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事保障部就業促進司估計,2009年全國需安排就業人數高達2400萬人,實際發生數還會超過此數,促進就業已成地方政府的要務。
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內經濟出現下滑勢頭,企業經營深受影響,沿海地區外資企業和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或裁員、或破產倒閉,引發新一輪失業浪潮。面對經濟下滑、企業不景氣的新情況,地方政府如何救企業、促就業,成為當前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
時不利兮:
裁員、破產、倒閉
企業裁員、破產倒閉勢頭不減,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新頒布《勞動合同法》的影響,沿海地區一些外資企業和出口加工型中小企業,或因工資成本的上升,或因出口受阻,使企業生產出現萎縮。有的企業選擇裁員規避企業經營風險,更多的中小企業受大企業不景氣或破產的影響而陷入破產倒閉的風潮之中。表現為:
一是行業不景氣。據2008年11月6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目前已有20個行業列入“不景氣行業”名單。
二是裁員。裁員是企業降低用工成本、規避經營風險的手段,通常是在受到外部較大沖擊、企業內部無法消化的特別情況下做出的無奈選擇。據報道:2008年9月16日惠普計劃未來三年裁員2.46萬人,10月21日富士康電子宣布裁員10萬,11月3日飛思卡爾半導體公司擬全球裁員10%等。目前裁員幾乎波及所有不景氣行業和企業。
三是破產倒閉。如果裁員仍不能使企業解困,只有破產倒閉。如果說2007年通過的《勞動合同法》是大量中小企業破產倒閉的誘因,那么,2008年的金融危機無疑使靠出口加工和勞動力密集型的中小企業雪上加霜,加劇了中小企業的破產倒閉。《勞動合同法》中關于“永久性勞動合同”和“員工加班需支付三倍以上的工資”等條款,使一些長期靠低廉勞動成本維系企業生存的中小企業倍受煎熬,在虧損邊緣徘徊。而受金融危機的沖擊,使一些靠出口生存的中小企業沒有退路,回到國內市場又缺乏營銷網絡和手段,被迫破產倒閉。
2008年上半年,浙江全省逾1200家企業關門歇業。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上半年約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
由于經濟不景氣,企業的大量裁員及破產倒閉,加上超過700萬的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使2009年國內就業形勢異常尖銳。據人事保障部就業促進司估計,2009年考慮下崗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等全國需安排就業的人數高達2400萬人,實際發生數還會超過此數。
長期應對:
保增長、促就業
針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的促就業政策,如降低社保費率、緩繳社保費、失業保險基金用于社保補貼、對不裁員企業員工培訓進行補貼等措施。目的在于通過救企業,穩住現有崗位是穩定就業的重要方式,通過政府的扶持和企業的努力,盡可能將職工留在本企業,而不流入社會,也是從源頭上控制失業。促就業要從保增長入手,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也就能實現就業的穩定增長,同時還要有促進就業的一些具體措施配套,才能從根本上阻止失業的增加、促進就業的穩定增長。
首先,擴大地方財政投資性支出,爭取中央更多的國債投資,加大對地方基礎設施、環境保護、醫療衛生、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公共性工程的投資,特別要增加農村公共性工程投資支出,以此拉動內需,增加就業。
1998年以來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地方基礎設施、環保節能、醫療衛生、科教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性工程得到顯著加強,但仍存在薄弱環節,比如環保治污方面、農村公共工程救資方面仍是十分欠缺的。要借助這次再度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機會,爭取中央更多的國債投資支持,地方也要想辦法擴大投資性支出,把原來地方公共工程投資欠賬和薄弱環節補上并加強,要把投資的重點放到擴大農村公共工程投資上,實現城鄉公共工程投資的接軌,為“三農”創造更好的生產和生活環境。投資的增加、項目的增加,就會吸引部分失業者、農民工到工程建設中來;工程完工發揮效益后,又會形成新的就業崗位,達到促進和擴大就業的目的。
其次,運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小額貼息貸款等政策工具,加大對高校畢業生、失業職工、農民工創業和再就業的支持力度。
