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結構的不斷調整,和毗鄰中亞出口市場的地緣優勢,伊犁州直種植溫室蔬菜的面積越來越大,不僅豐富了我州的“菜籃子”。而且,已成為了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但由于溫室建設投入力度不夠,結構不合理,技術力量薄弱,溫室蔬菜種植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深冬反季節果菜生產面積小,未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的出口作用,失去了出口市場的最佳時機。因此,針對外向型設施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科學發展的對策顯得尤為重要。
1、樹立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
縱觀伊犁州直設施農業十幾年的發展歷程,特別是近兩年,伊犁州直的設施農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08年一年發展的溫室面積,是過去十幾年的總和,成為新疆四大外向型設施農業發展基地之一。目前,設施農副產品的總量、種植面積、品種的種類約居新疆中上游。但每年的地方蔬菜出口量卻居全疆的下游,這與我州相處的地緣優勢、發展的規模極不相稱。所以,實現設施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菜農增收和提高蔬菜產業的經濟效益。關鍵在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牢牢把握出口市場機遇。
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開拓中亞市場的步伐,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1加快提高溫室結構標準的步伐。首先在每塊200座連片溫室基地加大投入,建設10-20座標準結構的溫室起示范帶動作用。緊緊圍繞中亞出口市場。實現深冬生產目標,從而達到建一座溫室,成一座溫室。真正實現溫室效益,來快速提高農民收入。
1.2加快調整蔬菜品種結構,認真做好出口市場調研。根據市場需要什么品種,我們就種什么品種的要求。緊緊圍繞“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標準要求來優化蔬菜品種結構。一是從生產源頭抓起,實施種子工程,選育抗病、蟲的優良品種,提高果菜生產良種化的水平。二是要推行農業生產標準化,建立和完善質量標準檢驗、檢測體系和果菜的標準體系,全面開展農產品的綠色質量認證。三是要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加快建設以218國道,沿霍城清水河兩岸外向型設施農業生產產業帶,不斷提高果菜生產布局區域化水平。品種上要突出出口市場的區域特色、品質特色、品種特色,滿足出口市場的優質化需求。布局上要盡快向最適宜區域集中,最大限度的根據出口市場的需求來優化品種結構,不斷提高優勢果菜業的檔次和水平。經營上要注重完善營銷體系,培育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建立食用菌和草莓等特色產業基地,加快完善企業+菜農+基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利益連接機制,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在科技、信息,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給予支持,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力和帶動力。鼓勵和引導菜農、農技推廣機構,農民經濟人、種植大戶以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創辦蔬菜合作組織,開展專業化,系列化服務。提高菜農參與蔬菜產業化經營的能力。引導龍頭企業和菜農采取訂單農業,與菜農形成相對穩定的鉤銷關系。另外我們還要不斷提高蔬菜經營集約化生產水平。加快發展節水灌溉,投放高效低毒、無污染的農藥、化肥。加大對菜農的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和出口基地備案,衛生注冊等工作。打造品牌、注冊商標,統一生產、統一品種、統一包裝,統一管理、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達到高產,高效,實現農民增收。
2、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發揮地緣優勢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蔬菜產業,是發揮各地區域優勢促進蔬菜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蔬菜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設施蔬菜的生產,對推動我州反季節蔬菜產業整體素質的提高,構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市場產業體系,形成反季節蔬菜生產區域化、良種化、標準化和產銷一體化的新格局,實現我州設施反季節蔬菜市場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實現農民一畝園等于10畝田收入的快速增長,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為實現我州反季節蔬菜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產業發展規劃,區域布局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市場導向原則。做到區內市場和出口市場并重,要立足優質化市場需求,重點發展市場占有率高、區內或出口市場前景廣闊的優勢果菜生產與加工。二是規模優勢原則。綜合考慮區域條件、生產基礎、市場環境以及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因素,要揚長避短,構建優勢產業,打造品牌,優先發展具有一定基礎和競爭力的產品和產區,從量上盡快形成規模。三是以質取勝的原則。特別是發展外向型設施農業,一定要適應出口市場競爭和消費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提高果菜的內在品質,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分級、包裝、儲藏、和加工水平。完善蔬菜的質量安全標準,檢測檢驗體系,以綠色、安全為突破口,全面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四是重點突出的原則。果菜的品種選擇要根據市場競爭的需要,扶優、扶強。優勢產區的選擇,基地要相對集中連片,優中選優。投資建設要突出伊犁州直西四縣(市)外向型果菜出口基地的這個重點,做到秋延晚、冬生產、舂提早,打季節差分步實施。五是尊重菜農的意愿,適地適種的原則。實行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集喲化經營,切實尊重和保障菜農的市場主體地位和生產經營自主權。要加強政策引導和信息服務,充分調動和發揮地方,企業和菜農的積極性,以生態,環保、綠色為基礎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在新老設施蔬菜基地,應按適地適種的原則,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在蔬菜生長的最適宜區適度發展。而在無水源、鹽堿地、交通不便、沒有積極性,資金和技術都跟不上的次適宜區限制發展或不發展。
伊犁河谷根據農產品優勢區域布局,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發展外向型設施農業等因素,2008年13.5萬畝設施農業總體布局為伊犁州直西四縣市9.6萬畝,占總體規模的70%。因西四縣(市)具備出口的地緣優勢,規劃布局定為外向型設施農業出口基地,主栽品種以反季節冬生產的果菜等西紅柿、辣椒、水果黃瓜、蓮花白、洋蔥、胡蘿卜、大蒜、草莓、花卉、食用菌為主。東五縣主要生產滿足本地和疆內市場需求的各種蔬菜、食用菌、草莓、花卉和苗木等。
