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靖是一種謀略,屬于縱橫捭闔之術,用得好,不戰而屈人之兵,用不好,反受其禍。
明知對方不是善類,總有一天要鬧事,但出于種種考慮,卻姑息養奸,不采取有力措施,防患于未然,這就是綏靖。
綏靖是一種謀略,屬于縱橫捭闔之術,用得好,不戰而屈人之兵,用不好,反受其禍。
張伯倫 自食其果
張伯倫的綏靖有點兒作用,那就是告訴丘吉爾綏靖行不通,必須宣戰,用戰爭制止戰爭。
在近代,使用綏靖謀略最有名的人是英國首相張伯倫。
二戰初期,英國反對蘇聯。恰逢法西斯德國崛起,為了讓德國去對付蘇聯,英國對德國步步退讓,一再犧牲德國周邊國家的利益。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奧地利,隨后又陳兵捷克邊境。張伯倫僅僅在英國下院發表演說譴責德國的侵略行為,但無具體的行動,甚至默認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和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的行為,并縱容日本侵略中國。
在隨后出現的蘇臺德危機中,張伯倫兩次飛往德國親自與希特勒會談。1938年9月底,張伯倫與希特勒、墨索里尼和達拉第在慕尼黑召開會議,同意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協定。9月30日張伯倫同希特勒簽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
這樣的宣言歷來靠不住,不久,英國就遭到了德國的進攻,張伯倫下臺,丘吉爾登上歷史舞臺。
張伯倫的綏靖,就是犧牲好人,縱容壞人,扶持一個打另一個。希特勒是什么人,你把他當槍使,他就會把槍口對準你。張伯倫聰明反被聰明誤,他的綏靖之所以失敗,在于用羊的思維來理解——只要你是羊,狼就是要吃你。只要你是紳士,流氓就不怕你。張伯倫的綏靖有點兒作用,那就是告訴丘吉爾綏靖行不通,必須宣戰,用戰爭制止戰爭。
英國人開始特別軟,后來特別硬。這是因為政策的改變,思維的改變,策略的改變。有人說張伯倫是因為打不過德國,才綏靖,但同是一個英國,為什么丘吉爾就能發出抵抗的吼聲呢?
李隆基 姑息養奸
總是有這樣的人:你對他越好,他對你越狠。
唐朝由盛轉衰,關鍵原因就在于唐玄宗沒有管好安祿山。安祿山是今遼寧朝陽人,父親是胡人,母親是突厥人,史稱他懂得九種民族語言。40歲時,一躍成為駐守邊疆的平盧軍節度使。
化安祿山為我所用,玄宗沒有錯。安祿山有軍事才能,唐玄宗要用他來防御北方,所以極力籠絡他,但在破格賜座的時候,也防了一手,在座位底下暗中設置厭勝。
安祿山和楊國忠將相之間,積怨甚深。楊國忠說安祿山要反,安祿山說楊國忠是奸臣。安祿山只怕李林甫,李林甫一死,楊國忠就鎮不住安祿山。不管是安祿山早有反意,還是楊國忠逼反安祿山,唐玄宗都沒有采取相應措施。
朝廷給安祿山的兵太多了,尾大不掉。49歲時,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同時兼領平盧、河北轉運使、管內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威震天下,野心膨脹。
危機早就存在,唐玄宗只是一味安撫。李隆基對安祿山恩遇甚厚,寵愛過于他人,認為他不會背叛自己。此前多年,安祿山入朝奏事,宰相張九齡就對侍中裴光庭說:“亂幽州者,必此胡也。”唐玄宗對安祿山的好沒有蒙蔽安祿山,反而蒙蔽了玄宗自己的眼睛。
到了晚年,原本英武有為的玄宗,成了綏靖的犧牲品。沒有防住安祿山,李隆基一世英名,毀于一旦,唐朝由勝轉衰,出現了拐點。在馬嵬坡,他連自己的女人都保不住。
玄宗對別人的綏靖或許有作用,對驕縱的安祿山卻沒有效果。他只是一味地賞賜,沒有相應制衡,厭勝能算制衡嗎?再英明的皇帝,也感化不了什么,最后落得個被人拋棄的下場。總是有這樣的人,你對他越好,他對你越狠。
鄭莊公 欲擒故縱
弟弟造反固然有錯,但不教而誅,等待家人罪名成立,總歸顯示了殘忍的一面。
鄭莊公是老大,其母為武姜。母親不喜歡他,因為生他的時候有些難產,母親喜歡弟弟叔段。弟弟要造反,母親做內應。兩人的一舉一動,都有人向莊公匯報。匯報的大臣們每次都建議立即采取措施,莊公總是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先等等看吧。”莊公一次次退讓,叔段篡國稱君的陰謀一點點暴露。等到叔段最后起兵,莊公就調兵遣將,一舉克段于鄢。
鄭莊公的綏靖,表面上被動,其實是主動,他的綏靖實際上是一種示弱,有意麻痹弟弟和母親。更深層次地說,這種綏靖是一種引誘,一種慫恿,他在耐心等待弟弟的死罪成立,等待動手的時機,韜光養晦,后發制人。弟弟造反固然有錯,但不教而誅,等待家人罪名成立,總歸顯示了殘忍的一面,構惡殺弟,有些陰險,不是一個好哥哥。
但鄭莊公似乎是個好國君。肅清內部之后,鄭莊公把目光投向外面,最終成為春秋初年第一位霸主。《左傳》中記載的有鄭莊公參加的戰役幾乎都是鄭國取得勝利,說明他善于用兵。他對待弟弟造反,初露梟雄本色,十分穩重,不做則已,一做就徹底從根上解決問題。對待家人尚且如此綏靖,對待敵人,那綏靖起來就更富有技巧和實效。這恐怕也叫做先齊家,再平天下。
作為一個政治家,一味地陰險,也是缺點,也會因此而喪失很多機會。鄭莊公是第一位霸主,但沒有名列春秋五霸之列,說明他的境界還不是最高的。權謀應該由善意來統領。
諸葛亮 人盡其才
諸葛亮的方法是用其所長,防其所短。這是一種十分隱晦的綏靖。
魏延有反骨。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那是在魏延歸順劉備之時,因為有功于劉備,劉備很喜歡,但諸葛亮反而要斬魏延,只因大家求情,才留下一條命。其實黃忠、馬超、趙云都是后來才歸順劉備的,為什么不說他們有反骨呢?
歸順者的情況并不相同,諸葛亮對他們的使用也因人而異。馬超是萬人敵,就沒怎么用他,魏延往往為先鋒,倒是比馬超更受重用。諸葛亮對待魏延,反映了他高超的用人藝術。一個人德才兼備固然好,有才,但德不是那么好,怎么來使用?諸葛亮的方法是用其所長,防其所短。這是一種十分隱晦的綏靖,外松內緊,送你上青云,但手中緊緊握住一根線,活而不亂。
蜀國地少人稀,缺乏干部,即使魏延有反骨,也得重用。如果有一百個魏延,就可以從從容容地挑選。可是沒有,領袖挑人才,人才也挑領袖。諸葛亮有些不得已,無奈的人才綏靖政策,反映了他復興漢室的決心,所以他的《出師表》流傳千古。有節制地使用魏延,看到有危險,就安排馬岱一刀把他砍于馬下。諸葛亮的綏靖基本上是成功的,做到了人盡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