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需要創新與發展
當前,四川全省正面臨著創新與發展的格局。
從外部突發性因素來看,汶川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機給四川發展帶來了重大影響。震后恢復重建,不僅要把受災群眾的房屋和公共設施重新建設起來,更要把人民群眾的長遠性根本性的生活發展提升起來。所以四川提出,災后重建要把加快重建和加快發展結合起來。災后重建不是簡單復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設、更高起點的發展,是創新建設與發展。
四川迎戰全球金融危機,同樣需要創新、發展。去年年底召開的全省經濟工作會議,號召全省干部群眾把止滑提速、加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止滑提速、加快發展不僅是著眼于經濟發展層面,更是為了民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在當前來說,保增長就是保就業,就是保民生。

從內部根本性因素來看,四川也站在了創新與發展的節點上。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10000億元,四川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期、市場化國際化提升期,也是跨越發展爬坡上坎的關鍵期,形勢逼人,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所以,省委九屆二次全會提出,把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有快發展作為全省工作的總體取向,努力把四川建設成為輻射西部、面向全國、融入世界的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從傳統地理四川盆地到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四川正在奮力地創新、加快地發展。
全國人民現在對一句話耳熟能詳,災后四川依然美麗。我們相信,未來四川更加美麗!
四川財政的創新與發展
四川的這種創新與發展,既需要四川財政全力支撐,又需要財政創新與發展。財政該如何去走?我認為,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把握好財政的職能突破。
財政是經濟范疇,又是一個政治范疇。
黨的十七大《工作報告》曾提出以關注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建設六個方面的要求,這是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以關注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建設寫入黨的工作報告。這一突破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事業建設中的必然反映。
因此,財政的政治性鮮明體現在“公共財政”。“公共財政”不僅僅是提法的轉變,更重要的是體現了財政的目的開始向公共性轉移,體現了面向平民納稅人的一種民主化財政新起點。它是政府公共職能的根本體現。
財政政治屬性的重要表現在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結構就其現象形態,它表現為各類支出的集合,但實際上是財政職能特別是政府職能的體現。它不僅在于體現國家的基本職能,而且在于它集中體現黨的思想和政策。
我始終認為,對政府來講,錢始終是不夠。現在一些地方一方面財政在為不合理的事項注入資金,另一方面卻到處有對財政投入不足的抱怨。從表面上看,這些現象是財政自身的困難引起的,然而問題的關鍵是應當從財政職能上去尋找原因。
二是把握好財政的體制改革。
財政體制涉及方方面面,但歸結起來,主要是三要素:事權、財權、財力。一般而言,事權、財權、財力三要素達到匹配,才能使一級政府運轉正常。我感覺目前對于各級政府來說,要實現三要素的動態匹配頗具挑戰。
現行的分稅制體制是以本級財政利益為中心,以本級預算為目標,高度重視本級財源的體制。這樣的體制導致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欠發達地區普遍感到財力嚴重不足,基層在許多地方存在財政困難。目前五級政府事權不好分,反而政府間相互拆分事權的空間很大,最終形成大部分事權都是多級政府共擔的格局,因此在財政支出上也就出現了責任重點一時分不清的問題。
財政管理體制體現了政府財政運行的組織背景,牽涉到的是政府間的利益博弈問題。只有在實踐中進行的不斷的制度創新,才有可能在財政管理體制上找到各種利益的最佳的均衡點。
近幾年,中央財政通過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在增加地方政府的財力。這種財力的變化,理所當然要求我們地方各級政府必須解決好屬于自己的事權。
三是把握好財政的科學管理。
科學理財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財政必須始終明確:哪些事情應交給市場去做,哪些事情必須由政府完成;政府采取什么辦法做、建立什么機制,哪些地方多支、哪些地方少支;財政資金使用效果反映出政府理財活動的整體效益,對財政支出的績效管理是財政管理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其實這些問題的背后,體現的既是公共管理思想,又是科學管理水平。
四川財政路在何方
財政如何創新發展?當前,在思路層面上,我認為應突出三個方面的重點。
一是財政切實積極起來,加強對發展的支持,建立健全支持發展的激勵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必然是公共財政。但我們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重要的任務是要通過創造財富來使人民利益得到保證,所以從總體上要把實現經濟職能提到重要地位,即對經濟發展的支持,由此決定了我國公共財政模式應有的“中國特色”。我們在把握對經濟支持的財政職能上,既要堅持以市場配置為基礎,從原先計劃體制所包攬的一般性競爭領域退出;又要重視在基礎產業、高科技產業和部分支柱產業發展上,財政必須保持強有力的配置功能。財政的支持方式不應是過去式,而應該是新的體現市場經濟規律的支持方式。四川是西部欠發達地區,最重要的是經濟增長和發展。我們必須落實好服務中心、服務大局的發展財政理念。
二是堅持改善民生,體現黨的執政思想,逐步建立公共服務的體系。加強對民生問題的支持,不僅僅是財政作風的轉變,它更多的是體現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現我們黨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思想。財政的公共性不等于普遍性,傳統財政的一個弊端就是普遍調節,而結果是大大弱化了財政的調節作用,因此,要將公共財政由普遍調節轉向重點調節,推動事關社會和諧建設的薄弱環節發展,如對我省“八項民生工程”、“富民安康工程”的資金安排和保障等。
三是以制度設計和創新為重點,深入推進財政改革和發展。對政府來講,一切建設中最根本的建設是制度的建設。政府對發展所負有的義務,重要的就是建設它的制度,為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規范和保障。長期以來,財政部門的同志往往只把財政局限在分配領域,而事實上財政資金分配后的使用情況也直接關系到財政活動整體效益,體現出政府的效率;我們對財政支出效益的研究不夠重視,對投入成本效益的分析也鮮為人見。在當前實際工作中,我們要建立對財政支出的經濟社會效益進行綜合評價的有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