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國內白酒業的老大,五糧液卻面臨著一個尷尬:其市值如今只有貴州茅臺的一半。而在酒業產業鏈的延伸上,茅臺也一直快五糧液一步。
提到橡膠、醫藥、機械、塑料、玻璃、印刷、IT這些行業,可能很難有人將它與五糧液這個熟知的白酒品牌聯系在一起。但實際上,五糧液集團的版圖橫跨十個行業,酒業只占其總銷售額的1/3。
“我們希望到2020年,成為世界500強。”五糧液股份公司董事長唐橋說,因為只有通過多元化五糧液才能做大,所以按照規劃,未來酒業將只占到公司業務的1/4。
根據世界500強最低1000億人民幣的銷售門檻,這也就意味著,五糧液除了酒業以外的產值需要達到750億元。
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五糧液就已經開始了多元化的探索,但十幾年過去,曾經激情澎湃的造汽車、芯片的夢想灰飛煙滅,在五糧液曾經涉足的領域中,也從沒有出現一個能與酒業并重的行業。
在種種失敗之后,五糧液依然堅持多元化的道路不變,但更加明確的提出生物工程、機械、玻璃為重點發展的三大產業。
同為國內白酒業的老大,五糧液卻面臨著一個尷尬:其市值如今只有貴州茅臺的一半。而在酒業產業鏈的延伸上,茅臺也一直快五糧液一步。2003年,茅臺即推出濃香型白酒,在更早的1998年,茅臺就制訂了向保健酒、干紅、啤酒領域進軍的規劃。
同樣是多元化的道路,五糧液和茅臺未來誰能走的更遠?
多元化 泥潭還是出路?
究竟是機會無限,還是一腳墮入泥潭,多元化能否帶五糧液進入世界500強?
在經濟危機中,高端白酒市場銷量急劇萎縮,而中端白酒市場卻在持續增長。五糧液、茅臺等雖然在高端白酒市場占據龍頭地位,但中端白酒市場卻是各種地方品牌的天下。
同時,國內的白酒市場一直集中度很低,目前全國五六百萬噸的白酒生產能力,卻分散在3.5萬家白酒企業。而其他酒業通過整合,集中度已經較高,張裕、王朝、長城三大品牌占據了國內60%的紅酒市場,前十大啤酒生產商擁有國內80%的啤酒市場。
數年前,五糧液集團董事長王國春就曾表示,白酒雖然是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但由于其特殊性,出了宜賓就生產不出五糧液,所以無法像傳統行業那樣進行兼并、重組。
唐橋告訴《英才》記者,濃香型白酒占了中國白酒市場的70%,每年銷量約700億元,五糧液、瀘州老窖、水井坊、劍南春等之間競爭激烈,醬香型白酒卻主要是茅臺和郎酒兩家在競爭。現在這一產品格局正在被打破。在2009糖酒會上,五糧液宣布今年上半年將推出醬香型白酒。
五糧液在擴張上更為激進,從十幾年前開始,五糧液就實施多元化戰略,在金融、日化、醫藥、高分子材料、集成電路等多個產業進行探索。王國春總結了一套投資原則:哪個行業能夠做大,哪個市場規模最大,就先進入。
2008年,五糧液股份的毛利率超過50%,一邊是規模擴張十分有限的市場,一邊卻是公司充沛的現金流。將閑置資金投入到有想象空間的行業,成為資本的原始動力。
但許多表面看來機會無限的行業,一腳踩進去就是虧損的泥潭。2003年,五糧液高調進入汽車業,希望在國家嚴格審查整車制造資格之前把握機會,分享中國經濟中的最后一塊蛋糕。
五糧液準備通過差異化戰略,生產個性化定制轎車、皮卡等非主流車,避免與強敵的競爭。結果,在投資巨大、收效卻較慢的汽車行業里,五糧液甚至沒有摸著門道,就倉促退出。
2007年,唐橋從宜賓市副市長調任五糧液股份董事長,王國春不再兼任上市公司董事長一職。外界對于其如何調整五糧液的多元化戰略一直非常關注。現在看來,五糧液依然堅持王國春提出的“十年內成為該行業的龍頭老大”的標準,但收縮戰線、加大對重點行業的投資,成為五糧液現今的核心。
