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來,三井不但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機,而且幾乎一直在日本甚至全球的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在這個全球經濟衰退的年頭里,日本企業一再被拿來當作危機管理的典范。的確,在日本順利渡過20世紀40年代的二戰、70年代的石油危機、90年代的金融風暴、至今仍健康發展的企業不在少數。三井財團就是其中的佼佼者。300多年來,三井不但成功地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機,而且幾乎一直在日本甚至全球的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20世紀90年代,三井物產(三井財團的核心企業)一直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上位列前10,其中,在1993年曾排名第一。2003年后,由于將一些重要部門進行獨立核算,三井物產的排名迅速下降,在“2008財富500強”中,三井物產僅排名140位。但實際上,500強中的其他很多日本公司,比如豐田、東芝、索尼、石川島播、王子制紙等,都是三井財團的成員企業。
而在中國,四通、寶鋼、上廣電等著名企業也都與三井財團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三井氏家規》
三井高利的子女們很好地遵守了父親的遺訓。
三井財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73年。雖然14歲就開始幫助父親打理生意,但直到這一年,51歲的三井高利才在江戶(今東京地區)開設了一家名為“三井越后屋”的和服店。
雖然起步很晚,但經驗老道的三井高利很快依靠自己特有的“越后屋商法”——低價不打折、小量商品銷售等在當時頗為創新的做法,讓這家小小的和服店逐漸演變成日本第一家百貨公司——“三越百貨”。三越百貨一直到今天仍然生機勃勃,并在2008年4月與伊勢丹百貨合并,成為日本第一大百貨集團。
“越后屋”成立10年后,營業額已經有了5倍的增長,為了管理資金,三井高利又開設了一家名為“三井銀兩兌換店”的“兩替屋”(從事貨幣兌換業務)。兌換店本來只是作為和服店的輔助機構,后來也發展成了鼎鼎大名的三井銀行(現已合并為三井住友銀行)。
到1688年,三井家族已經在江戶、京都、大阪這三個曾經的日本古代都城擁有了11家店鋪,成為“橫跨三都”的富商。
三井高利共有11個兒子和5個女兒(其中有4個早逝、1個是養子),為了讓這么多子女齊心協力發展家族事業,三井高利在去世前撰寫了一部《三井氏家規》。目前,這部家族文獻被當作日本重要的歷史資料保存在東京大學內。
其實,《三井氏家規》的內容并沒有多么特別,無非是教育子女要團結:“獨木易折,成林難摧,汝等要和睦親厚,共圖三井家運昌盛……同族絕不可相爭”;要節約:“嚴禁奢侈,厲行儉約”;要尊重家長:“各分家于一族中共舉一年長者,稱為老分,為一族之首領,各分家家主凡事要聽老分之命”;要懂得取舍:“生意場中,須知適時抽身放棄”;比較特別的是,雖然三井高利自己并未做過多少海外貿易,但他看到了海外貿易的重要性,并在家規中留下明訓:“須開長崎路,做異國生意。”
幸運的是,三井高利的子女們很好地遵守了父親的遺訓。
在父親去世后不久,三井兄弟之間就在家規的基礎上達成了進一步的家庭協議:“在兄弟們的有生之年,家族財產將永不分割,全做企業發展之用。兄弟當中,如對事業資產有所要求時,則根據長子三井高平的判斷予以處置。”這份“分家不分業”的協議保證了家族生意的完整,并為三井財團今后的長足發展奠定了基礎。長子三井高平頗有商業天賦,在繼承家業后不久,就遵循父訓,開始“做異國生意”,打開了三井國際化的道路。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在明治新政權與德川幕府的爭斗中,三井家族幫對了人,為新政府提供了不少幫助。新政權獲勝后,作為報答,三井家族掌管了政府資金的出納和匯兌,并以此為基礎,開辦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銀行——三井銀行。此外,三井家族還獲得了發行“三井票”的壟斷特權,又從政府手中廉價購得了一大批工礦企業……這些都對三井家族的發展意義重大。
整個19世紀,被譽為“政商三井”的三井家族成為日本最有權勢的家族之一。
新型家族企業
三井旗下的各個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互惠互利、共榮共生”是他們之間的關系準則。
二戰后,日本“四大財閥”(另外三家是三菱、住友、安田)均被美國占領當局強行解散,三井集團被分割成170家小公司,一度發展緩慢。直到1952年,在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商社培植措施下,原三井系統的眾多小企業又開始不斷合并。到20世紀60年代,三井再次成為日本規模最大的財團。
不過,此時的三井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家族企業了。
一方面,“養子繼承”的現象在日本企業中很普遍。大多數日本企業家對事業傳承的重視大過對血統的堅持,他們習慣將家業交給有能力的養子,或者通過招收“賢婿”的方法來傳承家產。數代之后,家族企業的掌門人往往已經跟最初的創始家族沒有太多關系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些“養子”或“賢婿”是對企業更為忠誠的職業經理人。
