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賺錢,此公或許不是第一,講急公好義,當時卻無人能出其右。
世人只知胡雪巖,豈知云南有王熾。
說到紅頂商人,胡雪巖只是二品,而王熾是一品;說到有錢,英國《世紀大典》把王熾評為上世紀10名世界首富中的第四,此排名中沒有胡雪巖;說到下場,胡雪巖家破人亡,而王熾則得善終,李鴻章稱其為清廷之國庫。
王熾,云南彌勒虹溪人,1836年生,1903年過世,享年68歲。
王熾的第一桶金很干凈,是母親變賣鐲子,換來的十兩銀子做了本錢。王熾從家鄉虹溪購土布挑至竹園、盤溪販賣,又將那里的紅糖購回銷售。攢下了百多兩銀子,王熾開始組建自己的馬幫,在建水、瀘西、師宗、丘北一帶販運土雜百貨。王熾膽大機敏,為人俠義,至他20歲余時已在滇南一帶小有名氣,人稱“滇南王四”。在組織馬幫于重慶、云南兩地販賣煙鹽土雜、皮毛藥材的日子里,連窮兇極惡的土匪也不會找他馬幫的麻煩。
1866年,王熾在四川設立天順祥,開展銀兩及資金的轉運承兌業務,因信用昭著,天順祥先后在全國15個省設立了分號,此外還在香港設立分號,在越南海防設辦事處。1872年,王熾在昆明創立總號同慶豐,各埠天順祥為分號。因參股開發東川銅礦、個舊錫礦,同慶豐富過半個云南。
王熾憑什么比胡雪巖還拔尖?因為他是商人中義氣的典范。在這位晚清赫赫有名的巨商的簡歷中,記載更多的是好人好事,大有商圣的風采。
光緒初年,在云南做官多年的唐炯被任命為鹽茶道員,奉命督辦川鹽政務。為改善川鹽生產,唐炯急需白銀萬兩,由于布政司無銀可撥,只得向商界籌借。但當時,無人愿意借這筆銀子給官府,偏偏王熾冒險應承:十日之內湊足白銀十萬兩。不出十日,王熾湊足了銀兩,并特意安排挑夫百余人,打出“天順祥”的名號,列隊敲鑼打鼓繞城數圈后至官府送銀。
光緒九年,法國出兵犯境,云南巡撫岑毓英督師出兵抗擊,需餉甚巨,一時籌應不及,獨有王熾毅然借墊巨款白銀60萬兩做餉銀。
光緒年間,晉、陜兩省大旱,黃河斷流,王熾捐銀數百萬兩給工部興修水利。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惶出逃,所帶銀兩不足以采辦大隊隨行人員衣食,王熾火急下命令,慈禧人馬所經之地,“同慶豐”分行須全力資助。慈禧回京后,國庫空虛,資金短缺,王熾又發動海外及國內各分行融資接濟。
愛國之外,此公尚熱愛故土,熱愛文化事業。見虹溪書院損壞,王熾即捐資擴建;見地方無救荒之糧,王熾便設義社以備振災;見學子失學,王熾便建義塾以教;見士子鄉試無住宿,王熾捐虹溪試館以供住宿;見有的舉子無錢進京趕考,王熾就承攬了云南全部舉子進京趕考的一切開銷;見大渡河船渡常淹沒人馬,王熾又捐巨款打造13根鐵索修橋,供行人過江。
此外,王熾花巨資從法國人手里買回了滇越鐵路的路權,使云南路權不受法國人支配。為保護地方工業不被洋人染指,王熾冒險奪標,墊付數十萬兩白銀與官府一同籌辦云南銅、錫礦業。
比賺錢,此公或許不是第一,講急公好義,當時卻無人能出其右。王熾堅持“窮死三不走,煩死三不沾”的原則,再窮也不販賣鴉片,不販賣兵器,不販賣人口,再煩也不沾賭,不沾嫖,不沾煙槍。這樣的人,怎么還會有敵人呢?
王熾死后歸葬故里,墓地選在連綿千里的烏蒙山這條巨龍的上嘴唇上,氣勢超過昆明園通山上的云南都督唐繼堯墓。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