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對奧巴馬政府改變美國國際戰略的普遍期望中,隨著希拉里就任美國國務卿,美國提出了“巧實力”的政策觀念。就目前而言,“巧實力”尚處于概念的階段,其戰略與政策含義究竟若何,人們還需要耐心的等待與觀察,與其說巧實力是一項戰略,倒不如說是一種包含戰略與新政策含義的思維。
要了解巧實力的準確含義,必須聯系布什政府的對外戰略及其后果。布什戰略的基本要點可簡單概述為下列各點:無節制運用美國作為冷戰后唯一超級大國的優勢地位,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采取不顧大國協調和傳統盟國觀點的單邊主義態度,對使用軍事力量解決國際問題的輕率和迷信,以及,非現實主義的價值觀戰略。過去八年的實踐,特別是伊拉克的戰后形勢,充分暴露了這種布什戰略的內在致命缺陷——那就是,過低估計了冷戰后熱點地區各種力量和沖突的復雜性,過高估計了美國的力量與影響,因此,這一戰略的實踐不僅帶來7嚴重的地區和全球政治后果,而且極大的損耗了美國的國家戰略資源與力量。
聯系到上述背景,再聯系奧巴馬政府面臨的極其嚴峻的國際和國內經濟局勢,我們可以看出,巧實力觀念的第一重含義乃是對美國力量的局限性的認知。全球化和信息化極大的改變了傳統的戰略格局,也帶來了不同的非傳統安全威脅。面對這些意義深遠的變化,傳統的基于地緣和意識形態的戰略思維顯示了很大的缺陷,甚至危害,而美國在冷戰后獲得的唯一超級大國地位以及單邊主義的對外戰略本身也包含很大的風險。正如80年代的阿富汗戰爭激發和擴散了伊斯蘭圣戰力量,對伊拉克的入侵也成了后“9.11”時代國際恐怖主義力量的超級搖籃。
基于上述局限性的認知,可以預料,巧實力的政策概念也許意味著奧巴馬政府將會采取有力措施修復傳統盟國關系,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加強大國協調,更注重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的作用,也會更加重視外交等綜合手段的運用。而在需要運用美國力量,特別是軍事力量的場合,美國將會采取更加謹慎的態度。同時,巧實力概念的提出還意味著,意識到美國力量的局限性,在未來國際政策的計劃和施為中,美國將會更加注重針對性和目標,會力求更準確地運用美國的力量,以追求國家利益,特別是核心利益的最大化。
在軍事戰略方面,巧實力思維可能意味著布什時期的擴張浪潮到了一個轉折期。所謂“國際反恐戰爭”本是出于美國國土安全的目的,但從阿富汗到伊拉克的戰爭并未從根本上消除美國及其盟國面臨的國際恐怖主義威脅,相反,卻激發了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普遍的對美國的反感,也在客觀上為基地組織的新發展以及各種國際恐怖主義力量的整合提供了肥沃的新土壤。從莫斯科、馬德里到倫敦,以及印尼和印度等地,新一輪國際恐怖主義浪潮似乎正在興起,血腥的現實對布什政府的國際反恐戰略提出了最雄辯的辯駁。此外,解決經濟問題需要加強國際協調,需要更富于多邊主義的開放思維,這與美國在亞太采取的隱蔽的遏制主義做法也具有實質性的矛盾,巧實力思維也許會對此找到合適的解決之道。
總之,巧實力概念作為一種戰略思維預示著美國國際政策將向更加富于傳統現實主義色彩的觀點回歸,均衡和綜合力量的運用將會優先于軍事力量及單邊主義的政策手段。更進一步,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長達十余年的擴張性全球戰略也許將面臨停滯和轉折。是否如此,值得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