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利奧·斯科瓦齊(Tullio Scovazzi)是意大利米蘭比可卡大學(University of Milano-Bicocca)的國際法學教授。作為法律專家,他多次代表意大利政府參加了與國際海洋法、環境法、文化事務及人權問題等相關的國際談判和會議。
轉移
埃塞俄比亞的阿克蘇姆(Axum或Aksum)城是數座大方尖碑(obelisk或stele)、王陵及古城堡的家鄉。這些宏偉的遺跡可以追溯到公元1—13世紀,即代表古埃塞俄比亞文明的阿克蘇姆王國的鼎盛時期。1980年,阿克蘇姆城的文化財產被列入了UN—ESCO的《世界遺產名錄》,因為它達到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所確定的要求,符合其標準(1)和標準(4)。
1937年,在埃塞俄比亞遭意大利入侵及吞并(1935—1936年)之后,阿克蘇姆的第二大方尖碑被轉移。該方尖碑約有1,700年的歷史,重150噸,高24米。轉移工程是在考古學家于戈·莫內雷·德·維拉爾(Ugo Monneret de Villard)的協調下進行的,他由意大利殖民事務部指派,在埃塞俄比亞開展考古研究。當時這座方尖碑斷成了五段,最重的帶基座的一段還被截去了1米,以減輕分量避免拖車陷入泥沙中。方尖碑先沿陸路從阿克蘇姆運至馬薩瓦(Massawa),再由馬薩瓦登船,一路克服艱難險阻到達那不勒斯。在抵達意大利后,人們對方尖碑進行了重新組裝,用木釘將它的各個部件連接起來,并豎在了羅馬原殖民事務部(如今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部)門前的卡佩納門廣場。落成典禮于1937年10月31日舉行,那天正是“向羅馬進軍”15周年紀念日。法西斯當局希望以此來炫耀對埃塞俄比亞的征服,其做法仿效以掠奪戰利品而臭名昭著的羅馬帝國。
在轉移方尖碑時,意大利是《陸戰法規和慣例第二公約》(海牙,1899年7月29日)的締約國。該公約《附則》規定,禁止搶劫(第47條)和掠奪歷史古跡及藝術品(第56條)。但事實是1899年的公約只在兩個或多個締約國開戰的情況下適用,而埃塞俄比亞并未簽署該公約。不過,與意大利不同,埃塞俄比亞是《戰爭法規和慣例第四公約》(海牙,1907年10月18日)的締約國,同時它批準了公約《附則》的第47條和第56條(其內容同1899年的公約《附則》相應條款)。這可以理解為,禁止在戰時劫掠文化遺產的法規已經具有了國際習慣法的性質,特別是考慮到有數量眾多的國家簽署了這兩份《公約》。1937年,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并非正式處于戰爭狀態,這一點也是事實,但究其原因是因為前者已被后者單方面吞并了。不過,不管怎樣,轉移方尖碑的非法性質可以被視作如下事實的推論結果,即由意大利發動的對埃塞俄比亞的戰爭本身是非法的。1935年10月7日,國際聯盟委員會批準了一份報告,指出意大利對埃塞俄比亞訴諸戰爭,無視《國際聯盟盟約》第12條。之規定,國聯據此對意大利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
交還/歸還/返還
1947年2月10日,意大利與反法西斯同盟國在巴黎締結了《和平條約》,其中第37條規定:“在條約生效后18個月內,意大利須交還屬埃塞俄比亞或其國民所有的、自1935年10月3日后被轉移出埃塞俄比亞的全部藝術品、宗教器物、檔案和具有歷史價值的物品。”而在阿克蘇姆方尖碑這一問題上,意大利并未履約。
1956年3月5日,埃塞俄比亞和意大利就由《和平條約》產生的經濟、財政問題及經濟合作事宜在亞的斯亞貝巴(Addis Ababa)簽署了一項協議,其中的《附則三》規定:
“意大利政府承諾,將現在位于羅馬并由意大利政府確認須歸還埃塞俄比亞的阿克蘇姆大方尖碑拆卸、搬離,并以f.o.bv方式從那不勒斯運往埃塞俄比亞。上述拆卸、搬離及以f.o.b.方式從那不勒斯發運的工作須在《協議》及其所含此《附則三》生效后6個月內完成;須由意大利政府出資,后者須采取必要措施保證上述以f.o.b.方式從那不勒斯裝運至埃塞俄比亞的方尖碑得到恰當的加固和包裝,保存其現有狀況,只能移除并非出自埃塞俄比亞、為豎立在羅馬而安裝的基座或腳柱,此類拆除須經下文所提及的埃塞俄比亞官方同意,且是為運至埃塞俄比亞而必須拆除的,此外須保證上述方尖碑免費且無任何障礙地從意大利運出,所需船只可由埃塞俄比亞王國政府選擇。締約國雙方須各指派一名官員,他們在進行拆卸和必要的移除、截除、加固、包裝、從那不勒斯以f.o.b.方式運出等活動時必須到場。兩方官員在意見一致的情況下可以指定技術人員協助其工作。”
此協議《附則三》所規定的義務,意大利仍舊沒有履行。