科學規劃、區域布局的推進是一項系統工程,因此要采取綜合措施,實施傾斜政策,共同推進。為此,要抓好以下幾項重大措施:一是加強抗病蟲、高產、高效良種育苗基地建設。大力引進、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二是實現標準化生產,完善檢驗檢測體系,創立產地品牌,三是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力度,提高反季節蔬菜的生產管理水平。四是制定無公害,綠色生產技術規程,從生產源頭抓起,實現蔬菜生產全程質量監控,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五是加強蔬菜市場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促進產銷銜接;六是發展蔬菜產業化經營,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七是實行對優勢產區的扶持政策。主要是有針對性地加大基本建設投資力度,率先在其優勢產區開展設施農業保險試點等傾斜政策。
3、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增強反季節果菜的出口競爭力
3.1圍繞市場需求,進一步做好品種結構調整,農業結構調整,要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菜農為主體。根據市場需求,通過新品種,新技術合高接換頭,及病蟲害等綜合技術措施,推廣名,優、新、特品種。重點發展出口市場所需求的耐運輸、耐貯藏的反季節果菜品種。改變過占市場需求時我們又沒有產品的現狀。
3.2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加大溫室建設投入力度,提高深冬生產的溫室結構標準,因地制宜的適量增加冬生產果菜品種的種植比例,伊犁河谷西四縣(市)要加快發展標準結構的深冬生產的溫室基地建設步伐,抓住出口市場的市場機遇,打好時間差,獲得高回報。
3.3提高品質,爭創品牌。市場的競爭,就是產品質量的競爭。隨著消費者對蔬菜品質要求的提高,要以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標準和技術規程的依據,加強生產管理,采用綜合防治技術,慎用高殘留農藥,不斷提高蔬菜質量。建設品牌的、無公害、綠色生產基地,增強出口市場競爭能力。
3.4搞好保障儲藏,減低產后損失。蔬菜具有保鮮期短、容易變質腐爛等特點。而保鮮儲藏是蔬菜旺季不爛、淡季不斷、均衡價格、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規模比較大的外向型設施農業縣、鄉、村,應建大、中、小型的農副產品專用恒溫庫。應注重研究、開發、引進先進的保鮮儲藏技術,特別是應研究、開發易于產地貯藏,農戶貯藏的低成本保鮮儲藏技術,降低設施農副產品的市場風險。
4,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是大力發展外向型設施農業的迫切需求。必須不斷開辟新的設施農業投入渠道,逐步形成農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持續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鞏固和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十一五”期間,州財政每年應安排設施農業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州級科技示范園建設和集中育苗基地建設,開展新品種引進、新技術研發推廣以及農技人員和農民的技術培訓,建立和完善設施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信息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并對設施農產品貯藏保鮮、出口基地建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市場開拓給予支持。自治州扶貧、以工代賑,農業綜合開發、科技興農、節水滴灌、農業產業化等相關涉農項目的資金應捆綁使用。進一步加大對設施農業發展的支持,各縣市財政每年也應安排一定的設施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連片基地的水、電、路配套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對農民新建溫室進行獎勵和補助。要通過政策引導,充分調動農民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使農民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投資、經營、受益的主體,不斷加大金融支持,優化融資環境。各級金融機構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伊犁州中心支行《關于印發伊犁州直金融業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伊銀發[2006]82號)精神,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加大對州直設施農業發展扶持力度,扶持各類設施農業信貸擔保中心,每年從信貸規模中集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發展設施農業。特別是要對農戶小額信貸,中、長期貸款給予扶持,吸引各類民間資本投入設施農業發展,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采取股份合作制形式參與設施農業發展,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實施農業生產基地,購買或租賃原屬集體建設的溫室,轉變經營機制,提高生產經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建立農民和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投入為補充、政府投入為引導的設施農業發展多元化投入新機制。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推動設施農業持續、快速、健康有序的發展。
5、突破綠色貿易壁壘,打開農產品出口“綠色通道”
為了應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伊犁州直應加強與環境有關的認證工作,主要有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系列標準(IS014000)認證,綠色標志認證等。在農民和企業中擴大關于綠色產品、綠色營銷、清潔生產、環境標志等概念的宣傳。鼓勵企業自覺向ISOl4000和國際相關產品環境標志的認證要求靠攏,并給予人力、物力,財力、技術和信息上的必要支持。建議采取一下主要措施:一是重視和環境有關的出口基地備案和認證工作,ISOl4000認證和綠色標志認證是本國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二是積極采用國際環境標準。只有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才是合格的產品,才可能具有國際競爭力-三是加強宣傳與環境有關的認證制度,向企業發布與環境有關的信息,在認證程序上指導和幫助企業,不收費或低收費。外向型設施農業的生產要適應瞬間變化的國際市場,與國內外農產品銷售企業合作,大力發展訂單農業,降低設施農產品的出口市場風險。針對中亞市場設施農產品需求狀況。首先要進行認真考察和深入調研,加強組織領導,積極與周邊國家建立溝通,對接機制,規范通關程序,為搞好雙邊貿易創造良好的通關環境。充分利用農輕紡貿易促進資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西部促進資金等支持,開拓設施農產品國際市場。在進出口商品配額許可證、專營權、加工貿易審批等業務上積極爭取優先支持。加強與國內外進出口商會、認證機構組織的聯系和交流,協調解決技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問題,為鮮活農產品正常出口開辟“綠色通道”。工商、稅務、金融、保險、質監,海關、出入境檢疫檢驗、商檢、外經貿、交通、公安等部門。要主動為我州設施農業發展保駕護航,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優質的服務。為我州農產品開拓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創造條件,使外向型設施農業又好又快的發展,真正成為伊犁州直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