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馬里亞姆(Haile Mariam)是埃塞俄比亞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管理局(Authority for Research and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of Ethiopia)局長。
歷史
在古代世界,埃塞俄比亞被認為是傳說巾的龐特之地(Land of Punt)。它在法老時代埃及的宗教文本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荷馬的著作對它也有所提及。在北部蒂格雷(Tigray)地區,沿著從前的商隊行走路線,從紅海之濱的阿杜里斯(Adulis)城到庫海托(Qohaito)、麥特拉(Metera)、耶哈(Yeha)和阿克蘇姆(Axum),可以尋覓到埃塞俄比亞早期文明最重要的痕跡。
阿克蘇姆王國的發展是埃塞俄比亞文化、政治和環境等方面歷史的決定性轉折點。自公元前兩千多年起,埃塞俄比亞開始了漫長的社會與經濟轉型,而王國的興盛是這一過程的頂點。阿克蘇姆王國發端于阿克蘇姆城以北,在大約兩千年前走向強大,并且在4m7世紀進入鼎盛期,當時其統治范圍覆蓋從古麥奧(Meo,今蘇丹境內)到阿拉伯半島的麥加(Mecca)在內的廣大地區。紅海之濱的古阿杜里斯港(今厄立特里亞境內)在王國強化軍事和海上霸權方面發揮了作用,使其能夠進一步擴大影響力。
現有證據表明,在基督教文明到來之前的許多個世紀,阿克蘇姆文明控制著這一地區,而且根據3世紀波斯旅行家摩尼(Mani,摩尼教創始人)的說法,阿克蘇姆王國的影響力毫不遜色于同時代的巴比倫、羅馬和埃及等偉大帝國。古代都城的遺址以及地區內許多的其他遺址見證了這一古代文明。從這個方面來說,阿克蘇姆文化當然是文明古跡的最佳代表之一。
從篤信異教到奉基督教為國教,這一轉變極大地影響了埃塞俄比亞歷史的未來走向。如今,刻有銘文的著名方尖碑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它將這一段歷史真實道來。許多基督教以前的古王國方尖碑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在阿克蘇姆古城一帶仍然得以保存。這些方尖碑最初是古代城市公墓的停尸房,專為貴族而建。方尖碑雕刻精細,發揮著多層建筑的功用,而且門窗齊備,具有埃塞俄比亞的獨特風格。最高的方尖碑有34米高,重500噸,盡管如今它已橫臥地面、斷成數截,但在它那個時代,此方尖碑曾是古代世界豎立起來的最大的一塊整石雕刻物,其體量超過了埃及方尖碑。
回歸的過程
1935年,遵照貝尼托·墨索里尼的個人命令,方尖碑中的一座被轉移出了阿克蘇姆,并且重新豎立在了羅馬的卡佩納門廣場(Piazza di Porta Capena)。1947年,意大利與聯合國簽署了一份《和平條約》,其中第37條強制要求意大利向埃塞俄比亞歸還此方尖碑。在之后的18個月,埃塞俄比亞議會及政府多次要求履行這一承諾。1956年,埃、意兩國簽署了一份后續協議,但方尖碑仍滯留意大利。1968年,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市議會一致通過了一項決議,要求歸還方尖碑。
1997年3月,埃、意兩國政府同意在1947年《和平條約》的基礎上加強兩國的雙邊關系。這一外交協議為阿克蘇姆方尖碑的回歸創造了政治條件,并做好了組織機構上的安排。在聯合委員會的第一次會議上,雙方研究了向埃塞俄比亞歸還方尖碑的問題,而兩國間也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雙方在友好狀態下進行了政治和技術上的討論,強調了兩國間長久以來的良好關系。在意大利代表團方面,他們認識到了埃塞俄比亞人民信仰的重要性,以及埃塞俄比亞政府對方尖碑回歸一事的重視;而在埃塞俄比亞代表團方面,他們表達了在經過長久等待之后,對意大利轉變態度的感激,并表示他們已做好準備,為方尖碑的回歸創造適當的條件。這一善意行為對雙方來說都意味著重新開啟兩國及人民之間的友誼。
除了簽署上述協議,兩國還共同開展了一個項目,以準備回歸所需的管理與技術條件。回歸意味著要對阿克蘇姆方尖碑進行全面修復,并將其重新豎立在原來的地方。要求歸還方尖碑的重要原因有許多,除了對于祖國而言它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外,還因為它被認為是人類成就的象征之一。1970年,作為人類智慧創造出的杰作,阿克蘇姆的全部方尖碑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而記錄下這段人類重要歷史的阿克蘇姆考古遺址也得到了認可。
回歸的文化利益
方尖碑回歸故里無疑使阿克蘇姆遺址變得更加完整和更具有意義。而且,阿克蘇姆文化景觀的完整重建,也一定會通過保護地區的發展活動使埃塞俄比亞社會受益。因此,方尖碑回歸故里后將繼續見證古代的人類文明,并使今天的人們受益。
在歸還此文化財富的問題上,意大利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而這一轉變將其推到了關于文物歸還的爭論、特別是關于貫徹UNESCO《1970年公約》以防止非法文物交易的爭論的前沿。作為一個國際問題,向原屬國歸還藝術品的工作將逐步展開,以創造機會推進《1970年公約》的各個方面。
盡管1947年的《和平條約》規定,向原屬國歸還方尖碑為一項義務,但意大利政府歸還方尖碑的意愿與舉措都建立在兩國政府與人民相互合作的基礎之上。在方尖碑的回歸問題上存在許多的技術挑戰,需要設計出一個復雜系統加以解決,而兩國間的合作使這一問題得到了充分的考慮。
而且,在1994年初,埃塞俄比亞考古學家與意大利同行一道,對遺址進行了一次徹底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自方尖碑被移走之后,遺址區域發生了強烈的地質運動。不過,據稱原先與方尖碑連在一起的數座大墓,很有可能還保存完好。大墓的發掘與保存計劃向參觀者提供了令人激動的獨特機會,可以使他們在原初的整體環境中欣賞到阿克蘇姆方尖碑。稍后,在方尖碑遺址上又開展了一次考古發掘,而1994年發掘報告的結果確定了方尖碑最初的準確位置。
當初,方尖碑在被移走之前已斷成數截,但斷裂的石塊仍棲于最初的環境當中。在羅馬被重新安置后,方尖碑在那里豎立了65年,其歷史價值受到破壞。那些原先可以通過最初環境獲取到的信息丟失了。所以,方尖碑不可能再回到它1937年以前的樣子。重新找個地方放置斷成數截的方尖碑,可以讓它開始一段新的歷史。但很不幸,已經不可能在不改變石塊位置的狀態下,讓方尖碑回到它最初的準確地點。
另一方面,方尖碑最近的經歷(不管是什么原因將它從原址轉移到數千公里以外的地方重新安置)使它具有了目前的完整狀態,這一點在方尖碑歸還埃塞俄比亞時不能忽視。
記住這一點,在為方尖碑回到原處并重新豎立做準備時,最先要考慮的是保存其完整狀態,以及保護周邊的考古區域。同樣必須考慮的還有,評估包括地基建設在內的施工過程可能造成的影響。
同所有人類取得的成就一樣,文化遺產不能與它所屬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分離。對許多的土著民族而言,歷史及其神圣象征物是他們在爭取民族自決時最為一致的追求之一。任何國家定義與思考自身的方法對于它的發展來說都很重要。在定義一個國家的特性與身份時,其歷史文化遺產是座寶庫。
向原屬國歸還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再現國家歷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創造國家身份和未來的問題。因此,文物必須回到它們原來的地方。
(聞樵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