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到中國的南海,在全球變暖和人類的直接干擾下,越來越多的珊瑚礁正變得黯然失色,并面臨最終消亡的危險
《財經》記者 張瑞丹
每年1月,中國北部正是冰天雪地,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岸卻時值炎夏,并迎來一年中最好的潛水季節。來自世界各地成千上萬的潛水愛好者,背著氧氣罐、裝上呼吸器、套上蛙鞋,潛入海底。
這一帶被稱為“大堡礁區域”(Great Barrier Reef)。最吸引潛水者的,是那些五彩斑斕的珊瑚礁。作為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珊瑚礁區,這里生存著約400種不同類型的珊瑚。
然而,今年1月2日,澳大利亞科學家在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上警告說,這一大自然奇觀正在遭遇全球變暖的嚴峻挑戰——珊瑚礁生長速度急劇下降,已創過去400年來新低。而珊瑚礁一旦停止生長,在海水侵蝕下,就會逐漸消失在碧波之中。
這并不是惟一的警告。2008年12月,在全球珊瑚監測網絡(Global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發布的年度報告中,來自96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假如二氧化碳排放量以目前的速度繼續增加,那么,未來40年內,受高溫和海水酸化影響,全球僅存的珊瑚礁也將徹底消亡。
中國亦如此。據國家海洋局監測,2005年以來,中國南海的永興島、西沙洲南部等地,都出現了珊瑚“白化”、變黑乃至死亡的現象。廣東珠海的佳蓬列島海域,也已有12%的珊瑚“白化”死亡。
珊瑚礁漸趨消亡,對于整個海洋生態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噩夢。數以千計的海洋生物都與其休戚相關,一旦引發“多米諾骨牌”式的連鎖反應,人類的生存環境也將受到牽連。
珊瑚黯然失色時
很多人并不知道,大堡礁和中國南海諸多群島的真正“造物主”,是十分微小的珊瑚蟲。
生活在熱帶淺水區域的腔腸動物珊瑚蟲,通過從海水中不斷吸收鈣和碳酸鹽離子,進而不斷“生產”出碳酸鈣這種礦物質。以碳酸鈣為骨架,珊瑚體逐漸堆積起來。老珊瑚蟲不斷死亡,新的珊瑚蟲前赴后繼,漫長歲月過后,最終造就了巨大而壯觀的珊瑚礁。
純粹的碳酸鈣是白色的。珊瑚礁之所以呈現出各種顏色,是因為在與其共生的蟲黃藻體內,含有大量色素。實際上,珊瑚蟲和蟲黃藻可以算得上一對完美“搭檔”:蟲黃藻可以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蟲提供氨基酸、糖、碳水化合物等養分;而珊瑚蟲代謝產生的營養鹽,對蟲黃藻同樣至關重要。
為弄清楚珊瑚的碳酸鈣沉積,即珊瑚礁形成的速度,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對大堡礁沿岸69個珊瑚礁中有代表性的328個珊瑚群體,進行了全面調查。結果顯示,自1990年以來,澳大利亞大堡礁中珊瑚的碳酸鈣沉積速度已下降13.3%,為過去400年的最低水平。
“碳酸鈣沉積速度下降,意味著珊瑚形成‘骨骼’的能力正在急劇減弱。”前述《科學》雜志論文作者之一、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珍妮絲·洛芙(Janice M. Lough)告訴《財經》記者。
以其中一個珊瑚群體為例。在1990年之前的30年,該珊瑚的碳酸鈣沉積速度總共才下降了0.3%;但從那之后到2005年,這個數字卻一下提高了3倍,下降速度達1.5%。
另一個改變或許更為直觀:原本絢爛多彩的珊瑚正日漸褪色。洛芙稱,大堡礁的不少珊瑚,正在逐漸蛻去華彩的外衣,呈現出毫無生機的灰白色。
這就是俗稱的珊瑚的“白化”。中國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余克服告訴《財經》記者,“白化”是與珊瑚蟲伴生的蟲黃藻死亡或者失去色素造成的;蟲黃藻一旦死亡,珊瑚自然就還原成碳酸鈣這種礦物質固有的灰白色。
早在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就發現過珊瑚礁的“白化”現象,但還只局限在小范圍的珊瑚礁區。在過去20多年中,珊瑚礁“白化”現象日益嚴重,已成為一種大范圍、高頻率的全球性威脅。
珊瑚“白化”后,實際上也走上了不歸路。隨著蟲黃藻的死亡,伴生的珊瑚蟲也隨之死亡;一旦珊瑚蟲死亡,失去了活力的珊瑚表面很快就會被其他海底藻類覆蓋,數月后就會變得斑駁,并最終在藻類的剝蝕和海水的沖擊下支離破碎。
全球變暖是“殺手”
在長期關注珊瑚“白化”現象的余克服看來,導致蟲黃藻死亡的第一大“殺手”,非高溫莫屬。
對珊瑚而言,最適宜的生長溫度大約在25攝氏度到29攝氏度之間,很少有珊瑚可以在15攝氏度以下的海域存活。同時,不同的珊瑚也有著生存的上限溫度。不幸的是,目前在熱帶地區,很多珊瑚恰恰都已經生活在上限溫度的邊緣。一旦溫度比夏季普遍溫度高2攝氏度到4攝氏度,很多珊瑚就會遭遇滅頂之災。
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珊瑚礁“白化”大爆發,發生在1997年到1998年間,涉及42個國家和地區,全球45%的珊瑚受到破壞,其中60%永久無法恢復。其原因,就是席卷全球的厄爾尼諾(ENSO)現象。當時,太平洋熱帶地區的海水出現大范圍增溫現象,最高上升6攝氏度,造成蟲黃藻因難耐高溫而大面積死亡。
洛芙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說,以目前形勢看,哪怕海水溫度只上升1攝氏度,珊瑚蟲和蟲黃藻之間的平衡關系都有可能被打破,進而帶來更大范圍內的珊瑚“白化”危機。
