王當然能不穿衣服玩觀念,但是你總得有個心理準備,知道外面冷不穿衣服要感冒的吧。
[麥勒畫廊]備忘錄—聶幕的“數碼繪畫”展!黃大仙請指點我—翠茜.詩奈林展
[常青畫廊]默演—Hans Op de
Beeck個展
本月精彩點評:
大家都會做很像當代藝術的“當代藝術”
藝術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做作品,但藝術家太在自己的括號里做文章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