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認為,作為一個醫生,不能只就病看病,上要觀天,下要察地,中要分析人事。不同時期,不同的社會環境,疾病發病就有不同的特點。中醫學發展的歷史就證明了這一點。那么,在21世紀的今天,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與古代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怎樣從中醫學角度認識現代社會疾病的大面貌、大趨勢呢?
先談“天”。今日的“天”已非古時的“天”。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數以千億噸的煙塵廢氣涌入大氣層,由此產生的溫室效應影響了正常的大氣環流,加上過度的森林開墾,造成氣候異常,災害頻繁。從中醫來看,天空清澈通透視為天,但現在的很多城市,天空渾濁不清,工業污染嚴重,以往的藍天白云已經難得一見了。隨著環境、空氣污染的日益加劇,患鼻炎、過敏性鼻炎、哮喘、咽炎、肺癌等上呼吸道、肺部疾病的人越來越多。
再談“地”。今日的“地”也非古時的“地”。在城市,高樓林立、廠房棋布、工業廢水橫傾江河。人們的衣食也離不開化工原料。在鄉村,采伐過度、土壤板化、水土流失。從五行而言,火、金、土過旺而水、木不足,清秀不濟而濁滯有余。人處天地之間,大地如生身慈母,滋育萬物,而今,金石與污濁滲溢遍地,人失去健運之機,氣機先滯,患病的幾率也就大大增加了。
再談人。現代農業離不開農藥、化肥,當今農作物多依賴化肥提高產量,但化肥并非天然產物,雖能充形,不能育精,只能助淤生痰。如今飲食之中多夾雜含有各種化學物質,一些不良商家更是在食品中添加違禁化學成分,使本來就失去綠色環保的食物雪上加霜,人吃后會擾亂脾胃之氣,久而久之會使氣機不和,多有痰濕之患。另外,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變化,而飲食過度、運動過少、吸煙酗酒為超重乃至肥胖埋下了隱患,而肥胖者多有痰濕,這對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可見,如今的“天”“地”“人”無不與痰濕關系密切,首重一個“痰”字。而古方中的經典名方溫膽湯,其功效正是化痰和胃、養心安神。
方名:溫膽湯。
來源:《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八。
方藥:半夏(湯洗去滑)、麥冬(去心)各45克,茯苓60克,酸棗仁(炒)90克,炙甘草、肉桂、遠志(去心,姜汁炒)、黃芩、萆薢、人參各30克。
用法:鍋中加水1升,加糯米適量,煮沸,澄清,每用300毫升,再入藥煎至210毫升,去滓,不拘時服。
功效:化痰和胃,養心安神。
主治:痰飲內阻,心神失養,驚恐失眠,頭目眩暈。
中醫認為,臨床上許多病癥都可與痰相聯系,《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中溫膽湯所治之痰,其根在膽與胃。“胃容水谷,清濁混居。惟得膽氣升發,清陽一升,津液輸于脾,濁陰即降。”此可謂溫膽湯治療痰證的關鍵所在,故有“凡十一藏取決于膽”之說,否則體內臟器不通,容易引起疾病。另外,《傷寒論》苓桂術甘湯也是溫化痰飲的代表方,苓桂術甘湯所治的痰證,其根在脾。而溫膽湯以半夏化解痰熱,可使膽氣通順,所以名為“溫”,五行之中,木體以溫為常;膽之實證,多有火熱之患,膽氣得以調理通順,則更有助于疾病的消除。
編輯/于嘉男 yujianan@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