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增1000億預算中,中央財政安排10億元用于廉租房建設,分配到1億元的山東更加接近“居者有其所”的夢想。
2008年12月3日,山東省建設廳廳長楊煥彩表示,山東省獲得中央財政1億元的廉租房建設項目資金。12月25日,山東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會議召開,青島市領先全國的住房保障經驗深受好評。
截至會議召開,青島市已累計投入住房保障資金13億元。2009年,青島計劃用于廉租住房保障的資金將超過7億元。

“4+2”全覆蓋
“通過不斷創新完善,我市已建立起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和完全市場化的商品住房為主體,以政府投資和市場化融資的兩類租賃住房為補充,對應不同收入層次居民家庭實際需求的‘4+2’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在山東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工作會議上,青島市副市長胡紹軍說。
2008年,青島市修訂了全國首創的保障政策和制度,9月1日正式出臺了《青島市廉租住房保障辦法》、《青島市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青島市限價商品住房管理辦法》。此三類住房加上市場化商品房,青島市低、中、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青島市亦將目光投向住房“灰色地帶”:介于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之間、介于經濟適用住房和限價商品住房之間的兩大“夾心層”家庭。
兩類政策性租賃住房制度創新而出,涉及政府投資和市場化建設的兩類租賃住房,“4+2”的模式構建完成。前者針對不符合廉租住房保障條件且沒能力購買經濟適用住房的家庭,后者解決既不符合經濟適用住房條件又買不起限價商品住房的中等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還囊括部分外來人口,如大學畢業生、引進人才等。
配建制擴容
作為青島在國內首創的一項保障性住房建設制度,“配建制”調動了多方資源,保障性住房在一個個配建項目擴大陣容。
所謂“配建制”就是在“兩改”項目(城市舊城區、城中村改造項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廉租住房在“兩改”項目中配建,經濟適用住房主要在城中村改造項目中配建。土地出讓時必須一并提出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套型面積、建設標準及回購或銷售價格等附加條件,作為項目招拍掛方案的內容,沒有落實保障性住房配建計劃的“兩改”項目不能獲得審批通過。
此外,其他有條件的住宅用地也將按照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
2008年是青島“配建制”元年。胡紹軍介紹,青島市市內四區在舊城區和城中村改造項目中,落實配建保障性住房8333套:其中廉租住房項目21個,房源3333套;經濟適用住房配建項目8個,提供住房5000套。
信息化監管
對于住房資格審核以及保障性住房信息監控,青島市建立起了一套“縱橫相交”的管理、服務體系。縱向上,“兩級管理、三級審核”的管理體制,市住房保障管理機構、區住房保障管理部門、街道辦事處三級機構各司其職,審核保障性住房資格,做好住房保障的管理和服務;橫向上,規劃、建設、國土房管等部門的信息溝通、聯合把關及動態監察機制,以加強保障住房建設計劃控制特別是嚴控套型結構比例。
這個縱橫交錯的監管體系以信息化手段為基礎。早在2006年,青島市通過房地產交易中心信息系統平臺,審查申請家庭的住房情況,按年度對已經享受住房保障的低收入家庭的收入、住房等情況進行跟蹤復核,以便及時調節享受住房保障家庭的資格、方式及額度。
2008年,橫向監管體系基本建成,形成了以“地、樓、房、戶”為基礎的住房保障信息系統。“系統優化投入使用后,不僅可以全面掌握居民的住房狀況,為制定住房政策和住房保障規劃提供決策依據,還能通過建立與公安、民政、社保、公積金等部門的數據共享,提高住房保障資格審查的準確性,全面實現對住房保障工作的動態管理。”對于信息系統將要發揮的作用,胡紹軍充滿信心。
“地”與“錢”的保障
土地和資金是房地產行業的兩大生產要素,青島市以創新的方式聚攏保障性住房所需的“地”和“錢”,并建立起適當的轉換邏輯。
面對土地資源緊張的情況,胡紹軍表示,青島將按照重點保障“民生用地”的工作方針,通過存量土地挖潛和舊城區、城中村改造配建等措施,確保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除國有破產企業、土地變現資金進入市財政“職工安置資金平臺”的企業外,其他企事業單位用地納入儲備、規劃為住宅用途的,以及舊城區、城中村改造項目,分別按照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
在資金保障方面,青島市開辟了多種資金來源。據青島市財政局消息,青島保障性住房的資金籌集機制為:土地出讓金和公積金增值收益為主體,市財政統一籌措、市區兩級財政共同負擔的資金籌措機制。市財政每年從土地出讓凈收益中拿出15%的資金用于廉租住房保障,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在提取風險準備金和管理費用之后全部用于廉租住房建設。
這個冬天,無論面對住房困難家庭,還是有點“寒冷”的經濟,青島人希冀著面朝大海的家鄉快一點春暖花開。
縱橫交錯的信息監管網絡實現了公平審核、動態監管,避免了“開寶馬車住保障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