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級政府大手筆以高于現貨市場的價格收儲,救市之意昭昭。但除了一些相關困難國企可借此獲得喘息之機,收儲政策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全球龐大的過剩形勢,2009年有色金屬行業面臨的最大“敵人”仍是需求不足
《財經》記者 嚴江寧
數十輛載有銅、鋁、鉛、鋅等有色金屬的卡車,緩緩駛入昆明市東郊某國家儲備倉庫。有的車上還有“感謝省委省政府對云鋁的大力支持”的紅色橫幅,格外顯眼。
這是2008年12月30日云南省第一批重要物資儲備會現場的一個場面。
就在十天以前,云南省宣布建立有色金屬儲備制度,計劃在未來13個月內收儲100萬噸有色金屬產品,其中包括15萬噸銅、30萬噸鋁、15萬噸鉛、30萬噸鋅和10萬噸錫。
《財經》記者獲得的《關于確定云南鋁業等11家企業為第一批重要物資儲備企業的通知》顯示,政府對各種有色金屬的收購價格確立了明確的指導價,其中,錫價為11萬元/噸,鋁價為1.1萬元/噸,鋅價為1萬元/噸,鉛價是1萬元/噸,銅價是2.8萬元/噸。這些價格普遍比市場現貨價略高,明顯隱含了抬價救企業之意。
云南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碼:000878,下稱云南銅業)證券投資者部主任張萬聰毫不避諱地表示,省政府之所以進行收儲,很重要的一個目的,是要提振市場對有色行業的信心。“目前,有色金屬價格轉好,和這一收儲政策有一定關系。”張萬聰說。
就在云南省政府宣布收儲前不久,中國國家物資儲備局(下稱國儲局)也將收儲29萬噸鋁錠列入了其收儲計劃。其中,從中國鋁業公司收儲15萬噸,從青銅峽鋁業集團、中電投霍林河煤電集團、云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碼:000807,下稱云南鋁業)、河南萬基鋁業、青海橋頭鋁電、神火股份和關鋁股份七家公司各收儲2萬噸,收購價比市場現貨價高出10%左右。
新年之后,1月15日,市場再度傳出消息,國儲局將以每噸1.18萬元的價格,從七家國有冶煉企業收購5.9萬噸精煉鋅。
僅就價格而言,國儲局此次收購鋁和鋅分別比當下市場現貨價高出10%和3.5%,救市意圖昭昭。
在這些頻頻救市的大手筆背后,究竟能帶來多少行業復蘇希望?有色金屬企業是否真到了需要“出手相救”的時刻?
“熱不起來”的收儲
“和國家收儲不大一樣,云南省組織的收儲更類似于一種‘商業儲備’。”有色金屬協會副會長尚福山告訴《財經》記者。云南省政府并不直接買斷有色金屬產品,而是讓有色企業通過政府監控下的收儲,從銀行獲得一筆產品質押貸款,確保企業資金鏈的運轉。
針對此次收儲,云南省政府確定了“政府調控、企業儲備、銀行貸款、財政扶持、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同時規定,儲備資金由儲備企業以產品質押等方式向銀行貸款解決,儲備期間所發生的倉儲費和利息費用等由省級財政給予適當補貼。但是,“適當補貼”究竟是多少,目前政府和企業方面均沒有確切說法。
以上收儲政策頒布后,幾家云南省內有色企業上報了收儲的意愿數量,最終確定首批收儲額度為55.2萬噸,其中包括鋁18萬噸、錫3萬噸、鋅23.6萬噸、鉛10.4萬噸、銅0.2萬噸。
各家企業意愿并不強烈。作為云南最重要的鋁生產企業,云南鋁業獲得15萬噸的首批收儲額度,但實際上交數量僅為2萬噸。
全球最大的錫生產商云南錫業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云錫集團)獲得3萬噸的收儲額度,也僅上交6000噸。云南最大的銅業公司云南銅業上報的收儲意愿僅為2000噸,與云南省所計劃的10萬噸收儲量相距甚遠。
“對于銅而言,目前市場消費并不成問題,因此實際上企業沒有太多庫存。”云南銅業的張萬聰對《財經》記者表示,“既然通過正常銷售能賣掉,就沒必要收儲,畢竟賣掉了才能真正變現。每個企業都必須要優先保證自己的客戶。”
云錫集團旗下上市公司云南錫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云錫股份)證券事務代表李霞亦對《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可以參加收儲的數量就是6000噸。
她認為,之后的收儲主要還看市場銷售情況,只有市場銷售不好,才會繼續參加收儲。
據《財經》記者從企業和云南省經濟委員會了解,這次收儲實行云南省政府“代儲”,產品儲存在政府下屬的倉庫中,企業與政府簽署收儲合同,再與銀行另行簽署貸款協議。
在市場行情轉好的情況下,企業如果希望解除質押,需要在云南省經濟委員會處申請和備案。
由于云南收儲并非真正對有色金屬進行收購,收儲期結束后,企業仍需面對市場的風險。倘若有色金屬價格進一步下跌,企業則有可能陷入更為尷尬的境地。
云南鋁業內部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產品所有權仍屬于企業,價格下跌的風險仍需由企業自己來承擔。“存儲期間如果價格反彈,企業可以出售相應產品。但如果價格仍下跌呢?”顯然,企業也對收儲充滿疑慮。