另一方面,當時的三井財團資產總額超過百萬億日元,雇員近24萬人,核心成員有20多家優秀大公司,都是各自行業的佼佼者,其中名列世界500強的不在少數,涉及糧食、機械、能源、纖維、物資、金融等形形色色的領域。這樣龐大的系統已經不可能再依靠自然人的血緣關系來維系。多年的實踐得出結論,成員企業之間,相互持股、共同投資、人事互派是維護三井財團共同利益的有效手段。尤其是人事互派制度——一個商業領袖鮮明的管理風格常常會讓他領導過的企業之間產生某種內在的聯系。
最著名的例子要數土光敏夫了。這位日本商界的傳奇人物據說是海盜的后代,曾經憑借強硬的手段使三井旗下的石川島播磨從瀕臨破產一躍成為日本工業企業50強之一。因此,1965年,當三井旗下的另一家公司東芝處于風雨飄搖的危難關頭時,土光敏夫是第一個被想到的救火隊長人選。這位時年68歲但精力充沛的老人被任命為東芝社長。事實證明,土光敏夫的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東芝這家歷史悠久的大公司的問題所在——“它不是在經商,而是在做官”,并且成功地帶領東芝走出困境。
高級職業經理人在財團內部流動,在當時和現在的三井都十分普遍。100多年前,當豐田還是個制造紡織機械的小工廠時,三井物產為豐田佐吉設立了“井衍商會”、給他機會到歐美學習先進的汽車制造技術、為他提供快速發展公司所需的資金,為豐田進入海外市場打通通道……最終成功地把豐田汽車打造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機器。而被稱為豐田“中興之祖”的石田退三,早年也曾在三井物產旗下的商店工作。
現在,“二木會”(總經理會議,在每月的第二個星期四召開,日語中星期四為“木曜日”)是三井財團的最高領導機構,由財團內26家主要大企業集團共同組織,定期聚會、互通信息、統一決策——東芝和豐田都是二木會的成員。
雖然今天的三井財團早已不再是家族成員統治的帝國,但傳統的家族文化在財團內部得到了延續。三井旗下的各個企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互惠互利、共榮共生”是他們之間的關系準則,而《三井氏家規》則是三井財團保持繁榮發展的根基。
“綜合商社”模式
綜合商社是圍繞著“全套完整產業鏈”而構造的,他們的目的是使整個產業協調統一發展,不讓某個行業超常發展,也不讓另一些行業掉隊。
三井物產是三井財團的核心企業,也是全球最大的綜合商社。1949年,三井物產的前身——第一物產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數十年來一直是日經指數的重要成分股企業。
三井物產并不擁有生產設備,也不直接從事生產,它的任務是調動全球的信息、人力、財力等各種資源,為財團旗下的各個企業服務,打通產業鏈,并幫助財團開創新的業務、進入新的產業。因此,三井物產有“產業組織者”之稱。
以鋼鐵行業為例。在澳大利亞、巴西等礦區密集的地方,到處可以看見三井旗下新日鐵的標志;商船三井為各國的鋼鐵企業提供鐵礦石的運輸服務;而運輸所用的大型礦砂船又由三井船舶制造……三井物產協調、貫通了上下游整個產業鏈,作為一個中介,它“既知道供應方的條件,又知道需求方的需要”,自然在行業內擁有了巨大的話語權。
此外,由于三井物產很少做大股東,它一般只在所投資的企業中占5%-10%的股份,甚至更少,但它通常會聯合旗下相關企業共同投資,而后者的投資往往是前者的好幾倍,因此,三井物產又被業界稱為“投資放大器”。
綜合商社是日本經濟中很獨特的一種模式。三井物產前社長上島重二曾對綜合商社有過一段精彩的說明:“為什么綜合商社只在日本得以發展?因為日本可以說是完全沒有資源的國家,這就是最根本的原因。由于沒有資源,要發展成現代化工業國家,就必須依賴外國資源,把外國的資源運到日本、把外國的技術拿到日本,以此來發展日本的產業。而不管是購買資源還是技術,都需要外匯,這就必須把日本的產品賣到海外去……綜合商社正是起到這樣的作用,我們以整個世界為對象進行工作。”
至于三井物產到底涉及哪些產業,可以聽聽一位三井駐中國代表的話:“除了毒品、武器彈藥,其他所有的東西,只要有機會我們都可以做。”除了眾所周知的汽車生產企業豐田、電器產品生產商東芝、造船廠三井船舶、造紙廠王子制紙、三井礦山、三井生命保險、三井信托銀行……甚至連日本主流報紙之一的《日本經濟新聞》也屬于三井財團——在創立之初,《日本經濟新聞》是三井物產的“企業內刊”,時稱《中外物價新聞》,為三井旗下的各個公司提供商業情報。
不僅僅是三井物產,像三菱、住友、伊藤忠、丸紅這樣的日本綜合商社幾乎都是圍繞著“全套完整產業鏈”而構造的,他們的目的是使整個產業協調統一發展,不讓某個行業超常發展,也不讓另一些行業掉隊。這些綜合商社為日本的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有些西方經濟學家將日本的經濟模式稱為“會社主義”,意思是說,整個日本就是一個大企業。而“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和“三菱綜合研究所”這類機構正是日本政府重要的智囊團。因此,不夸張地說,綜合商社是日本經濟的命脈。
事實上,20世紀90年代,曾有不少中國企業學習過日本綜合商社的模式,但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又都紛紛放棄。不知此次金融風暴過后,綜合商社會否再次成為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