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上公開課的時候,課代表拿來地球儀時,正好到班上,可能看到好多老師,有點緊張,地球儀沒有拿穩,摔到了地上,我趕緊走過去,我當時什么都沒有想,只問他的腳是否被砸中,他說沒有,沒有,我才放心。課后,聽課老師中有一位德育專家,對我說:“你說你這節課哪里最精彩?”“我認為我的課件搞得還可以……”“不是,不是,你有一種很難得的教育細心,那就是在處理地球儀事件時,你首先關注的是學生。”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聰明的男孩湯姆給媽媽寫了一張賬單:“湯姆給媽媽到超市買食品,媽媽應付5美元;湯姆自己起床疊被,媽媽應付2美元;湯姆擦地板,媽媽應付3美元;湯姆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媽媽應付10美元:合計:20美元。”湯姆寫完后,把紙條壓在餐桌上,便上床睡大覺了。忙得滿頭大汗的媽媽看到了這張紙條后.只是寬容地笑了笑,隨即在上面添了幾行字,放回了湯姆的枕邊。醒來的湯姆,看到了這樣的一張賬單:“媽媽含辛茹苦地撫育湯姆,湯姆應付0美元;媽媽教湯姆走路、說話,湯姆應付0美元;媽媽以后還將繼續為湯姆奉獻,湯姆應付0美元;媽媽擁有一個天使般可愛的小男孩,湯姆應付0美元;合計:0美元。”這張紙條,至今仍被湯姆珍藏著,它記錄著一個孩子從懵懂走向懂事的經歷。
也許因為缺少匠心,所以顯得過于平實和瑣碎。然而,正是這生活中的德育,德育的生活,淡化了德育的神圣化、理想化、偶像化,折射出人性的溫暖和光輝,體現出德育體貼入微的情感和真實動人的精神關懷。這種溫暖和光輝,情感和關懷同時也賦予了教師教學教育生活的全部意義和美感。品德之知不同于學問之知,道德不是習得的結果。道德究竟何時萌發并發展為德行體現出德性?我們很難說,也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也許是一次深深的感動,有一點是肯定的,如蘇格拉底的弟子所感悟到的一樣:要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莊稼。在學生們心靈的曠野上,用愛和美播種,收獲的一定是孩子們的茁壯成長。
筆者一次去一位朋友家,見他正為其小兒子的學習生氣。論起孩子在校時的表現,朋友深嘆了一口氣:班主任對我們家這孩子恐怕是一頭惱火了。正在那里寫作業的小兒子卻轉過臉來反駁道:“就不!昨天運動會上,班主任王老師坐在我后面,有一次還一下把我摟在懷里的。”聽了這話,為師的我和朋友相視無語,但我的心著實為之一顫,這么一個調皮的孩子,對這樣一種愛的細節,心靈竟是如此敏感。那位王老師或許是看到本班的學生跑了個第一名,一時高興將前面的這位調皮的男孩子摟了一下。這個不經意的愛的小動作是那樣的隨意,但對這位學生卻有一種異樣的積極心理暗示作用:自己雖然很調皮,老師也經常“整治”他,但心里對他還是很好的。他記著了,還有希望。這一點何等重要,讓孩子帶著希望上路吧,說不定就是一次人生的轉折。
是的,你一個不經意的愛撫,你輕描淡寫的一句鼓勵,你富有深情地望他一眼,你看似不著邊際的問寒問暖,你講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你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樣力量,你不露痕跡的一個暗示……這些,都會給學生留下刻骨銘心的記憶,都會蕩起學生心中的漣漪,這不就是“細節德育”的魅力所在嗎?對于朋友眼中“一無是處”的“小兒子”來說,如果他自暴自棄也絕望的話,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我們真該感謝那位班主任王老師的那個隨意的愛的動作!
由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時時是德育之時。老師,時時是愛和美的使者。這是多么詩意的人生,多么幸福的德育。德育沒有小事情,德育細節更不能粗心,希望大家都細心起來,多留一份心,將德育這一杯“燒不開的白開水”燒開,為孩子營造更好的精神食糧。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海縣五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