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逆勢創新,在金融危機下找到值得支持的好企業,是銀行業在2009年的最大挑戰
《財經》記者 溫秀
在銀監會工作會議之后,各家商業銀行均擬定了穩中有進的信貸投放計劃。
風控新思路
1月12日晚間,中國銀監會在官方網站上罕見地發布一則譴責通告。針對海外財經通訊社彭博一篇題為“中國銀監會準備容忍更多不良貸款、放松信貸監管”的報道,銀監會表達不滿,稱其“曲解部分重要信息”。
當日,銀監會2009年度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在這次會議上,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要控制不良貸款余額大幅反彈,不良貸款率也要控制在2008年底的水平。這意味著原來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雙降”,正轉向更為務 實的“雙控”,但對不良貸款仍處于5%以上的農信社等機構,銀監會要求其繼續遵守“雙降”原則。
對于這一轉變,各界的理解見仁見智。事實上,監管部門目前最為憂心的,就是商業銀行如何正確理解“保增長”和控制風險之間的關系。
在“防風險”與“保增長”間艱難尋求平衡,正是銀行監管的微妙之處。2009年1月10日,就在銀監會年度工作會議召開前兩天,監管部門調整信貸監管的十條政策出爐。
這次監管工作會議的一個要點,就是在落實銀行信貸支持經濟發展政策的同時,守住底線。銀監會堅持在嚴格控制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的同時,要求不良貸款準確分類、撥備和資本必須充足、風險管理必須加強、核銷呆賬的力度必須到位。
在銀監會工作會議之后,各家商業銀行均擬定了穩中有進的信貸投放計劃。據《財經》記者了解,各大銀行為2009年設定的投放目標基本確定,有增長但不可能“大躍進”。其中,工商銀行2009年信貸新增目標大致確定在5000億元,比去年略高。建設銀行則將信貸增速確定為與2008年增幅相當,信貸增長額比2008年的5085億元有增加,但16.5%的增速略低于去年整個商業銀行的平均水平。中國銀行則表示,具體額度有待春節前的分行行長會議研究決定。
摩根大通證券(亞洲)有限公司副總裁陳舜表示,當前形勢下,不良貸款上升的壓力顯而易見,銀行要保持余額不增,就必須在回收與核銷方面下功夫。
山東省銀監局局長周忠明對《財經》記者表示,當前重要的是將資本充足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不能下降。風險管理應該在經濟資本能覆蓋各項業務、發生的風險有能力合理對沖的基礎上,“以這一標準為依據進行考核,比單純關注不良貸款要更好”。
周忠明稱,2008年山東銀監局就探索了以考核現金清收與核銷為主的監管思路。當年轄內銀行現金清收和核銷額達到了180多億元,現金清收的結果超過了不良貸款余額下降的數字。周忠明坦承,由于擔心逃廢債,銀行核銷不良資產需要財政、稅收方面的各種政策配合,核銷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即便如此,仍能有所作為。重要的是考核機制的設置。
監管工作會后,各家銀行的“不良觀”都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調整。
1月17號,深圳發展銀行首先發布公告,利用2008年的利潤大幅提高核銷和撥備的力度,使得不良貸款率從原來的4%左右下降到1%,撥備覆蓋率從48%上升到105%。“這是根據監管要求,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提高銀行抗風險能力的審慎作法?!鄙畎l展董事長紐曼說。
各大行也對2009年的不良貸款控制目標做出具體要求。工商銀行有關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該行的目標是不良貸款余額力爭不變、不良貸款率繼續下降。建設銀行則希望不良率不升,不良額反彈在可控范圍。
再提新風險
在這次銀監工作會議上,監管部門一如既往,特別提示了幾類風險。
在2008年11月中旬“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公布后,銀行爭搶基建項目已成事實,因此,首要的風險是貸款集中度。銀監會要求嚴格執行大額風險集中度的授信高限(單一客戶不超過10%和集團客戶不超過15%),引導企業集團通過發債或采取銀團貸款等方式融資。
監管部門有關人士對《財經》記者解釋,目前仍有相當一批大企業、大客戶,自身管理水平不高,盲目擴張、投資失敗、財務混亂等問題層出不窮。銀行要高度關注這些大企業大集團,不要貪大求全,以免風險過度集聚。特別是中小銀行,寧可參與銀團貸款,也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會上明確提出的“紅線”,還包括嚴禁項目貸款借新還舊、嚴禁續做“打捆”貸款、嚴禁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和無收益房屋信托等。分析人士稱,監管部門十分關注這些有可能重新抬頭的風險,明確要求金融機構“不要以身試法”。
近期風波不斷的理財產品,亦是銀行的一塊心病。一些金融機構在市場處于高位時,發放了不盡成熟的理財產品,在市場出現較大幅度震蕩后,投資者無法接受其中的損失,引發爭議。
對此,銀監工作會議提到,理財產品要嚴格遵守“三要求一加強”,即做到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加強售前、售中、售后全過程管理,堅決糾正把理財產品等同于存款客戶管理的錯誤做法。有銀行人士坦承,經過此輪風波,過去將理財產品視為風險無涉的中間業務的態度,已大為改觀。
