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1世紀是海洋世紀,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海上力量的發展引起了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強烈關注。由于太平洋越來越成為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心和支點,因此美國的關注不僅有著為“中國威脅論”造辨的輿論需求,更有判斷中國戰略意圖,了解中國真實實力的國家戰略需求,由美國陸軍戰略研究協會的兩位戰略專家聯合撰寫的這份報告就是這一需求的體現。該報告在渲染“中國威脅論”同時,將重點集中在研究中國海上力量真實實力,判斷戰略意圖方面。盡管其中諸多謬誤,但仍有一定參考價值。本刊特刊發此報告譯文,并非同意其觀點,亦非證實其內容,僅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文編輯過程中有刪節,標題和節標題為編者所加。
解放軍反介入戰略——翻版前蘇聯縱深防御?
兩位美國專家在報告中提出,中國現階段的海軍戰略——反介入戰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前蘇聯縱深防御戰略的影響。他們認為,有效覆蓋海上航道的監視系統是防御敵人從海上接近中國的縱深防御戰略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條件。

搜索并定位公海上的艦船非常困難,而且艦船是移動的,必須不斷更新監視情況,才能確定移動艦船的方位。此外,監視系統還必須能夠識別軍艦。前蘇聯建立的綜合監視系統由無線電測向、電子“間諜船”以及衛星組成。值得注意的是,監視衛星都在低地球軌道上運行,可以相對較快的經過受監視地區上空。
前蘇聯縱深防御系統的第二個組成部分是能夠發射遠程反艦導彈的岸基遠程飛機。“逆火”轟炸機就是一種武器平臺。前蘇聯的戰術是對每個敵航母戰斗群出動兩個機群(約46架飛機),以確保有足夠的轟炸機突防成功。這種飽和打擊戰術迫使美國海軍開發了著名的“宙斯盾”防空系統。中國沒有任何可以與“逆火”轟炸機相媲美的戰機,性能最接近的是FB-7戰斗轟炸機和轟-6改進型,它們的航程都比“逆火”短,而且也不能掛載遠程巡航導彈。這樣看來,中國縱深防御戰略并不是特別完善。
前蘇聯縱深防御系統的第三個組成部分是利用潛艇鎖定目標,這與二戰時期德軍u艇作用類似:岸上指揮部利用監視信息,指揮u艇行動。這種古老的作戰理論的前蘇聯版本是:利用核潛艇,尤其是配備有大量導彈的核潛艇攔截航母戰斗群。解放軍海軍采用的就是這一作戰方式。但是,由于其柴電潛艇沒有持久力,所以與核潛艇相比,它們更依賴相對更精確的監視系統來定位目標。
前蘇聯認識到了其水面戰艦的弱點——美國潛艇與航母戰斗群都可以在蘇聯軍艦巡航導彈射程外對其發動進攻。所以,蘇聯將其水面戰艦部署在海岸附近,既可用來反擊敵方空襲,又可充當縱深防御的最后一道防線。解放軍海軍的水面戰艦有著同樣的弱點,因此可能會運用與前蘇聯相同的解決方案:將水面戰艦部署在海岸附近。對于解放軍海軍而言,這就意味著水面艦艇會呆在第一島鏈內部,充當最后一道防線,或搜索敵軍潛艇,或打擊臺灣海軍(如果作戰想定包括攻擊臺灣)。
前蘇聯發展的作戰模式與解放軍海軍采用的作戰模式是大陸戰略中的一個典型:更傾向于預防來自海上的攻擊,而不是將海洋作為進攻通道。
第三個驅動器:臺灣
美軍這兩位專家認為,臺灣問題對于中國國防戰略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首先,臺灣是太平洋上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因此素有中國“七省之藩籬”、“東南之鎖鑰”之稱。中國可以從這里突破西太平洋島鏈的封鎖,進入廣闊太平洋,這里也是攻防兼備的戰略要塞與海上屏障。如果臺灣獨立,中國不僅會失去天然的海上國防縱深,更為重要的是,中國對外開放與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外貿與運輸航線將會徹底暴露,中國將永遠被困在西太平洋第一島鏈的西側。
簡言之,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思考中,如果臺灣與大陸統一,那么它就是中國大陸海上防御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臺灣獨立,那么中國進入公海的航道就會受到限制,除此之外,它還會成為敵對勢力攻打中國的基地。
