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中央補貼的10億元中等職業教育專項資金,借鑒先行者浙江的經驗,提升勞動者素質,增加收入,才能真正擴大內需。
2008年,蕭瑟的經濟寒冬,“促就業,保增長”成為被熱議的話題,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根本還在于就業的改善和收入的增長,提升勞動者素質成為當務之急。對此,中央亦從新增的1000億預算中撥出10億建立專項資金,發展中等職業教育。
浙江,一個中等職業教育的急先鋒。連續7年保持高中段普職招生1∶1的比例,高職高專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5%以上,其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將為這10億元所輻射的地區帶來啟迪。
經濟動力
改革開放以后,個體企業、私營企業、鄉鎮企業在各地發展,浙江經濟迅速崛起,適用型技術人才需求量大增,職業教育培養成為必然的途徑。同時,為了可持續發展,浙江逐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檔次,簡單勞動轉向復雜勞動、產業工人轉向技術工人,職業教育提升勞動者素質顯得更加重要。
從全國范圍來看,浙江的職業教育發展較早。2000年浙江就提出:高中段教育中普職比保持在1∶1,2001年又提出職業教育必須“做大做強”。經過幾年發展,中等職業上了規模,浙江人又開始琢磨教育方向和方法。2004年9月,全省農村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職業教育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加快培養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2006年6月,“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開始實施,浙江省的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
財政作為
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職業教育六項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浙江省各級財政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投入。2006年至2007年省級財政兩年投入4.2億元,拉動地方配套投入的資金將達到14億元,學校基本建設資金30億元,省市縣三級投入資金48.2億元。
大量財政資金如何發揮更佳的效果?浙江政府抓住中等職業教育的“要害”,避免了“撒胡椒面”式的投入。
對骨干職業學校建設,各級財政進行重點扶持。市、縣兩級教育費附加在地方可用部分中。職業教育所占比例不低于30%,職業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不低于普通高中,所有的縣建成1-2所骨干職業學校。同時,省扶持100所縣級骨干職校增強辦學能力,重點扶持欠發達縣(市)建設1所骨干職業學校。
坐在現代化的教學樓中,學生們如何更安心、更積極地學習?補獎并行的財政投入方式給了他們信心。在全面實施國家助學金的前提下,浙江進一步擴大資助職業院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規模,中職教育資助對象擴大到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0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子女。同時,中等職業教育還設置了獎學金,標準為每人每年1000元,受獎學生占在校生總數的5%。
解除了后顧之憂,更為重要的是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然而現實的師資狀況不容樂觀,尤其是“雙師型”(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的教師缺少,影響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職業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2006年至2007年,省級財政投入資金1300萬元,地方配套投入教師培訓經費5900萬元。到2007年底,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占到了全體專任教師的87%以上,而其中專業課教師中“雙師型”教師達到49%以上,兩年來提高了19個百分點。
職業素質、實踐能力是學生就業的關鍵所在。2006年以來,省級財政投入1.4億元,市縣投入超過7.6億元。同時,職業教育也通過財政投入調整專業結構。財政投入偏重工程技術類專業實訓基地,工程技術類學生招生增長15%以上,有效改善了職業學校的專業結構。
未來方向
公共財政的本質就是民生財政,經濟危機當前,企業裁員、農民工返鄉,社會失業人員增加,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成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職業教育則可提升失業人員和返鄉民工的勞動素質,促進就業,為未來產業復蘇和經濟的轉型提供人才保障。就浙江實際情況 而言,發展中職教育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把發展職業教育和產業升級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迅速發展,靠得是大量的要素投入,發展的是粗放型加工工業。在國家宏觀調控的背景下,“一無市場優勢,二無資源優勢”的浙江,粗放型的發展道路已走入“死胡同”,產業升級迫在眉睫。與產業升級轉型相適應,就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適宜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技術工人。各職業學校要抓住機遇,及時調整好專業,培養好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技術人才,促進中等職業教育的新發展。
二是把發展職業教育和城市化結合起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家實力的增強,城市化的進程必將加快。根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目標,“十一五”期間浙江省城市化水平達到60%左右,新增城鎮就業300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200萬人。大量的農民要轉為市民,這也要求對農民,即未來城市的新居民加強培訓,使之更快融入城市。發展職業教育,不斷吸收農村居民的子女就讀職業學校,可以加快培養更多的城市居民,推進城市化進程。
三要把發展職業教育和擴大農村內需結合起來。我國“十三億人口,九億在農村”,農村消費擴大,擴大內需的目標就能實現。雖然我國近年推行了“家電下鄉”、“超市下鄉”等不少擴大農村內需的舉措,,但效果并不十分明顯。問題核心在于農民收入低,擴大消費并非易事。目前,浙江省正在推行“農村勞動力素質工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積極作用。各類職業學校要積極擴大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和培訓,培訓的重點放在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需要的勞動技術,增加農村的勞動技能,作為職業學校發展新增長點,職業學校發展的新領域,實現農民增收和職業學校發展的“雙贏”。
(作者系浙江省財政稅務科學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