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康縣板橋鎮后席村,中國第一勞務輸出大省的一個普通的村莊,在蕭瑟中等待明天
《財經》實習記者 張艷玲
(一)
后席村是河南省太康縣板橋鎮一個普通的村莊,位于縣城西南。村落呈圓形放射狀,八個自然村分布在東南西北四角。
臘月,農閑時節,陽光很亮,老人們都聚在村口曬太陽。
“今年打工回來的多,有好幾百人。”年屆六旬的韓啟臣老人對《財經》記者說。他頭發花白,藏青色的中山裝外邊披著一件綠色軍大衣。和村里的其他老人一樣,兒子媳婦外出打工后,家里的幾畝田留給他耕種,兩個孫子和一個小孫女也由他和老伴照料。
“農村就像一根甘蔗,中間最壯的年輕人在外面打工,下邊根部是俺們老人,梢就是小孩子。”他嘆息道。
村副支書席元生告訴《財經》記者,全村2200多人,三分之二是老人和小孩,年輕人有七八百人。
后席村目前全村耕地面積2200畝,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畝左右。
地不夠種,村里又沒有企業,幾百名青壯年就成了“富余勞動力”。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后席村的村民們開始外出打工。起初只在村子附近,逐漸地,走得越來越遠。
這些年,年輕人大多去了南方,年過四十的則更多選擇去北方當建筑工,或者去新疆摘棉花,做苦工。
但無論“飛”向何方,此次都未能幸免。村口曬太陽的老人們,每天都能看到熟識的后生們,大包小包地回來。
他們告訴《財經》記者,左鄰右舍的年輕人,大多數都回家了。
(二)
“我銀行卡里只剩98元錢了。”從廣東返鄉的席樹鵬,沮喪地告訴《財經》記者。
1978年出生的席樹鵬,是在2008年11月失業回家的。
此前,他在廣東汕頭新能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做焊接工,月收入在1800元左右。他的妻子也在當地打零工,每月掙1000元左右。扣除伙食費、房租、水電等日常花銷,兩個人每個月都可以寄錢回家,手頭一天天寬松起來。
失了業,就沒了收入來源。“我想去做點小買賣,可是銀行不會貸款給我。”由于無事可做,又缺錢花,回鄉不久,席樹鵬就把自家包出去的地要了回來。“種地不賺錢,可至少餓不死。”他說。
不僅僅席樹鵬,很多返鄉的農民工都對《財經》記者說,原本他們根本看不上種地的收入,可現在,突然意識到了土地的重要性。
相比于席樹鵬,在廣州匯東一家中小型鞋廠當畫版師傅的席迎賓,狀況似乎要好得多。
他雖然只有23歲,但因為有技術,每月工資在4500元左右。不過他抱怨工作太辛苦。“我們這工作特操心,競爭也激烈。鞋的樣式更新很快,你一天都不敢閑下來,沒訂單的時候也要盯著,不然就跟不上了。”
回鄉后,家里有八九畝地,不過他并不會種地,也不想種地。“我有一門手藝,過了年還要再出去。”可是,“春節后再過去,還不知道工資怎么樣呢?”在經濟寒流中,原本自信的席迎賓對未來也不那么確定了。
(三)
年輕人回來了,村里一下子熱鬧了許多。鎮上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如今熙熙攘攘。
25歲的韓雷,雖然已經有兩個孩子,仍然玩興不減。回鄉前,他在東莞當保安,每月能拿1800元工資。去年6月被廠里裁員后,也曾經另覓工作,但工資只1000元出頭,已經習慣打牌、喝酒的他,根本看不上眼,干脆就回鄉了。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村里的簡易棋牌室里打麻將。
“現在只能這個樣子嘍。”他一手拿著麻將牌,一手小心地拉開羽絨服袖子上的拉鎖,把剛剛贏來的錢卷起來塞進去。滿屋的煙霧中,能看到他盯著牌、神采飛揚的眼睛。
年輕人說得輕松,村主任韓啟明卻有著自己的擔憂。“人多地少,種地用不了那么多勞動力。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會種地,也不愿意種地,每天只在村里東游西逛、玩牌。”他很擔心,如果這些年輕人長期找不到工作,沒錢花,村里偷搶行為會加劇。
“老年人沒事干就曬曬太陽,年輕人就玩牌。等過了年,他們就該發愁了。”坐在自家也不算寬敞的堂屋前,韓啟明訴說著自己的擔憂。
后席村的情況,在整個太康縣乃至河南省,都具有普遍性。太康縣是河南省農業人口大縣,總人口137.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4.8萬人,農村勞動力總量84.5萬人,富余勞動力45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53.5%。
風暴來襲,這個中國第一勞務輸出大省的普通的村莊,在蕭瑟中等待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