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合財政資金為重點、規范預算分配為核心、支出管理為突破口、財政資金安全運行為目標、金財工程建設為支撐,將財政支出管理改革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宜昌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化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收支兩條線改革,注重改革之間的協調配合、整體推進,努力構建結構合理、制度創新、操作規范、運行高效、管理科學、公開透明、公平與效率統一的財政支出管理體制,有力促進了財政支出管理水平的提高。

新突破:
增強政府調控資金能力
整合公共資源,強化財政統籌。全面清理政府性收支,將全部政府性收支納入預算管理,建立完整的公共預算體系,增強財政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通過深化改革,將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政府非稅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將單位的所有財政性資金全面完整地納入部門預算統籌安排,擴大了財政收支規模,增強了政府調控資金的能力。這主要有三點:
第一,嚴格“收支兩條線”,將政府非稅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政府非稅收入采取銀行代收、直接征收和委托代收三種方式征收;嚴格收(罰)繳分離,款項一個渠道直達非稅收入匯繳結算戶;實行兩種途徑劃繳,“該進金庫的進金庫、該進專戶的進專戶”;日常征管實行源頭控制,嚴把收費項目、財政票據、銀行賬戶、資金繳撥和罰沒物資處理五道關口。2008年市直34億元的政府非稅收入,全部納入了一般預算、基金預算、政府非稅收入預算和部門預算、政府專項預算以及政府采購預算管理。
第二,完善部門預算,有效統籌預算內外資金。2008年共有301個行政事業單位納入部門預算管理,歸口到了74個部門,部門預算收入規模19億元,全部細化到人員經費、對個人和家庭補助、日常公用經費、行政事業類項目支出等具體項目之中,實現了一個部門一本預算,預算內外資金統籌安排、綜合平衡。
第三,擴大國庫集中支付范圍,財政資金的有效調度能力增強。幾年來,不僅將納入部門預算的財政資金實行集中支付,還將城市建設資金、地方教育發展費等十多項政府專項資金(基金)納入了集中支付范圍,將社保、國債等專項資金通過國庫單一賬戶體系進行支付和核算,目前國庫資金余額比2003年翻了兩番,有效靈活調度財政資金的能力大大增強。
新進展:
縮小供給保障差距
以規范預算分配為核心,從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方向出發,采取“工資兜底、支出定額、項目雙控、追加抵扣、超標調劑”的辦法,縮小供給保障差距。
首先,嚴格政策,實現人員經費公平保障目標。三類保障措施細化人員經費預算編制:公務員和推公管理人員經費預算內全額保障;全額預算單位基本工資財政保障,補助工資在非稅收入中首先安排,不足部分財政兜底,2008年市直安排該項兜底資金達1500萬元;與工資掛鉤的醫療保障、住房公積金等各項社會保障費用財政兜底。
第二,財權事權相匹配,控制公用經費支出差距。根據單位性質、職能定位和工作需要,科學測算,分別確定了“四大家”、政府組成部門、一般行政單位和其他事業單位人均10000至4000元的日常公用經費五類定額標準; 按分類、分部門保障標準,對公安、檢察、法院、司法部門公用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全部達到或超過了省規定的公用經費最低保障標準;部門、單位的正常運轉支出得到了基本保障。
第三,科學編制項目支出預算,提供基本均等供給。為防止部門之間行政事業類項目支出差距過大,實行同類單位業務費差別不超過20%限額、同一單位不能高于上年支出20%雙線控制,先用單位的非稅收入、經營收入結余安排資金,不足部分預算內補助,超過部分留作結余或財政統籌調劑。經濟建設類項目實行先評審再下達預算,項目申報細化到勘察設計、土建、大宗材料采購等資金明細。堅持從實際出發、體現公平,輕重緩急安排項目資金1億多元。