另一家參與收儲的云南當地企業一位內部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收儲后如果價格反彈,企業想出售產品,解除質押也需要一個過程,遠不夠靈活。
正是出于對以上諸多因素的考慮,企業普遍選擇了審慎地先進行少量收儲。張萬聰表示,企業如果本身資金緊張,通過產品質押貸款,可以幫助解決企業的流動資金問題。“對于云銅來說,這用處不大,我們自己的銀行授信額度都還沒用完,所以這次我們盡管參加了收儲,并沒有貸款。”張萬聰說。
云南錫業則對收儲反應積極。云錫股份證券事務代表李霞對《財經》記者表示,公司準備向銀行申請貸款,目前正在辦理。按照當時云南省政府對錫價所制定的指導價,錫為每噸11萬元,預計云錫股份有望獲得6.6億元銀行貸款。
“救市”還是“救企業”
2008年12月30日當天,在云南宣布正式收儲消息后,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滬銅價格開始從底部持續爬升,并在2009年1月6日迎來了久違的連續三日漲停。至1月15日,滬銅已上揚近14%,維持在26390元/噸左右。
不過,云南省政府制定的雄心勃勃的收儲計劃頗受市場爭議。根據國金證券研究報告,本次計劃收儲量約占云南省2007年有色金屬產量的40%。其中,15萬噸的銅收儲量超過了云南銅業全年產量的一半,云南鋁業若要完成最終30萬噸的收儲目標,相當于售出其全年40萬噸產量的75%。
錫的收儲比重最大,為2007年云南省產量的1.25倍,相當于2007年全球產量的28%。
云錫股份的李霞向《財經》記者坦承:“第一批3萬噸的收儲,我們還有這個能力。但總共10萬噸,我們根本就沒有這么大的產能,不可能完成。”根據云南錫業的披露,首批3萬噸錫儲備,約占其2008年錫產量的52%。
平安證券的分析師彭波,甚至不看好完成3萬噸錫收儲的計劃。“如果錫業股份以現價收儲,3萬噸意味著公司獲得貸款30億元,其公司總資產也就80億元,現有資產負債率已經超過60%以上。即便有財政補貼,我們覺得收儲對公司而言也是一項負擔。”
云南銅業的張萬聰也認為,如果要完成全部收儲的15萬噸,公司貸款將大為增加。
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主管此次收儲工作的云南省經濟委員會經濟運行處副處長夏志敏則表示,目前的收儲是分期分批進行的,未來企業的收儲量仍會增加。她還強調說,省政府提出的收儲量目標基本上都會完成。
倘若云南省100萬噸收儲目標果真完成,必然將對市場造成一定影響。彭波認為,以錫業為例,目前全球年均錫有色金屬消費量在35萬噸左右,中國錫消費量在13萬噸左右,供需基本平衡。假設云南省政府在收儲期內完成3萬噸的錫有色金屬儲備,相當于目前全球錫有色金屬供應量的9%,國內錫有色金屬供應量的25%,勢必在短期內對國內外錫行業的供應產生一定影響。
與云南收儲的商儲行為相比,國儲局高于市場價收鋁的舉動受到更多批評。2008年12月底,國儲局收儲29萬噸收儲鋁的計劃中,有超過一半來自中鋁,收儲價為12350元/噸,比當時的現貨價還高10%。
一位有色金屬行業資深分析師質疑這一做法的合理性:“市場供應量這么大,為什么就選擇這幾家國企進行收儲?為何單單中鋁一家的收儲量就超過了一半,其他企業只有少得可憐的2萬噸?”他認為,如此收儲明顯帶著“救企業”的色彩,最主要是幫助參與收儲的企業緩解資金壓力。
首創期貨分析師肖靜告訴《財經》記者,中國的有色金屬儲備偏低,從戰略角度看是應該增加儲備,但應采取市場公開競價的方式,通過招投標來收儲合乎等級的有色金屬。這一做法已在農產品收儲中實踐。
有色行業咨詢公司安泰科信息開發有限公司鋁部首席專家王飛虹認為,收儲確實對鋁價產生了一定影響。“從供求來看,29萬噸放在中國一年的產量來看是不多的。但由于最近幾個月中國在持續減產,到了今年1月,一個月的產量只有90幾萬噸,所以收儲29萬噸,相當于把當月的產量減少三分之一,減少了即期的市場供應,對短期供求有較實質的影響。”
1月15日,根據長江有色金屬現貨市場的報價,鋁價從去年跌破1萬元/噸升至超過1.21萬元/噸,逼近國儲局的收儲價。
然而,業內普遍認同,由于全球有色金屬市場已經是一個開放市場,試圖用這種“計劃”手段進行市場干預,長期看難有實質的影響。
“市場一旦形成趨勢后,不是靠政府的某一救市措施就能改變供求關系的。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機、實體經濟下滑如此嚴重的情況下,想單靠某一舉措來扭轉目前的勢頭和行業盈利萎縮的局面,非常困難。”王飛虹強調說。
以鋁為例,2008年7月,倫敦有色金屬交易所(下稱倫交所)期鋁價格達到最高點3300美元/噸,年末時下跌了超過一半,一度跌至16年前的水平。倫交所期鋁的庫存從2007年底的92萬噸增至目前的接近250萬噸,被視為鋁產能嚴重過剩。
肖靜認為,從整體上考慮,收儲政策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全球龐大的過剩形勢,2009年有色金屬行業面臨的最大“敵人”仍是需求不足。“應該趁著目前的有色金屬價格低迷讓小企業減產,淘汰落后的產能,這是比收儲更好的行業整合手段。”肖靜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