全球變暖不僅導致“白化”現象越來越嚴峻,還會直接加快對珊瑚礁的侵蝕。因為過量的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中,產生的酸性物質會改變海水原來的酸堿值。一旦海洋過度酸化,珊瑚蟲分泌出來的碳酸鈣就會在尚未完全堆積的情況下,被海水腐蝕掉;原有的珊瑚礁也會受到腐蝕,體積逐漸縮小。
2008年12月11日,全球珊瑚監測網絡發布的《世界珊瑚現狀2008年度報告》顯示,由于受氣候變暖等多重因素影響,截至2008年,全球19%的珊瑚礁已消失,15%的珊瑚礁瀕于死亡,20%的珊瑚礁可能在20年至40年間“不復存在”。
中國珊瑚之憂
中國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余克服對《財經》記者表示,中國珊瑚礁面臨的現狀,比起澳大利亞大堡礁來更為堪憂。
中國的珊瑚礁分布極為廣泛。除了南海中的西沙、南沙群島,南海沿岸,包括海南島、香港等地,也都廣泛分布著珊瑚礁。余克服介紹,根據估算,南海珊瑚礁的分布面積差不多有8000多平方公里,比大堡礁還要大。
上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南海地區的珊瑚礁還處在健康狀態。即使是在廣東大亞灣地區,1984年還有76%的海域被珊瑚礁覆蓋。但到了1991年,這一數字減少了一大半,只有32%。
當地過度的捕撈,也使得珊瑚大受其害。在海南三亞地區,隨著“克星”法螺被過度捕撈,長棘海星大肆泛濫。長棘海星是名副其實的珊瑚“殺手”,不僅會捕食活的珊瑚蟲,也會對珊瑚礁進行腐蝕。
2006年,海南省對海洋環境的監測顯示,三亞大小東海、亞龍灣等海域有一些珊瑚死亡和“白化”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長棘海星的侵蝕。
早在1990年9月30日,國務院就批準在三亞建立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1992年,經國家海洋局批準,正式設立“三亞國家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以加強海上監察執法,遏制海上炸魚、采挖珊瑚等違法行為。
但海南珊瑚礁危機并沒有解除。據了解,這一時期,導游縱容或主動帶領游客購買珊瑚的情況仍屢禁不止。
直到1998年10月1日,中國首部保護珊瑚礁的法規《海南省珊瑚礁保護規定》正式施行,才真正將保護珊瑚礁的議題擺上桌面。
不過,直到今天,現狀也仍不令人樂觀。國家海洋局的監測顯示,填海造田、潛水旅游等活動,依然嚴重干擾了珊瑚的生長。更遑論僅通過珠江,每年就有220多萬噸污染物入海了;目前南海僅嚴重污染的面積,就超過了4000平方公里。
拯救海洋“熱帶雨林”
法國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在其《海底兩萬里》一書中,曾經描述了一個陌生而奇妙的海底世界:
“各種扇形、樹枝形、蘑菇形,數量龐大的珊瑚礁靜靜生長于此成群結隊的熱帶魚穿梭其中,海龜安靜地躺在隱秘的角落;透明、發出熒光的水母,拖著長長的觸角,緩慢地在珊瑚的縫隙中漂浮。”
“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珊瑚礁便是海底的‘熱帶雨林’,是一種生產力非常高的生態系統。”海洋生物學家、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所研究員朱明遠對《財經》記者說。
據了解,整個海洋中總量約三分之一的魚類,都直接或間接依賴珊瑚礁生存;而生存在珊瑚礁里的浮游動物、藻類和海草更是不計其數。
以大堡礁為例,在約35公頃的海域范圍內,共有約3000座珊瑚礁。在這些珊瑚“碼頭”,同時又“停靠”著1500種魚、4000種軟體動物(貝殼)、400種海綿、800種棘皮動物(海星)、500種海藻、23種哺乳動物、七種海龜種類中的六種,還有成千上萬的海鳥。
“甚至連南極洲的座頭鯨,都間接依靠珊瑚礁生存。”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洛芙說。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不少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海洋學家均表示,“白化”并不意味著珊瑚全部死亡。1997年到1998年間“白化”的一些珊瑚,此后又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恢復。
洛芙告訴《財經》記者,珊瑚礁能否恢復,取決于珊瑚蟲重新獲得蟲黃藻的速度。如果高溫天氣持續的時間不算太長,失去色素的蟲黃藻還未完全死亡,那么,“白化”的珊瑚仍有機會恢復色彩,消亡的珊瑚礁有望重新搭起“城堡”。
廣東省徐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技術研究科的廖寶林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當地海水清澈,氣候適宜,只要禁止漁業活動帶來的人為破壞,很多珊瑚礁都可以自然修復。
但是,這種恢復只能完全依靠海洋自身的修復功能,過程十分緩慢。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朱明遠告訴《財經》記者,如果破壞速度遠遠超過保護和修復速度,那么,以珊瑚礁為主的海洋生態系統最終還是會面臨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