按照兩位美軍專家的觀點,在對臺作戰假想中,解放軍重點關注的是兩個方面:大量巡航導彈;從俄羅斯采購高性能的戰術飛機。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承:巡航導彈將打擊臺灣指控能力,摧毀其空中力量,而戰術飛機將通過奪取并維持臺海或臺灣制空權,來擴大導彈攻擊所取得戰果。奪取臺海制空權是收復臺灣的先決條件。
從表面上看,解放軍海軍在收復臺灣的作戰中作用不大,但是海軍擔負著奪取制空權后護送陸軍穿越海峽的重大任務,還要與臺灣海軍在海上交戰,或將其封鎖在基地內。兩棲登陸是海軍發展的驅動器之一,因此兩棲戰艦的數量不斷穩定增長。解放軍海軍還能夠支配中國規??捎^的現代化商船隊,并且能夠動員漁船隊。
但對于解放軍海軍而言,最重要且最困難的任務是阻止美國海軍介入。這意味著解放軍必須阻止或擊敗美軍航母戰斗群可能采取的行動,使其遠離大陸以及臺海戰場。這是解放軍海軍發展的重要驅動器,符合解放軍強調的“重點打擊”理論。
縱深防御系統的岸基空中組成部分包括解放軍空軍與海軍航空兵部隊。公開資料顯示,解放軍空軍掛載反艦導彈的轟炸機機群由轟-6H組成。美國學者坎·艾倫表示,自2002年前后起,這些飛機就開始進行反艦攻擊訓練。解放軍空軍還擁有FB-7戰斗轟炸機以及新組建的俄制蘇-30M KK多用途戰斗機,能夠承擔反艦任務。海軍航空兵部隊能夠發射巡航導彈的機群包括轟炸機、FB-7戰斗轟炸機以及蘇-30MKK??偠灾?,解放軍空軍與海軍航空部隊能調遣數個可掛載巡航導彈的機群,攻擊接近中國海岸的敵艦。假設每兩個機群負責攻擊一個骯母戰斗群,解放軍顯然有能力同時攻擊多個航母戰斗群。但是,這些戰機沒有掛載遠程空射巡航導彈,無法做到“防區外打擊”,其本身易遭美海軍防空系統的攻擊。
很顯然,解放軍將其潛艇部隊視為其縱深防御戰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對美國海軍而言(對于任何海軍都是如此),定位低噪聲的現代潛艇非常困難,所以,解放軍將其重點放在潛艇部隊上是非常明智的。這是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佳的效果。在1995-2005年的十年間,解放軍海軍共采購了數十艘新潛艇,但其中核潛艇很少,所以這支水下艦隊在持久力和速度上有著很大的局限性。雖然如此,在當今世界,它還是一支力量非常強大的部隊,預計,它還將繼續增加更多的核潛艇。
在具體部署上,潛艇部隊可能會駐守在距離中國海岸數百海里的地方,負責執行海上封鎖任務,這樣它們就可以在敵軍艦載飛機大量介入臺海之前,集中打擊航空載臺。一旦其有了對航母的準確定位,集中起來的大量潛艇就會對美軍構成巨大威懾,增加美軍指揮官做出“在中國潛艇撤離前,遠離封鎖區”的決定的幾率。假設有3~4艘美國航母介入,那么,解放軍海軍將需要至少部署18~24艘潛艇。而其維持這種態勢的能力則取決于潛艇返回母港的頻率及其由駐守地到母港所需時間。粗略計算,假設解放軍海軍需要在可承受的基礎上,減少駐地潛艇的數量,那么其至少需要有60艘現代化潛艇執行反航母任務。換句話說,如果解放軍海軍想要更自信的執行其“反介入”戰略,那么有關解放軍海軍將繼續成長為一支現代化潛艇部隊的設想就是合乎情理的。
中國可能為縱深防御系統增添了一個新內容——這一新內容具有中國特色,充分利用了解放軍最有效的能力之一——彈道導彈——攻擊運動中的水面艦船。從傳統上來看,彈道導彈并不適合用于攻擊海上艦船:艦船是移動的,彈道導彈發射后,其彈道目標并不會隨著目標的移動而發生變化。但是,如果為其配備導引頭,導引頭會在彈頭朝目標地區下落時被激活,之后引導導彈攻擊移動艦船。雖然這有些難度,但并不是不可攻克的技術難關:依靠精確監視與導彈彈頭機動技術,就能夠降低彈頭進入大氣層的再入速度,這樣導引頭不就會被再入速度產生的熱量摧毀。
海軍規模,國家意圖的指示器
兩位美軍專家認為,規模是在評估一支海軍力量能力時的最明顯的指示器,也是最有可能表明國家意圖的指示器:國家將多少財力投入在海軍力量上?這不一定是衡量國家交戰狀態或中國可能擁有的海軍力量的必要標準。但是,現有的海軍資源確實是中國將海軍視為其在危機中的治國工具傾向的一個有力指示器。
水面艦艇部隊 水面艦艇構成了古老、最明顯的、最易受到攻擊的海上作戰單位。解放軍海軍的水面艦艇部隊處于其現代化進程的最前沿。美軍專家認為,這些90年代的建造項目屬于試探性項目——嘗試對國處建造或至少是國外設計的武器、傳感器、指揮與控制以及推進系統進行不同組合。