1997年3月4日,埃塞俄比亞和意大利“在現有條約的基礎上”簽署了一份聯合聲明。兩國都宣稱“承認阿克蘇姆方尖碑對于埃塞俄比亞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并“充分認識到歸還方尖碑對于促進兩國友誼具有積極作用”。根據聯合聲明,“意大利代表團肯定了返還方尖碑對埃塞俄比亞人民及政府具有的重要意義。埃塞俄比亞代表團高度贊賞意大利為歸還方尖碑至阿克蘇姆所下的決心。這一舉措的深遠影響將使得兩國及兩國人民之間重建的友誼更加穩固。”聯合聲明規定,“方尖碑返還埃塞俄比亞計劃的各步驟都須在當年(即1997年)實施”,這些步驟包括:“對方尖碑進行結構勘察,清洗方尖碑,為整個作業制定詳細計劃,拆卸并運送方尖碑至埃塞俄比亞,安排好重新豎立方尖碑的地點,在阿克蘇姆地質公園內重新豎立方尖碑”;最后由“埃塞俄比亞向意大利贈送一件禮物,以紀念方尖碑的回歸,同時見證意大利與埃塞俄比亞之間的友誼”。聯合聲明簽訂之后,意大利再次爽約。
2004年11月18日,埃塞俄比亞和意大利就阿克蘇姆方尖碑的歸還和移交問題達成諒解備忘錄,重申先前諸條約所規定的職責,并進一步確認“在UNESCO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框架下,依據所闡明的原則提升埃塞俄比亞歷史與文化遺產價值的重要性。”兩國還表示同意運送方尖碑的執行方案(見2004年11月10日在羅馬簽署的商定記錄),并特別說明:“意大利政府須將阿克蘇姆方尖碑的三個組件由意大利運往埃塞俄比亞。意大利政府還須保證從費米齊諾(Fiumieino)機場空運阿克蘇姆方尖碑的二三個組件至阿克蘇姆機場的任務須在最高級別的安保條件下進行”(第1條);“意大利政府須負責所有關于從阿克蘇姆機場卸載方尖碑三大組件的操作”(第2條);“意大利政府承諾出資在阿克蘇姆地質公園修復并重新豎立方尖碑,由UNESCO實施,由意大利專家會同埃方提供技術支持”(第4條)。
意大利踐行了備忘錄所規定的職責。2005年4月,方尖碑被拆卸為三塊并送還至阿克蘇姆,存放于離其原址不遠處。高達4,736,033美元的項目預算由意大利提供。2005年,UNESCO世界遺產委員會贊揚了“埃塞俄比亞與意大利之間的合作,這最終促成方尖碑的回歸,提升了阿克蘇姆的價值”,并表示歡迎“UNESCO與埃、意兩締約國間的二三方合作,共同籌備重新豎立方尖碑”。
盡管遲了15年,但如今方尖碑回歸的重要意義在于,歸還文物的義務終于得到了履行。去細究準確的用詞也沒有什么必要了:“交還(restore)”一同出現在1947年的《和平條約》中,1956年的《協議》及1997年的聯合聲明都使用了“歸還(restitution)”,而1997年的聯合聲明還提到了“返還(return)”。真正重要的是這樣一個設定,即原本不該被轉移的文化遺產必須物歸原主。
在此還是最好不提過去在意大利公共及私人圈子里所有那些為延遲“交還/歸還/返還”而做的可疑辯白。令人費解的是意大利,這么一個可以堂堂正正以自身燦爛的文化遺產為傲的國家,竟不能明白阿克蘇姆方尖碑是埃塞俄比亞人民的文化、宗教乃至身份的象征。最終,意大利承擔起了物歸原主的職責,并將方尖碑所在位置恢復到原先的模樣。準確地說,意大利還同意將原址修得更好。1937年,方尖碑是橫陳地面的,碎成了五段,如今它已在原址重展雄風,這可以視作為一拖再拖的“交還/歸還/返還”所作的一種補償。
重新豎立
重新豎立方尖碑的工作由意大利以向UN-ESCO捐出巨額預算的形式全部資助。起先計劃有一些延誤,因為UNESCO內部規程發生了改變,要求正式簽訂合同,這份合同最終于2007年6月在UNESCO世界遺產中心與一家意大利建筑公司之間簽訂。重豎方尖碑的操作本身非常復雜,且無先例,花費數月時間才告完工。方尖碑在原址上的揭幕儀式于2008年9月4日舉行。這個難忘的日子具有極為重要的象征意義,不僅對于埃塞俄比亞及整個非洲是如此,而且對于意大利也是如此。
文化遺產領域里的新準則
對阿克蘇姆方尖碑的交還、歸還或返還雖姍姍來遲,但終究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有其自身特點。不過,在當前的文化遺產領域內,一系列新的準則正日漸形成,而方尖碑的回歸可以作為其中的一個判例。目前國際上歸還或返還文化財產的行動依據的是《關于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及其《議定書》(the Convention forthe Protection of Culmr-al Property in Event Of Armed Conflict and its Proto—col,海牙,1954年)、《UNESCO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the UNESCO Convention on the Means of Pro—hibiting and Preventing the Illicit Import,Export and Transfer of Ownership of Cultural Property,巴黎,1970年)以及《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之返還國際公約》(the UNIDROIT Conven-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Return of Stolen or Illegally Exported Cultural Objects,羅馬,1995年)。這些法律手段有很多優點,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它們可以用來解決某些文化財產問題,卻把另一些問題排除在外。再者,與其他條約類似,他們不能約束非締約國,因而無法逆向運用。文化財產的返還或歸還問題也是聯合國大會決議的主題。然而現行文化遺產領域內的國際法應該在更寬泛的準則下加以理解,而這些準則如今正在實際操作中得以逐步發展。《1970年公約》的第2條已包括了“文化遺產原屬國非流失化準則”
