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的思路是:眼睛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場的是大商人。
上地鐵,打開報紙快速瀏覽,15分鐘后,一份報紙讀完,必須下車。在香港,長江實業地產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郭子威每天上班都重復這套動作。
15分鐘車程,是香港大多數上班族的正常車程。但是,對于北京的上班族而言,15分鐘的上班路程無疑是一種“奢侈”,而這種“奢侈”對于長江實業地產投資有限公司來說,意義重大。這說明,北京有著較之廣闊得多的房地產發展空間。
盡管在香港,每七個私人住宅單位中便有一個由長實開發,但面對內地市場,長實地產僅僅是一支新軍。哪怕是與李嘉誠旗下另一家地產公司和記黃埔相比,長實地產也只算是剛剛踏上了征途。

低谷上行
長實地產的兩個動作,被業界視為地產回暖的信號。
備戰十年,長實地產遲遲沒有出手,原因是他們趕上了上一輪的地產低谷。
長實進京后首個別墅項目、也是在內地開發的最大的住宅項目——位于北京順義的“譽天下”,雖然土地是長實10多年前取得的,但項目正式推出卻一直等到了2008年11月。
那時,正好趕上了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而中國內地房地產市場正在開展不間斷的“救房”措施,但頹勢卻遲遲未能逆轉。
以別墅為例,當月北京典型別墅價格指數為993點,環比下降了63點,降幅為5.97%;11月北京別墅新增供應378套,環比增長87.13%;成交方面,該月共成交263套,環比減少83.92%。
郭子威自己也曾感慨:“倘若時間可以倒流,‘譽天下’能夠早兩年進入市場,早兩年開盤,現在的開盤價可能不會這么低,比照當年的標準,目前的利潤起碼下降了30%。”
面對整個市場銷售的下降,郭子威的壓力很大,盡管這種壓力并不是來自老板——李嘉誠。
按照郭子威的敘述,李嘉誠并不喜歡用銷售指標衡量員工的成績,反而會在項目中,給主管們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和自主權。
壓力來自郭子威自己。
2009年初,長實地產的兩個動作,被業界視為地產回暖的信號。
首先,在其他地產商還在“貓冬”的2008年11月,“譽天下”創造了3日內銷售近150套別墅的業績。
緊接著的3月,長實位于上海的真如城市副中心項目啟動(長實于2006年12月花費22億元購得此地)。該項目總面積約100萬平方米,預計總投資超過100億元,是李嘉誠在內地單筆最大的地產投資。
盡管一再聲明,此次啟動真如項目并沒有特別用意,只不過是“項目正好進展到這里”,并不能以此作為回暖的注腳。但郭子威對行業回暖的看法仍然高度認同:“經過2007年開始的調整期后,中國地產正處于低谷之后漸漸上行的時段。”
降低預期
隨行就市,并不是每一家企業都可以說到做到。
坊間流傳,“譽天下”預計今年至少可售出250套別墅,可望套現近20億元,這種不顧利潤的低價策略可能出于兩個考慮:一方面長實內地項目或有資金壓力,低價出售意在回籠資金;另一方面手握資金或許是長實看空市場的一種表現。
對于這兩點,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部長楊紅旭有自己的看法:首先,與內地公司在地價高峰時圈地不同,長實在市場未熱之際的幾年前,就以較低的價格拿到一些土地,這樣的低成本保證了長實目前項目的低價格。
郭子威也由衷地表示,這種質疑說明外界不了解長實的操作手法。
長實做地產的一貫風格,是不單純考慮利潤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按照當前的市場情況去應對。只要是在可以接受的利潤范圍內,郭子威不會捂盤,刻意等待價格上漲。
調低預期,隨行就市,并不是每一家企業都可以說到做到。
此前,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曾問過香港四大地產天王——李嘉誠、李兆基、鄭裕彤、郭炳湘——同一個問題:“你這一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結果,他得到同一個答案——保守。
對于李嘉誠的另一種質疑似乎正是來自這種保守。
2008年5月,李嘉誠以44.38億元出售其上海的世紀商貿廣場寫字樓物業。6月,御翠豪庭降價銷售,價格跌幅最高達24%。2009年初,和黃再次以“改租為售”的方式拋售黃金城道商鋪,回籠資金超過10 億元。同時,長和系持有并收租長達10余年的別墅物業御翠園一期“四季雅苑”也傳出出售計劃,預計回籠資金最多可超40億元。
針對這些“保守”的舉動,楊紅旭的看法是:李嘉誠經歷過很多經濟周期與危機,有足夠的經驗,策略比較謹慎,所以企業不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面對“保守”的質疑,郭子威認為,這恰恰說明李嘉誠提前看到了地產業的新變化、新動向,準備資金正是要蟄伏,以尋找新的適合項目與機會。
長期價值
李嘉誠推崇的理念,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夠學的來。
即便如此,3月25日,《華爾街日報》的“李嘉誠的3G困局”一文,還是毫不客氣地評論李嘉誠:“他因每每習慣挑戰人們的預期和成就具有轟動性的交易而被香港人稱為 ‘超人’。但此次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將告訴人們,其實李嘉誠也只不過是個凡人。”
導致這種說法的原因并不是經濟衰退導致的盈利縮水——2008年,長江實業純利155.18億港元,同比下跌44%;和記黃埔盈利176.64億港元,同比下跌42%,而是因為對其并購交易及IPO的業務模式的打擊,同時3G問題惡化。
有趣的是,李嘉誠曾給年輕商人提出98條忠告,最后一條即是“凡事都留個余地,因為人是人,人不是神,不免有錯處,可以原諒人的地方,就原諒人。”
對“超人”的美好期待落空之后,或許這句話能為人們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間。多年之后,3G的得失會告訴人們,這一選擇究竟是一個錯處,還是長期價值的考量?
不過,用李嘉誠自己的話說,“我每天90%以上的時間不是用來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能否走出3G泥潭尚難預測,但是在房地產方面的良性發展或許可以在危難時刻幫助其拉伸短板。
在長實的2008年年報中有這樣的描述:惟長遠住屋需求及政府行之有效之土地及房屋政策為物業市場長遠平穩發展奠定基石,加上內地維持穩固發展的利好因素支持,集團將把握機會以合理價格購入有潛力之優質土地,對未來兩三年之地產價格持樂觀態度。
這樣看來,近日熱炒的長實在上海的真如城市副中心項目啟動似乎有據可循。
香港大福證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麥德光的分析為此提供了證明,因商業地產初期租金的收益率不會很高(約10%-15%左右),該項目對長實的短期股價不會有很大提振作用。長實至少需要10年時間精耕細作。
談起金融危機給房地產商的啟發時,綠城房產集團副總經理胡軍提到的第一個詞就是“長期”,“冒進不是好事情”。
看長期價值,也正是郭子威認為自己從李嘉誠那里受益最大的地方。這也正是郭子威眼中,長實地產抵御地產冬天的唯一絕招。盡管這是個公開的秘密,但是堅持長期價值這一備受李嘉誠推崇的理念,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夠學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