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用教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冊(明天出版社)。
[學科年級]七年級心理健康教育
[活動目標]
1.認識心理承受能力差給家庭帶來的不良影響。
2.了解當代獨生子女的心理疾患及其形成的原因。并認識培養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
3.激發學生對培養自身心理承受能力的興趣與自覺性。
4.用“揭短會”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活動準備]
1.《大河報》關于小學生用紅領巾自殺的報道材料。
2.錄像資料:
(1)《今日說法》對兩兄弟跳樓事件的報道材料。
(2)學者談英國的基礎教育。
(3)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一休經受磨難的片斷。
3.文字閱讀材料:美國學生的班會課一揭短會。
[活動過程]
一、實例引導思考
1.引言:當今的學生,生活條件優越,在家中處于“眾星捧月”的地位。再加上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學校還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知識傳授和身體護養,而忽視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問題,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嚴重缺乏意志磨煉,心理承受能力差。這有兩則小故事,讓我們來看一下。
錄像展示:《今日說法》中,兄弟倆因拿了超市的光盤沒付錢,遭到超市人員和母親的批評而跳樓。
材料展示:一所農村小學的低年級學生,因長時間完不成作業,受到老師的批評,放學回家用紅領巾把自己勒死。(據《大河報》報道)
2.思考:同學們,你們看了這兩個故事有何感想呢?
(1)如果你是他,你也會這樣輕易地放棄自己的生命嗎?
(2)支持你活下去的力量來自何處(內部、外部因素)?
(3)3個孩子自殺都有一種怎樣的心理?這種心理健康嗎?
3.全班交流。
4.教師小結:沉痛的教訓告訴我們,教師要改進教學方法,更關愛學生;還告訴我們,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培養自己健全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
二、拿鏡子對照自己
1同學們,就我們自身來講,是否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呢?遇到問題時,你是怎樣做的?
(1)當老師對你的態度稍有一點冷漠或處理事情稍不合你心意時,你是否有下列表現?
A從此對老師怨恨;B哭鼻子;c從此心灰意冷
(2)當家長批評或者責罵時,自己是否有這樣的表現?
A撒嬌摔東西;B賭氣不吃飯;c離家出走
(3)當你遇到其他方面的壓力或困難時,是否有下列表現:
A痛哭不止,一點辦法也想不出;
B感到走投無路,想輕生:
C精神不振,影響吃飯和睡覺;
2.學生自己對照并交流。
3.教師點撥:每個人都如同一棵樹,最可怕的不是外在的風暴,而是內在生命力的枯萎。一般來說,青少年兒童自殺多屬沖動行為,我們要知道,世界有陰暗也有光明,人生有高峰也有低谷,即使你看到的陰暗面再多,也不是世界的全部;即使黑夜再長,也還會有太陽升起的那一刻。這個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把希望從此關在門外,希望一直都在,只是你沒有看到。
三、感受堅強
播放錄像:一位英國回來的學者談到英國的基礎教育時說,那里的教師和家長非常重視從小對孩子進行熱愛生命的教育,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生命誠可貴”的種子,讓他們懂得愛護身邊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進而愛惜自己的身體,悉心呵護生命的存在。很多孩子都知道:“對人來說,所有的逆境和坎坷都是暫時的,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的,而面對死亡,任何人都無能為力。”在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從小學高年級開始,便設有關于死亡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珍惜自己的生命。
四、看錄像,讀材料,激發興趣
1.播放錄像:動畫片《聰明的一休》中一休經受磨難的片段。
2.學生閱讀:美國的“揭短”班會課。
3.學生討論:你贊同以上的做法嗎?想嘗試一下嗎?
五、揭短會經受磨難
1.學生自愿走上講臺接受揭短,其他學生從長相、穿衣、習慣、為人處事、學習、紀律等方面揭他們的短。
2.老師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點,采取不同的批評方式。
3.教者隨時用眼神、手勢、表情鼓勵學生,營造氛圍。
4.教師密切注意學生的心理變化,或批評,或鼓勵,或安慰。
5.教師總結:揭短像打臉,雖疼卻叫人念,揭掉的是缺點,留下的是勇敢。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在批評中才能重新認識自己,只有我們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使我們適應各種環境,成為生活的強者。現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令人沮喪的問題。其實問題或許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經歷過磨難和勇于奮斗的人,才能成為堅強的人,生活的意義也正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實現的。所以,敢于直面人生。方能獲得滿意的人生。
六、寫感受反饋信息
讓學生以《追問生命的意義》為題寫作文,并將自己的作文讀給家長聽,并讓家長也寫上幾句真實的想法反饋給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