至于房地產相關的信貸風險,有資深銀行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銀行的開發貸款風險目前基本可控,但房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對產業鏈形成的影響始料未及,所以,房地產上游行業的風險值得關注。
此外,商業銀行和監管部門有關人士均透露,公路等行業不良貸款有“雙升”跡象。一家大型國有銀行風險管理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公路的運營情況各省冷熱不均。多數公路都是以項目公司方式進行修筑,運營模式相對單一,主要是通過車流量的收費來進行還本付息,沒有可供運作的資金池,一旦一段時間門庭冷落車馬稀,就會出現違約。加之國家回收二級公路收費權,導致私人經營的公路生存進一步受到擠壓,公路運營短期內面臨較大的壓力。現在吉林等省份已經出現了公路貸款不良率和不良額“雙升”。一些銀行正在收縮相關貸款。
周忠明亦表示,公路不良貸款上升,與前幾年基礎設施建設上得快、對車流量預測過分樂觀有關,也與公路投融資方式的選擇有關。他表示,二級公路修建應更多地利用直接投資,但有的地方政府手頭緊,又想加快建設,大都采用銀行貸款融資以保證公路提前通車,埋下了隱患。
創新“兩全之道”?
“保增長、防風險”的真意,還是在于商業銀行在經濟下行期把握住風險,又能抓住機會進行資源配置,從而為行業整合和提升做出貢獻。這種兩全其美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創新動力。
在銀監會最近發布的關于信貸監管調整的十條政策中,首先是支持發放并購貸款。銀監會已發布了《商業銀行并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可按指引開展并購貸款,支持企業兼并重組,促進企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
過去被認為風險較高的重組貸款,此次被列入了放開之列。銀監會表示,鼓勵實施貸款重組,對部分符合條件的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而暫時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的企業,予以信貸支持。
所謂貸款重組,是指在借款人發生及預見其可能發生財務困難或借款人、保證人發生資產重組,致使其不能按時償還銀行貸款的情況下,銀行為維護債權和減少損失,在切實加強風險防范的前提下,與借款人達成修改貸款償還條件的協議。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坦承,由于調整還款期限是貸款重組的主要內容,過去商業銀行實施貸款重組受到諸多限制。但這樣硬性的期限規定,并非是從貸款人風險因素考量出發,亦剝奪了銀行對貸款人的風險判斷自主權。因此,這次放開重組貸款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沖擊,亦是將更多的自主權還給銀行。
不過,貸款重組的風險也顯而易見,即銀行可能以借新還舊的貸款展期方式,力圖“保住”銀行資產質量的表面成績。建設銀行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對《財經》記者表示,銀行應密切關注其中可能蘊含的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防止可能出現的惡性逃廢債行為,防止“死馬當活馬醫”。
另一項政策調整也頗有新意,即允許拓寬項目貸款范圍。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項目,銀行業金融機構可在一定額度內,向非生產性項目發起人或股東發放搭橋貸款。
搭橋貸款在國外通常是指,在公司安排較為復雜的長期融資以前,為公司的正常運轉提供所需資金的短期融資,而在中國的語境下,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于非生產性項目進行短期的資本金貸款。顯然,這同樣是對銀行風險辨識和控制能力的考驗。
與此同時,衡量銀行業經營的核心監管指標——存貸比也出現了放松跡象?!锻ㄖ访鞔_表示,允許有條件的中小銀行適當突破存貸比。存貸比即銀行貸款總額/存款總額,目前,監管規定商業銀行最高的存貸比例為75%。
不過,陳舜認為,這一規定實際是承認了部分銀行存貸比“超標”的合理性。目前金融債、次級債等金融工具的出現,使得銀行資金來源得以多元化,而不再僅僅依靠存款。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民生、興業、深發展等中小股份制銀行,在經營中已經突破了75%的規定。
為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銀監會還要求各大銀行設立小企業信貸專營服務機構,對小企業的不良貸款、信貸綜合成本、責任認定等進行單獨考核,形成有特色的激勵約束機制。銀監會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小企業貸款增速應不低于全部貸款增速。
此外,支持信貸資產轉讓,支持信托公司和財務公司業務創新發展等,亦提上議事日程。
在經濟下行期間,上述系列創新政策的推出受到了業內好評,但怎樣避免“一放就亂”,還將考驗監管者和銀行從業者的智慧?!?/p>
本刊記者方會磊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