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武德勢在必行
黨的十七大報告鮮明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傳統武德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認識其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堅持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對于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和最廣泛的社會性、民本性特征。首先,中華傳統武德文化是以“仁”為核心的文化體系。在武德文化之“仁”的思想體系中,愛民、愛國是武德的最核心價值,是軍人的最高價值追求。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就是“精忠報國”與捍族保民相統一的文化體系。從楚莊王的“保大…安民”、孔子的“執干戈以衛社稷”到《國語》中的“為國者利國之謂仁”等,無不揭示出武德文化核心價值的真諦。一部中國古代史揭示,那些被歷史謳歌、被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如岳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等,大多是“精忠報國”“扶眾安民”的典范。中華傳統武德文化又是職業性與廣泛的民眾性、社會性相統一的文化體系。尤其是以捍族保民為特征的這面愛國主義旗幟,不僅能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而且能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特別是在反對外敵入侵、軍隊一時成為民族生存寄托的戰爭時期,軍人的“精忠報國”精神對全民族、全社會的價值觀念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
《解放軍報》作者 王聯斌
釣魚島會變成第二個海參崴嗎?
近日,《日本新華僑報》發表報道稱,日本海上保安廳要在中國釣魚島海域常駐可搭載直升機的PLH型巡視船。面對日本按部就班地實施占據釣魚島計劃,人們有必要擔心,釣魚島是否會變成第二個海參崴。
海參崴,因盛產海參而得名。1860年6月,沙俄軍隊悍然占領海參崴,并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作為在遠東進一步擴張的基地。同年11月,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失去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海參崴也被劃入俄國版圖。
雖然香港、澳門早已回歸,但中國卻永遠失去了海參崴和琿春兩個重要的出海口。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已經失去過海參崴的中國絕對不會同意再失去釣魚島。
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海上保安廳不斷派遣船只到釣魚島周邊海域進行所謂的警戒和安全巡視。2008年12月8日,中國兩艘海洋調查船進入釣魚島海域,對領海展開正常科學考查,不料此舉卻刺激了日本的神經,反誣中方“入侵其領海”,隨即將常駐這一地區的常規巡視船數量由2艘增加至3艘,還從日本航空自衛隊的石垣基地派出了直升機進行監視。
日本在釣魚島上建燈塔,海上保安廳加強防衛措施,政府向民間“租借”等許多個單獨事件串聯起來,就是有預謀的完整事件,日本試圖通過加大控制力度逐步強占中國釣魚島,強化“實際控制”,企圖成為既定事實。雖然中國目前還無法實際控制和占領釣魚島,但需要不斷地提出自己對釣魚島的主權要求,明確表明態度,才能避免海參崴的悲劇重演。
《國防時報》北京著名學者、軍事評論家王錦思
拿破侖何以功敗垂成
拿破侖作為一代梟雄,曾經在歐洲戰場上叱咤風云,所向披靡,至今,他的指揮藝術和赫赫戰功仍為法蘭西人民所津津樂道。黑格爾曾經超越疆域限制和民族感情,盛贊他為“馬背上的時代精神”和一股勇往直前的“世界力量”。
然而歷史是殘酷的,它可以迅即造就一個英雄,也可以輕易使之走上末路,拿破侖作為法國大革命的經紀人和代言人最終敗走滑鐵盧和萊比錫。究其原因是復雜而深刻的,既有其歷史的偶然性,更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拿破侖的戰略目的是建立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利用統一的法典、原則和情感聯合歐洲各大國組成一個偉大的“邦聯”,并以法蘭西作為宗主國,然而如此宏大的計劃注定要破產,因為它已經不符合時代精神。
擎著資產階級革命大旗,呼喊著平等與自由等啟蒙口號的拿破侖最終背叛了他對歐洲的允諾。當拿破侖為捍衛法國革命勝利果實而馳騁歐陸的時候,歐洲各國的下層民眾為他敞開了熱情的懷抱,意大利甚至視他為“解放者”。然而自他稱帝,并為歐洲各國送去了他任命的國王的時候,他對歐洲各國的解救變成了征服和占領,沉重的奴役和壓迫嚴重傷害了各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并促使其民族主義情感的覺醒,這種情感在萊比錫戰場上得到了總的宣泄和爆發。
《解放軍報》作者 和鵬
機動權就是主動權
機動能力是一支部隊最基本的能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能不能按照執行任務的要求把兵力按時投放到指定地域,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軍事行動的進程和結局。《孫子兵法》中說:“兵之情貴速,乘人不及。”國外軍事謀略家也曾指出,整個戰爭藝術的秘密,就是成為交通線上的主人。有效運用投送手段,快速機動兵力,對于形成有利的戰略戰役態勢,把握先機,贏得主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早一分鐘到達,就早一分鐘主動,晚一分鐘到達,則可能處處被動,貽誤戰機,導致全盤皆輸。戰爭史上,以時間取勝的例子不勝枚舉。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軍為扭轉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面,10天之內向前線緊急投送5000個軍列的兵員,從而遲滯了德軍的進攻,為轉入戰略相持、贏得最后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時間在軍事上的運用,可以使優勢裝備成為一堆廢物,也可以使劣勢裝備發揮超常作用。有人把時間叫做“軟裝備”,這是很有道理的。
隨著戰爭形態的演變,世界各國莫不把戰略投送能力作為適應軍事變革、推進軍隊建設轉型的有效舉措,加大戰略投送訓練,加強戰略投送能力建設。美軍在其聯合構想中,明確提出了“全球到達”理念,以“全球投送”代替“前沿存在”,要求具備4天將一個旅、5天將一個師、30天將5個師部署到世界任何地方的能力。
我軍傳統的兵力投送主要采取鐵路運輸的方式。但隨著武器裝備的高速發展和戰爭形態的轉變,戰略投送空間不斷加大、范圍不斷拓展,戰略投送的方式手段不斷改進,并逐漸向陸海空天多維一體發展。因此,在戰略投送能力建設上,我們必須更新觀念,加強研究,做到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編組,將最強的力量在第一時間投送到指定地點。
《解放軍報》作者 陳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