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神秘感與權威的迷信該停止了。
我的手機常常接到來自奇怪區號的電話,電話中反復詢問:請問您最近股票做得怎么樣?只要回答一句話,對方就會向你推薦“市場上最專業的投資組合”,繼而推薦代客理財業務。
一開始,我還耐心地和他們交談,但說來說去,他們無非兩點:“專業的投資組合”和確鑿的業績保證,如果繼續追問,他們只會反復強調這兩點。大概出于創業期成本的考慮,他們的業務員大部分連話都說不清楚。基于對騙子創新意識的失望,現在通常接到這樣的電話,我會一言不發地掛掉。
我感到奇怪:他們能騙到哪些人呢?答案很快就有了,我的一個叔叔,他受過大學教育,做過中等規模的生意、在中國和美國都呆過。他這樣并不輕信他人的人,一次無意間告訴我,通過這樣的電話,他開始了“委托理財”的生涯。這不得不讓我對騙子們的水平刮目相看。而且,哪怕金融危機時期,這樣的電話也沒減少。
我只能說,“專業人士”能夠找到自己的生意做。或者換種說法,一種套路總有一種適用人群——當然,鑒于他們是金融行業人士,我應該慎重地稱呼它為——盈利模式。
他們的模式其實簡單:強調“專業操作”、強調穩定而可觀的盈利。于是,總有特定人群入甕,哪怕聰明如我的叔叔。做過商人的他有時候反而會把冒險視為一項技能,而對于太陌生的領域則失去判斷力。
叔叔的這筆投資當然是虧損了。他對自己參與過這樣的“金融試驗”再也絕口不提。但是,最近我找到一個可以寬慰他的例子。我準備告訴他大名鼎鼎的麥道夫“世紀大騙局”的例子,也許能讓他稍微高興一點兒。
麥道夫的一夜成名是因為,這位前納斯達克交易所主席、70歲的老頭兒——栽了。
他在1960年成立的麥道夫投資證券公司管理的資金,長年擁有兩位數的回報紀錄。但在2008年12月,在金融風暴中面對巨大贖回壓力的麥道夫,對前來調查的聯邦調查局官員承認這不過是另一個龐氏騙局。但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龐氏騙局:其損失估計已達500億美元以上。
麥道夫案件曝光后,我最關心他的受騙者清單,還真有這么一份。在龐氏騙局里,受騙對象都是意大利移民和可憐的老百姓,而麥道夫呢,恭喜他的進步:他的專業在于,被他洗劫一空的對象也是專業的商業精英:名單的第一位,投入75億美元的是一家專業資產投資公司,它的下面排列有8家資產管理公司;其余是銀行,西班牙銀行投入了30億美元,下面有英國、瑞士、澳大利亞國家銀行等,都是專業重量級選手。
這樣看來,麥道夫完全有資格獲得金融界“最具震撼力人物獎”。他提醒人們應該顛覆對所謂“精英”、“專業人士”的看法。
在互聯網行業,有些公司請黑客來專門攻擊自己設計的系統,以便找到弱點再提防。而金融行業沒有設立這樣的職位,龐茲、麥道夫們“自覺”擔任這個角色,而且“自覺”地定下自己的報酬——拿得是多了點兒,但畢竟也是有高智商,還勇敢地承擔高風險的人才可能獲得的失敗的風險。
如果暫時不考慮投資者們的眼淚和被摧毀得支離破碎的生活,麥道夫這類成功的騙子就像是“清理劑”,他們殫精竭慮布下羅網,女妖一樣唱著“錢幣叮當響”這首世界上最動聽的歌,引誘貪婪者、不理智者,隨時給人們看到自己弱點的機會。
(作者系專欄作家,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