除了白酒自身所處的生物工程,五糧液確定的重點機械和玻璃,正是其多年來四處出擊,盈利狀況最好的兩個行業。目前,五糧液在機械和玻璃行業的年銷售額分別達到40億和20億元。
在國家今年推出的十大調整振興規劃中,裝備制造業位列其中,五糧液目前已能生產小挖掘機,現正計劃生產大挖掘機,另外希望在風電、水電、核電等電力行業的重大裝備上能有所突破。
五糧液正在通過兼并與合作,增強自身的技術含量與核心競爭力。在玻璃行業,五糧液與中科院的光機所合作,希望推出應用在太陽能上的超白薄玻璃。
2008年,五糧液普什集團收購了意大利康萊斯公司67%的股份。唐橋告訴我們,全球只有三家公司有能力同時生產用于紡織和塑料的醋酸纖維,康萊斯是其中的一家。現在,該項目已經處于興建中。
對于五糧液、茅臺無論是在酒業內還是跨行業的擴張,戰略專家、營銷專家等一直有諸多質疑,國金證券分析師陳鋼卻認為,他們的多元化到底是否正確,要看最終實踐的結果。
資本運作 徘徊不前
要拿國外賣洋酒的渠道整合來賣白酒,很難。
在今年3月推出的分紅預案中,茅臺每10股現金分紅11.56元的, 這也是自2006年以來連續第三年實施高額現金分紅。而五糧液僅為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5元,被稱為“鐵公雞”。
在資本市場上,五糧液雖然比茅臺早三年上市,但他們對資本市場的態度卻大相徑庭。唐橋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來形容這種復雜的情感。五糧液與資本市場纏繞的大多是負面新聞,因為其上市公司與集團的關聯交易,五糧液的股價徘徊不前;最近其子公司又被懷疑涉入亞洲證券委托理財“壞賬”。
茅臺集團董事長季克良曾經說過一句話,只搞企業管理是傻子,只搞資本運作是瘋子,茅臺現在最需要的是瘋子。2006年,茅臺成為國內A股市場上第四只百元股。
劍南春同處四川,多年來一直在謀求上市,實現擴張,但其坎坷的上市之路已經使董事長喬天明不愿意談及這個話題。
在引入外資上,劍南春卻更為開放。過去兩年,劍南春與隸屬法國路易威登集團的酩悅軒尼詩酒業合作,出售旗下四川文君酒廠有限公司55%的股份;又與瑞典國有酒類企業VinSprit成立合資公司,負責銷售劍南春旗下高端白酒品牌。
借助國外酒業的海外渠道開拓國際市場,這是劍南春等國內酒廠與外資合作的主要目的。唐橋對此同樣不太贊同,“中國的酒文化沒有走出國門之前,要改變老外的消費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拿國外賣洋酒的渠道整合來賣白酒,很難。”
“五糧液不缺資金”,這是唐橋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這也讓五糧液少了一分沖動。
翻開全球洋酒老大帝亞吉歐的成長史,這家世界500強公司正是通過三次大并購迅速擴大了規模。帝亞吉歐最初只是蘇格蘭Walker家族開辦的作坊,1997年大都會(GrandMetropolitan)與健力士(Guinness)兩大酒業公司合并最終形成了帝亞吉歐,它成為世界上唯一同時經營烈酒、葡萄酒以及啤酒的集團。
全球CEO保羅·華爾士就曾評價,“帝亞吉歐集團最擅長的本領,就是成為這個行業兼并收購的領導者。”
2006年12月底,帝亞吉歐以約5.2億元收購全興集團43%的股權,間接入股中國高檔白酒水井坊17%的股份。
唐橋雖然知道,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結合,公司才會更快的發展,但他覺得在內部的人才儲備及外部的環境上,條件并未成熟。
最近,五糧液股份公司公布了將瓶蓋、印刷、包裝箱、玻璃瓶子等涉酒類的五個關聯企業的收購計劃,唐橋透露,三年完成集團酒類資產整合的承諾將很可能提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