第四,控制預算追加,限制超標準支出。年初一次性安排到項目的資金原則上不能追加。市直某單位超收60萬元要求追加,采取了抵扣年初預算安排的30萬元后再適當追加。對行政性收費收入過多、超出支出標準的資金,調入預算內用于平衡或結轉下年統一安排,如2008年從有關部門調入1500萬元用于平衡預算,部分單位5100萬元結余資金轉下年使用。
新成效:
降低成本,提高支出效益
宜昌市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強化“人、車、會、接待”等重點支出管理。
如,從嚴管理人員經費。這包括,在審批上實行“編辦、人事、財政”三家聯管制度,在工資發放上實行“三核一代”的辦法;建立財政與編制政務公開網,將各單位編制、實有人員上網公開,有效杜絕了超編現象;試行編內聘用制。另外,從嚴管理會議經費、車輛經費、接待費。
又如,從嚴政府采購管理。一是編制政府采購預算,支出項目屬于政府采購目錄以內或限額標準以上的,全部編制政府采購預算。財政在下達預算指標時對政府采購項目加注標識,專項管理;追加經費預算的,對其符合政府采購條件的項目,同步追加政府采購預算;二是實行統一保險、定點加油、定點維修。據統計,2007年市直完成政府采購規模3.25億元,節約資金4334萬元。
再如,推行公務卡結算方式改革。印發《市收付中心關于市直預算單位全面推行公務卡結算方式改革的通知》,并對單位提取大額現金實行財政審批制。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廣”的原則,在對市審計局、市財政局等四家試點的基礎上,在市直部門預算單位全面推進,截止2008年8月31日,市直309家單位與代理銀行簽訂了代理服務協議,已發行公務卡5738張。實行“銀行授信額度,個人持卡支付,單位報銷還款,財政實施監控”結算方式改革,控制了現金流通,提高了財政資金支出透明度,有利于源頭防治腐敗和減少違法違規行為,有利于提升單位財務管理水平。
新舉措:
源頭控管,實時監管
以財政資金安全運行為目標,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嚴格財政監督管理,規范預算執行。
一是清賬戶、注標識,源頭控管。組建專班,對市直301個行政事業單位銀行賬戶進行了清理,共清理賬戶829個,存款余額7.9億元。針對存在的問題,按照完善國庫單一賬戶體系的要求,制定了《宜昌市市直預算單位銀行賬戶管理辦法》。
二是嚴審核、控現金,實時監控。強化用款計劃和財政直接支付審核力度,預算單位辦理直接支付時必須提供相應的支付憑證,凡與計劃項目不符的不予支付,今年共退回不合規支付申請212筆。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實時監控財政資金運行,國庫集中支付系統分析發現,市直預算單位提取現金的金額和比例偏高,在5.28億元的授權支付中,提取現金1.92億元,取現比例36%,部分預算單位取出現金后存入保留賬戶違規支用。我們及時與代理銀行聯系,對預算單位向保留賬戶轉款及大額提取現金嚴格審批,拒付預算單位不合規提取現金近百萬元。
三是常檢查、講節儉,強化監管。對市直25個單位非稅收入實施日常檢查,查出違規資金441萬元,責令14個單位整改補繳匯繳結算戶資金108萬元。查處市直17個單位各類違紀違規問題,所涉資金88萬元。對市直234個單位、27072名財政供給人員醫療經費進行審核, 核實違紀和應自費金額近7萬元予以拒付。
新臺階:
管理、改革與信息有機結合
在財政服務能力上,宜昌市注重金財工程建設為支撐。
首先,建立財政專網,提升服務能力。投資300萬元建立宜昌財政信息專網,53個財政內部用戶、17個代理銀行網點、265家聯網預算單位、40家集中操作預算單位、1家清算銀行在網上運行。開發接口程序,實現了銀行“上午辦理、下午受理、專柜操作”工作模式向“通柜辦理、實時支付”的轉變,最大限度地方便了預算單位。公開招標選定會計核算軟件,市直50多家單位財務管理效率明顯提高。推廣政府采購網絡化管理。探索開發政府采購商務網,實現了供應商網上注冊、網上詢價、網上查詢價格信息、網上開展供應商誠信管理。
其次,開通網絡系統,創新服務方式。開通集中支付預算單位綜合查詢系統,為預算單位提供了快捷的信息查詢、報表編制等便利。建立銀行代收網絡系統,7家商業銀行、135個代收網點遍布城區,無論在哪個網點繳費,款項都能實時到達非稅收入匯繳結算戶。建立工資郵件系統,通過信息專網上傳工資數據,預算單位人工上門報送工資計劃成為歷史。
(作者系湖北省宜昌市財政局局長)
宜昌的實踐表明,改革要有抓手,抓住其中的著力點,一篇全新的大文章便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