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必建立、健全促進就業再就業的財稅政策體系,并起到引導、規范、支持、激勵等作用。
就業乃民生之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針對當前就業、再就業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問題,務必建立、健全促進就業再就業的財稅政策體系,充分發揮財稅政策對就業再就業的引導、規范、支持、激勵等作用。筆者結合湖北省赤壁市就業再就業具體情況,對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存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作一些探討。
客觀問題
以我市為例,一直以來我們采取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再就業的積極政策。在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中,筆者認為,當前政府及財政支持就業政策依然存在以下四點問題:
首先,就業體制機制存在障礙。這主要表現在,勞動力流動存在制度障礙。在城鄉和地區之間,因戶籍制度涉及勞動者工資、社會保障待遇乃至居住、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歧視性政策對流動的影響突出,導致轉移后的就業普遍缺乏穩定性。
另外,促進就業還局限于定指標、出優惠政策、搞活動等傳統方式,缺乏整套的促進就業制度辦法;再有,用工企業不與下崗失業人員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使下崗失業人員無法享受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及促進就業的法制建設落后。
其次,失業保險制度執行不力。如,失業保險覆蓋范圍不大;失業保險金的使用不規范;不少國有企業由于虧損,尚未全職工繳費,失業保險基金的總量增長相對于勞動力供求缺口不足。
第三,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不大。主要表現在:政府財政投入結構不完整;按照現行規定,“三條保障線”和再就業工作實行屬地管理,所需資金主要由地方負責安排,依賴上級、和中央的傾向比較嚴重;培訓補貼政策的效用難以充分發揮;小額擔保貸款審批辦理程序較為繁瑣,貸款額度小、銀行積極性普遍不高。
第四,尚未形成良性互動機制。下崗人員進出再就業服務中心時間沒有限制;“三條保障線”標準偏高,影響了再就業工作的有效開展;勞動就業政策不完善,隱性就業問題比較普遍。
政策選擇
作為地方市、縣財政如何選擇促進就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筆者認為有六點:
第一,構建就業框架,完善社會保障政策。
明確政府在就業工作的支出責任和管理權限;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加大對財政困難市縣的轉移支付力度,增強地方政府自主財力的支配能力;構建科學的政策評價體系,實現發展經濟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完善扶持政策,嚴格規范執行用工合同制度,保護下崗失業人員的合法權益。
此外,還要增強社會保障政策與就業政策的相互協調與銜接,提高政策的整體效應。在保障低保人員基本生活的情況下,加快實行分類、分層次的救助,引導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者主動就業。
第二,完善籌資機制,保證社會保障資金。
一是通過年初預算安排、從非稅收入劃轉等辦法,調整失業保險基金的支出,增加促進就業所占的資金份額。二是加大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的力度,逐步增加促進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支出,既要在存量上適當壓縮一般性和“越位”性支出,又要在增量上除保證法定支出外,應主要用于社會保障資金和促進再就業資金,逐步將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占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三是盡快建立以社會保險費為主體、財政補助和社會捐助等多渠道的社會保障籌資體系。建議通過發放社會福利彩票,或將消費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和財產稅劃出一定比例,專門用于補充社會保障積累基金,實現基金的保值增值,充實社會保障基金。
第三,完善保險制度,強化失業保險功能。
對于不愿進入失業保險的部分自由職業者和靈活就業人員,要加強宣傳教育,采取代扣代繳將其納入。另外,合理確定失業救濟金的標準和領取條件,防止滋生養懶現象。同時,加強對失業保險基金的監督管理。
第四,完善稅收政策,發揮調控促進功能。
如,擴大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的企業范圍,出臺就業安置能力強的生產型企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的稅收優惠政策。又如,制定吸納就業作用較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非公有制企業的稅收優惠。吸納下崗失業人員不足30%的企業按其占職工總數的比例給予減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再如,規范操作程序,加強監督,對符合優惠政策規定的減稅、免稅項目依法進行減免,堵塞可能出現的各種漏洞。
第五,完善貼息辦法,支持個人自主創業。
如,建立小額貸款信用擔保社區,拓寬貸款擔保渠道。另外,貸款額度應根據所從事職業對資金需求的大小,適當分檔貸款。如一般性的修理、小超市等服務行業,可以享受5000-10000元的擔保貸款。還有,財政在建立小額貸款擔保基金時,應盡可能增加財政支持力度,適當擴大小額貸款擔保基金,提高財政貼息比例。
第六,完善財政管理,建立保障預算機制。
一是將各項就業和社會保障資金納入財政專戶實行規范化管理,逐步推廣財政集中收繳和支付分離。保證每項社會保障資金收支以預算為依據籌集和使用資金,保證收入和支出的穩定性、合理性。二是在對職業培訓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等支出在合理測算的基礎上,編制就業再就業資金支出預算。三是要嚴格規范就業再就業資金的支出程序。四是運用科學、規范的績效評價方法、對失業保險基金、就業資金的籌資、使用過程及其結果進行科學、公正的衡量比較和綜合評判。五是加強對社會保障資金財務收支情況的管理和監督,建立定期的檢查監督制度,提高對社會保障資金的監管水平。
(作者供職于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在保障低保人員基本生活的情況下,加快實行分類、分層次的救助,引導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者主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