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個特殊學生—普慶。是他的父母病故后,得到全社會的幫助:吃、住在街道福利院;社區有專人負責他的日常事務;學校免收一切費用;有位視他如己出的干媽;老師、同學,甚至外國人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2月24日(元宵節第二天)晨讀時間,他遲到了。我問原因,他哭訴福利院的人與他爭吵,不給他飯吃,他分得的元宵節慰問品都被他們搶吃了……可經過調查,普慶撒了謊。另外,他時時出言不遜,和福利院老人們關系緊張;不能容忍別人的冒犯;對“水貨”用品不屑一顧……
我的心沉重起來,社會的關愛,本來是為了讓一個孤苦無依的孩子健康順利地成長,而在特殊的關愛下,這孩子卻滋長了自私、虛榮、褊狹的心理。如何對他進行教育呢?我分析了普慶目前的處境和心理:
1.普慶不能處理好與福利院里人的關系,又由于作息時間與別人不一致,給別人增添了不便,再加上普慶得到了他們得不到的關愛,有些人說話做事就失了分寸,普慶因而難受。
2.普慶確實受了些委屈,為了改善自己在福利院的處境,有意撒謊,以引起他人同情與關注,獲得更多的關愛。
3.普慶甚至享有一般家庭的孩子都可能缺少的生活條件,助長了他認為人人都應對他好、自己得到的關愛還太少的不健康心理。
2月25日,我帶普慶去了一個擦鞋童的家,那孩子比普慶還小幾個月,租住別人的樓梯間,媽媽癱瘓在床,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孩子在外做工還未回,我幫那孩子的媽媽做了碗面條后,與普慶一起返校。路上,我只說了一句:“相比人家,你是幸運的。如果社會對你的關愛終止了。你能怎么樣?”普慶臉上顯出復雜的表情。等普慶自己反思了幾天后,我告訴他:
1.以感恩的心態去生活。感念給自己關愛的所有人。不是人人都應對你好,不是別人非幫助你不可,生活中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2幫助你能幫助的人。你生活的福利院,以孤寡老人居多,他們心靈寂寞、行動不便,你可在學習之余幫助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拖地,曬衣,倒水,打飯等。你給予他們溫暖,既可以改善同他們的關系,又可獲得幫助他人的快樂,更能回報社會對你的關愛。
3.鎖定近期學習目標,一步一個腳印,為以后學習打下牢固基礎。量力而行,將目標定在自己能達到的普高線上,逼近它,超越它。
坦誠的交流,切實的措施,收到了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日子,我時時觀察普慶的細微變化并及時給予肯定與鼓勵,普慶變得開朗、大度、勤奮。
通過這個案例,我有幾點啟發:
1.對特困生的扶助除了生活上的關愛外,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及時跟上。人們的善舉,往往重物質輕精神,這樣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輕者,躺在扶助床上不思進取,坐享其成,始終是社會的包袱;重者,心生浮躁之心,功利之心,不平之心,與惡人為伍,與社會為敵。
2.對特困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下狠心有恒心。特困生屬于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缺少正常家庭的關注與引導,即使有不正常的思想行為蛻變,剛開始也不容易被察覺,或即使露出苗頭,旁人也不忍心指責批評,或含蓄指出了,由于沒有持續的觀察與及時引導,以至錯誤的心態和行為越滑越遠。尤為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持之以恒,不能一暴十寒。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持續負起教育的責任來,才能讓學生接受系統教育,形成健康的人生價值觀。
3.加強特困生的自我教育。任何外因都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只有調動特困生的積極心理因素,讓他們自覺加強思想行為教育,以健康的心態去規范約束自己,形成良好的習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