近幾年,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00多億元的就業補助資金,主要用于提高勞動者職業技能和就業能力、支持勞動者自主創業、支持就業困難人員的特定補貼等。國家針對大學生就業困難,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大學生到基層、到西部地區、廣大農村就業的扶持政策,鼓勵高校畢業生為西部地區、邊遠地區、廣大農村的基礎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農技推廣等公益事業提供服務,各級財政對大學生的生活費、享受相關保障待遇應繳納的費用按規定給予補貼,對畢業后自愿到艱苦地區、艱苦行業工作,服務達到一定年限的學生,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貸款本息由國家代為償還;對自愿到西部地區及縣以下基層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可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微利項目的,貸款利息由財政承擔50%。
同時,針對農民工就業出臺了免費的公共就業服務政策、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等政策。目前,各級財政和人保部門需要進一步完善上述支持創業和就業的優惠政策,從優惠政策的范圍、標準、項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簡化申請程序,加大宣傳力度,讓群眾了解上述優惠政策,方便群眾申請和使用上述就業優惠政策和資金。
有力措施:
扶持中小企業、調整支出結構
國家應該支持和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注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使之成為安排就業的生力軍。
同時,國家應盡快出臺支持第三產業發展的財政、稅收、信貸、工商管理相配套的政策,鼓勵失業職工、大學生、農民工在第三產業方面的創業和就業。比如,凡是舉辦第三產業有關的中小企業,給予優惠貸款支持,并給予3-5年的所得稅減免優惠,甚至可以給予增值稅和營業稅方面的優惠;對于新增就業人數較多的企業給予相應的稅收、信貸優惠,按就業人數給予一定期限的就業補貼支持,就業補貼限于發放就業個人的工資或津貼,并減免相關的行政收費,促使企業愿意安排更多的就業崗位,緩解當前就業緊張的壓力。
另外,調整失業保險支出結構,發揮其促進就業的功能。
過去失業保險支出發放主要放在保證失業職工失業期間的失業救濟金發放上,而相對忽視其就業介紹、就業培訓、就業技能鑒定的支出。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調整失業保險支出結構尤為必要。如,適當動用失業保險結余資金。目前全國失業保險結余資金高達900多億元,而當前失業職工增多。有人建議提高失業保險繳費率,對企業而言無疑雪上加霜。因此,從歷年結余中拿出100—200億元,既解決了當前失業保險支出需要,又不會影響以后失業保險制度的運轉。
又如,擴大失業救濟金的發放范圍。按現行規定,只有繳納失業保險金一年以上的職工才有資格領取失業救濟金。應適當放寬這一條件,對處于失業狀態的城鎮職工、大學生、滯留城市無工作的農民工發放一定期限的失業救濟金,不論是否繳費。條件是領取失業救濟金的個人必須接受職業介紹機構介紹的就業崗位,否則就等于放棄領取失業救濟金的資格。
再如,增加職業培訓、就業介紹支出,促進各類失業人員的再就業。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不僅要擴大就業培訓支出規模,還要擴大就業培訓對象的范圍,要將未繳失業保險金的各類失業人員納入職業培訓范圍。充實職業介紹機構,建立市場就業供需信息平臺,做好勞動力余缺的調劑工作。
最后,積極幫助企業渡過就業難關,實現企業職工零失業。人保部門已經出臺了緩繳社保費、降低社保繳費率的措施;允許企業暫緩調整企業最低工資標準,指導企業實行靈活的工時制度。對企業自行組織職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按培訓人數和時間長短,給予適當的就業補貼,允許企業安排職工零工資休假,根據市場需要靈活安排職工休假和培訓,做到企業職工零失業。
(作者系財政部財政科研所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博導)
2008年年底估計1.75萬家港資企業倒閉,按一家倒閉500人失業計算,導致87.5萬人失業,而絕大多數是來自內地的農民工。
國家應該支持和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第三產業發展,注重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使之成為安排就業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