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起,“秀”一詞在各行業時髦起來。如“時裝秀”、“模特秀”、“車展秀”……翻翻字典,方知“秀”指秀麗,嫵媚優異,最佳等解法。如此說來,在時裝,模特等展覽上使用“秀”字無可厚非,而“作秀”一詞也更顯時代感和創造性。但如果把“作秀”一詞搬到課堂上,筆者卻覺十分不妥。
為了適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全體教師對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理解,推進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上級有關部門經常組織各種類型的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筆者也有機會聽取了同行們多節的課,獲益匪淺。但個別教師的“課堂秀”也著實令人不安,特別是聽了幾節研究性學習的觀摩課,就不光是不安了,更是一種悲哀和憤怒。
依據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我們不難得知:研究性學習是全體學生的必修課,它不是少數優秀學生的專利,也不是專門為少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開設的補習課。但現在某些學校、某些班級卻出現了這樣一種反常現象:一些教師苦心擬定了幾個題目,按著“小課題,長作業”的主旨,布置給一部分優秀學生,準備了一段時間,然后在示范課或觀摩課上進行現場演示。由于都是優秀學生且又做了一番準備,這樣的課還真上得精彩。于是乎,掌聲響了,鮮花有了,獎牌掛了,經驗總結出來了,課堂“秀”得可愛、可佳、可賞。但筆者卻在一片喝彩聲中聽到了教室外的抽泣。
這也許是個偶然,也許是個別現象,也許是教師的疏忽,也許……,但無論有多少個也許,孩子們的抽泣不是無病呻吟,細聽孩子的哭訴,更令人心悸。
原來他們班這節上的是研究性學習的觀摩課,好多外校的教師和領導都來聽課,但老師只帶走了40個好學生,剩下的30多學生則由老師布置些作業,選一個學生看著,誰寫完誰回家。這個學生很想跟老師去上課,可老師說:“等你學好了再去。”孩子卻說,他們班經常上觀摩課,老師說他笨,一次也沒布置課題給他,他不知道要研究什么。
孩子抽抽咽咽,說得斷斷續續,一雙眼睛充滿著委屈、痛苦和渴望。
我的一顆心也被深深刺痛了。我仿佛看到了那30幾個學生躲在墻角流淚,這個被遺忘了的群體,喉嚨里迸發出渴求關愛的吶喊:“老師,別忘了我們!”
這不是筆者為作文章強作愁。筆者聽過許多節觀摩課,學生大多是40人,這樣可以坐成4行,老師講課時,學生面向講臺,小組合作討論時,馬上面對面,4個人一組,無論是討論,還是動手操作,都非常科學合理。這種形式正體現了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小組合作討論的先進模式,無懈可擊。但據我所知,縣、區內還沒有實現小班教學,每班學生的學額至少在七八十人以上,一節觀摩課只有40人參加,那余下的學生又置于何地?老師是否事后還為那其余的孩子補課?即使補課,孩子那被劃為另類的自尊心又如何能補得回來?
與其他學習活動一樣,研究性學習必須面向全體學生。日本心理學家曾在《幼兒才能開發》一書中指出:“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假如我們能夠拋棄僵硬的教育方法,用一種充滿生命力,充滿人性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成為棟梁之材。
開展研究性學習就是最好的釋放每個孩子的個性情感和潛能的方法,這種方法好就好在為每個兒童,獨立創設一個新天地,讓每個學生在自己選擇的前提下來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每個學生也都需要在社會實踐中感悟和體會,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探索欲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一定比學習好的學生差。
此外,研究性學習追求的是一種精神,一個過程,不是急于得到一種結論的課程,即使有些學生當堂研究不出什么結果,甚至使老師的課堂“秀”不起來,但我們施教的目的是通過全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獲取直接經驗,從中受到新的啟迪和教育,養成一種創新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