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宏觀周報》等四則
(1月5日至1月18日)
《財經·宏觀周報》
2009年1月12日第21期·經濟放慢的地區差異
出口和投資增長的雙重減速,是一些地區經濟快速放慢的主要原因,這樣的調整在沿海地區已經表現得較為充分。
投資較快增長,對另外一些地區的工業增長提供了暫時的支持,但這樣的支持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后續調整的可能性很大。房地產投資的下降和需求不足的傳導效應,都可能導致投資增長的整體下滑,中西部地區工業增長下調的可能性較大。不過,由于缺乏分地區消費方面的資料,上述分析沒有考慮消費的地區性差異。
資料還表明,目前的經濟放慢不但沒有改善結構失衡,反而使之更加惡化。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較高的地區,投資增長仍然較快;而東部沿海地區在投資增加和庫存消化基本完成之后,其2009年工業增長率先觸底反彈的可能性較大。
因此,未來4萬億元的投資,如果能夠側重于經濟放慢較多的地區,對結構失衡的影響就會較小。否則,如果繼續向中西部地區追加更多的投資,投資占GDP的比重繼續沖高,一旦投資增長不可持續,經濟將面臨更大的調整。
宏觀
不可僅靠投資、出口保增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 余永定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政策性研究簡報2009年第4期(總第765期)2009年1月5日
讓經濟增速不要下滑太快的政策,應有助于中國經濟的結構改革。刺激投資和出口這兩種主張,都值得進一步討論。
中國投資占GDP的比例為世界最高。因投資增長過快、占GDP比重過高,造成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
在此情況下,擴大投資的余地不多,需小心謹慎。中國房地產投資占GDP的比例已經大大高出日本和美國。這是一個資源配置問題,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不可能建立在鋼鐵和水泥之上。
同時,通過出口擴張來拉動經濟增長顯然也不行,中國的對外依存度在全世界居前。另外由于出口順差非常不穩定,以此維持經濟增長只能造成經濟增長的不穩定。
社會
對勞動力市場狀況的認識存在誤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 蔡昉
“中國的勞動力市場發育與就業變化”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網 2009年1月6日
以國際勞工組織(ILO)推薦的方法和定義調查并估計城鎮調查失業率,并觀察過去十年間城鎮勞動力市場狀況及其變化,可發現若干以往被誤解的事實。
首先,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城鎮調查失業率并非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而是在2000年達到最高峰7.6%之后,在波動的情況下有所下降。
其次,在目前的失業因素構成中,摩擦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是主要組成部分。周期性因素僅占1個至3個百分點。
第三,在出現嚴峻下崗和失業現象的就業制度改革初期,政府建立了下崗再就業中心,為下崗人員提供保障和再就業服務。2001年以來,隨著社保水平的提高,下崗與失業兩種保障方式實行并軌,因此,隨著具有下崗身份職工人數的不斷減少,登記失業率有所提高。但這種變化并不是就業形勢惡化的反映。
最后,由于勞動參與率的下降產生于“沮喪的工人效應”,即由于下崗失業人員人力資本稟賦不高,長期找不到工作對勞動力市場喪失了信心,從而不得已退出勞動力行列,因此,勞動參與率的變化與勞動力市場的狀況,有很強的相關性。
政策
減稅政策的稅種、范圍應再斟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所副所長 高培勇
“專家呼吁降低營業稅負擔” 2009年1月12日
目前擴內需保增長的減稅政策,重點應該放在幾大稅種上,而不是比重很低、影響甚微的稅種。此前中國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減稅措施中,涉及的稅種占稅收收入的比重很低,大多僅占百分之零點幾。
另一方面,雖然2009年全國全面實行消費性增值稅,財政部稱可帶來1200多億元的減稅額度;但實際上這意味著,企業只有動用自己的資金去購買機器設備、真正擴大投資、進行技術更新,才有可能從增值稅轉型政策中獲益。如果企業什么都不干,就不會獲得一分錢的減稅。考慮到今年的經濟形勢,消費需求到底有多大空間能推動企業投資的擴張,值得考慮。這樣,預計可達1200多億元的減稅幅度,就可能會大打折扣。因此,要讓增值稅轉型改革發揮更大的作用,需要考慮將抵扣范圍擴大到所有的固定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