1、本《公約》締約國確認,對文化財產所有權的非法進口、出口和轉讓是造成此類財產原屬國的文化遺產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國際間合作是保護每個國家文化財產、消除因上述非法行為所激起的冤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2、為此目的,締約國須作出承諾,以一切所能支配的手段反對以上行徑,尤其要消除其動機,制止目前的不法行為,并促成必要的賠償活動。
非流失化準則除其他功能外,可特別應用于文化財產非法流通的情況。助長此類流通的是盤踞在某些國家的無良藝術商人及掮客,他們以在他國進行個人或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為生。他們所侵害的不但是流失國的文化遺產,而且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有遺產,對此《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于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之返還國際公約》的導言做了嚴正聲明,締約國于其中表示“深切關注文物非法交易以及由此經常帶來的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既是對文物本身的損失,也造成了對相關國家、民族、部落或其他社群的文化遺產的損害,同時也侵害了所有人民的遺產,而掠奪考古遺址以及由此導致的考古學、史學及科學資料的不可替代的損失尤其如此”。
當文化財產原屬國因政治、軍事或經濟力量薄弱而造成其文化財產轉移時,非流失化準則可以發揮更有力的作用。在此情形下,該準則可以與一條類似準則結合起來并因此得到強化,后者指涉的便是“不乘他國力量虛弱之際攫取其文化財產”,聯合國安理會于2003年5月22日表決通過的1483號決議案(2003)也可視作與此有關,該決議認為,聯合國所有成員國:
都應該采取適當措施推動伊拉克文化財產及其他在考古學、史學、文化、稀有科學及宗教上具有重大意義的物品安全回歸伊拉克國有機構,這些文物指1990年8月6日661號決議(1990)批準通過以來被非法從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國家圖書館及其他伊拉克收藏部門轉移的。措施包括頒布禁令,阻止此類文物及有被非法轉移之嫌疑的物品的交易或轉讓;呼吁UN-ESCO、國際刑警組織及其他國際組織適時為本節內容的實施提供幫助。(第7款)
第三條可以援引的準則是“對文化遺址完整性的保存”。這反映在國際統一私法協會《公約》第5條第3款里,后者規定,假如財產原屬國能夠確認文物從其領土上的轉移特別嚴重地損害了“一件復雜文物的完整性”,那么該國法庭或其他主管當局可要求責成歸還非法出口的文物。
如果對文化財產的國際轉移控制能夠循著現行管理危險物質的路徑(其表述在《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公約》中,巴塞爾,1989年3月22日)發展,那么在未來控制住文化財產的轉移就并非不可能。而且,在對危險廢料的控制管理中發現,國際轉移多為單向的,危險廢料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前者利用后者的弱勢牟取利益。為了對付此類不光彩的做法,巴塞爾《公約》建立了一套新的管理體制,其基礎是禁止秘密轉移,在可能受到損害的國家(在廢料管理問題上指的是進口國)明確表示同意之前禁止轉移,在可能受到損害的國家沒有能力以環保方式處理廢料的情況下(利用進口國的弱勢牟取利益)禁止轉移,以及若轉移為非法,出口國負有追回廢料的義務。
將類似的理念用于管理文化財產的轉移(它基本上也是單向的,不過與危險物質的轉移相反,是從發展中國家轉移至發達國家),將會產生如下的結果:禁止秘密轉移,在可能受到損害的國家(在文化財產管理問題上指的是出口國)明確表示同意之前禁止轉移,在可能受到損害的國家沒有能力保證對其文化遺產加以適當保護的情況下(利用出口國的弱勢牟取利益)禁止轉移;以及若轉移為非法,進口國負有歸還文化財產的義務。此類準則將為未來文化財產的國際轉移提供不少啟示。
(韋清琦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