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暫停審批可分離債等六則
(1月5日至1月18日)
要聞
證監會暫停審批可分離債
【本刊訊】(記者 李箐)因為權證產品在市場上引發種種風波,中國證監會已經暫停可分離債券的審批。
可分離債券,又稱附認股權證公司債(Equity Warrant Bonds),即指上市公司在發行公司債券的同時附有認股權證,是公司債券加上認股權證的組合產品。根據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目前兩市有20只可分離債,17只在上海證券交易所、3只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還有26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可分離債發行預案,其中只有一家已經獲得了證監會的審批。
“目前我們已經被明確告知不推薦發行可分離債。”某投行業務人員說,“當然,(證監會)肯定不會明確發文停止這一品種,只是一段時間內不會再審批可分離債券產品。”
可分離債是認股權證和公司債券捆綁發行的產物,但同時具有債券和認股權證可分離交易的特性。發行可分離債券的票面成本很低,基本上僅為1%左右,因此對于希望再融資的上市公司來說,發行可分離債券是非常好的選擇。
在南航權證引發的市場風波后,監管層對于權證產品存在很大的疑慮。2007年6月創立、2008年6月退出市場的南航權證,市場價格被連續暴炒,被稱為股市“絞肉機”“賭博機器”,券商為平抑價格而推出的創設權證收益高達150億元,卻對價格并無明顯的平抑作用。南航權證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在市場引起相當大的爭議。
不過,南航權證屬于股改權證,同時又允許券商進行創設,因此較易與正股價格出現巨大的偏差。而目前市場上已經沒有股改權證,都是可分離債券權證,交易規則不允許進行創設,從目前的市場交易情況來看還沒有出現過巨大的波動。
業內人士評價,如果因為權證等產品出現過風險就“一刀切”停止這類創新,恐怕是監管水平的倒退。當前應反思并糾正權證交易中制度設計等問題,而不是簡單地停止審批。■
政策
評級行業納入《征信管理條例》規范
【本刊訊】(記者 宋燕華)中國評級行業多頭監管的弊端或許能在今年有所突破。中國人民銀行征信管理局局長邵伏軍表示,目前,人民銀行正在配合國務院法制辦研究起草《征信管理條例》,重點規范包括評級機構、信用登記、調查機構等在內的資信業的發展。據了解,《征信管理條例》已納入國務院2008年規章立法計劃中,并有望于2009年內出臺。
人事
中國平安首席投資官離任
【本刊訊】(記者 陳慧穎)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1318,香港交易所代碼:02318)首席投資官John Pearce因合同到期已離任。John Pearce自2007年1月開始擔任中國平安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并自2007年6月起任平安資產管理(香港)董事長。
魯賓從花旗退休
【本刊訊】(記者 曹禎)擔任花旗高級顧問的魯賓1月9日宣布退休,并不再進入下屆董事會。魯賓于1999年進入花旗,此前曾任高盛董事會主席、克林頓任總統時期的財政部長等職。
機構
部分QFII買入A股
【本刊訊】(記者 范軍利)1月12日,瑞銀集團中國證券部總監袁淑琴證實了“瑞銀抄底A股”的傳言。她透露,瑞銀QFII從2008年11月開始大量買進A股。當月買入數量已超過此前兩月受金融危機影響時賣出的總量。另一家QFII馬丁可利投資管理公司近日也開始行動。馬丁可利中國有限公司董事柯世鋒表示:“我們最近的現金持有比例保持在5%左右,因為我們對未來A股走勢很有信心。”
上海金融交易廣場項目動工
【本刊訊】(記者 沈乎)繼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之后,上海浦東將出現另一個金融機構聚集區。1月9日,上海金融交易廣場項目在“巴士地塊”上破土動工。項目由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共同開發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