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高效是海南農業的特色。然而,細究海南各市縣農業發展,筆者發現,在熱帶特色這個共性基礎上,海南各市縣農業像工業一樣,根據各自實際,不知不覺中進行差異化發展,區域分工趨向明顯,經濟發展活力四射。
沼氣“點燃”海口生態循環農業經濟
2008年,海口全市共建畜禽養殖小區和規模化養殖場30個,建設聯戶,大中型沼氣池80多處,戶用沼氣池近9000個,利用沼液發展生態果菜基地7.8萬畝,初步構建“豬—沼—果菜”生態循環農業產業帶。
養殖業是海口優勢產業,但養殖業污染環境卻是現實問題。為解決這個矛盾,海南省農業廳與海口市決定。在沼氣發展基礎上,再共同建設一個能夠帶動全省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的示范區。示范區計劃投資5.9億元,覆蓋海口瓊山、美蘭兩個區8個鄉鎮,4年內建成規模化養殖小區40個,新增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5萬畝,觀光農業區4個,使之成為全省最大的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區。
設施農業成為三亞市農業新增長點
8000萬元,相當于一個小市縣全年的財政收入。但2008年,三亞市大手筆拿出8000萬元,在一塊田洋建設1000畝連片鋼架大棚設施,在一個鎮建設815畝高標準熱帶蘭花種植示范基地。而在2007年,三亞市就已經落實設施農業扶持資金5000萬元。
近幾年來,三亞市采取“龍頭企業+農戶+標準化”或“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標準化”模式,推動瓜菜、蘭花種植向設施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使設施農業成為三亞新的農業增長點。
據統計,三亞市大棚設施瓜菜種植面積3.5萬畝。蘭花種植超過1000畝,設施農業總產值3.5億元,設施農業收入占農業人均純收入10%。
農產品加工塑造定安農業新形象
園區農產品加工總產值7.69億元,增加值2.67億元,同比增長35%;出口創匯同比增長52%。這是海南省定安縣塔嶺農產品加工園區的成績單。
與外省農產品加工大縣比起來,這不能說是顯著成績,但與農產品加工普遍短腿的海南其他市縣相比,這是一個突出的成績。
依托海南獨特熱帶資源,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這一戰略決策使定安縣引領島內農產品加工業。塔嶺農產品加工園區規劃用地近萬畝,經過多年努力,定安縣已完成基礎設施配套資金3億多元,園區五縱五橫道路硬化、亮化、綠化工程進展順利。到目前為止,塔嶺農產品加工園區已有53家企業落戶,成為海南省農產品加工龍頭。
特色農業助瓊中闖出山區農業新路
海南瓊中縣地處深山,不可能大力發展冬季瓜菜、畜牧、漁業等島內優勢產業。但是,經過多年摸索,該縣從發展新興特色人手,特別是通過小額貸款,闖出山區農業發展新路。
灣嶺鎮養蠶專業村、和平鎮養蜂專業村、什運鄉山雞專業村、生態產業園區蘭花種植專業村……在各種專業村帶動下,瓊中“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特色農業經濟格局初步形成,成為山區農民增收新亮點。
新興特色農業迅速發展,關鍵是破解發展資金不足的瓶頸。2007年,瓊中縣率先與信用社合作,搭建農村小額貸款新平臺,創新出“無需抵押、政府貼息”的農村小額貸款模式。
海南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說,海南各市縣農業發展走向差異化,不僅是自然條件決定的,也是人為選擇的結果。除以上各市縣農業特色顯明外,其它市縣如文昌的羅非魚養殖、澄邁的瓜菜種植與運銷、儋州的熱帶經濟作物發展都有鮮明特色,陵水縣計劃將用現代農業、精致農業和生態農業逐步代替傳統農業。陵水縣迫切需要擴大現代設施農業規模,發展有機農業,努力打造“全國有機農業示范縣”;同時,加大冬季瓜菜、熱帶水果、高效經濟作物產銷力度,通過扶持一批種植大戶和龍頭企業。來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這些表明海南熱帶農業結構調整趨向成熟、區域分工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