自2000年至今,每年都有新艦船下水。這反映出了中國船舶工業的自信。新世紀的前5年,已經下水了三個級別的驅逐艦,一個級別的護衛艦。它們裝備著到目前為止中國下水艦艇中最先進的防空系統。旅洋Ⅰ級、旅洋Ⅱ級以及瀘州級驅逐艦將首次為中國海軍提供區域防空作戰能力。目前,哪一級艦艇將成為解放軍海軍主力艦艇,每一級的建造數量還不得而知。中國的護衛艦部隊的主力是江凱級護衛艦。很顯然,它是江衛級護衛艦的較大型版本,兩者之間最大的不同是后者的船體與上層建筑采用了隱身設計。另外,該級護衛艦還有一個不太引人注意,卻仍屬于艦艇重大進步的方面:江凱級護衛艦的大體積,將為武器與傳感器系統提供更平穩的運載平臺,它是一種能夠經受的住遠洋風浪的艦艇。
自2000年至今,中國海軍還獲得了多艘兩棲戰艦艇。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末,解放軍海軍列裝了一種排水量在18000~25000噸之間的一種較大型兩棲艦艇。這艘艦艇在外形上與美國的“圣·安東尼奧”號兩犧船塢登陸艦相似。這是中國第一艘擁有西方意義上的力量投射能力的艦艇。
解放軍海軍的水雷戰力量仍然有限,只有一艘專用布雷艦以及一支由蘇聯設計的過時掃雷艇組成的部隊。然而,解放軍海軍肯定沒有忽視這一作戰領域,它已經獲得了水雷戰技術,并對此進行了訓練。水雷戰在解放軍海軍任何有關臺灣想定的行動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對中國海軍未來發展計劃的討論,經常提到組建藍水海軍或力量投射的問題。這兩方面的發展都取決于后勤支持。因此,解放軍海軍武器中的能夠運載人員補給的艦艇和已經列裝的兩棲作戰艦艇,是能夠表明中國海軍雄心的重要指示器。2005年前,解放軍海軍僅擁有幾艘這種艦艇。然而,中國于2005年建造并下水了新的海上補給艦——千島湖級艦隊再補給艦,排水量更大。如果中國的三大艦隊增加兩艘或更多更大排水量的海上補給艦,解放軍遠程力量部署的能力就將得到提高。
潛艇部隊 中國正在建造并部署新一級的攻擊核潛艇。盡管該級核潛艇已較為現代化,但其同蘇聯于上世紀90年代所設計的Ⅴ-Ⅲ攻擊核潛艇仍比較相似。
中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的柴電潛艇艦隊。大規模自主建造的宋級潛艇的進展情況良好。目前,至少有多艘宋級潛艇已經列裝或正在建造。該級潛艇起初暴露了中國在設計、建造先進潛艇能力方面的嚴重不足,但這些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宋級潛艇也成為了21世紀前30年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本土制造柴電潛艇的選擇。
中國也從俄羅斯購買了多艘基洛級潛艇。2004年夏,中國新一代柴電潛艇揭開了其神秘面紗。它可能是宋級潛艇的后繼型,不過考慮到該級潛艇相對較小以及缺乏主要后繼產品,因此其很可能是一種實驗艇。
中國還沒有將不依賴空氣的推進設備(AIP)加裝到其常規潛艇上。盡管AIP技術還沒有得到徹底證實,但中國似乎要等到其他國家在AIP工程上取得進一步發展后再決定是否裝備。
2016-2017
美軍專家認為,目前,解放軍海軍正在處理人員短缺的問題(差不多所有現代化軍隊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這些短缺是因急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及解放軍海軍裝備技術含量的增長而產生的。新一代海軍官兵必須具備維護及操作復雜電子及機械系統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解放軍海軍意識到個人教育及訓練的重要性后,便對所有人員進行了系統化訓練。這些領域的改進始于10年前,而且在未來10年肯定還會繼續進行下去。換句話說,2016-2017年間的解放軍海軍人員將受到更好的教育、接受更徹底的訓練。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的發展不直接挑戰任何特定的對手,而是作為特殊戰略演習方案中,表達國家意向的一種有效手段。以下三個演習方案是中國海軍未來十年計劃中最有可能考慮的,因此也最具預示性:臺灣、東海以及馬六甲海峽。
臺海方向美軍專家認為,臺灣是中國首要的地緣關注對象。在未來臺??赡鼙l的戰爭中,解放軍海軍最重要的任務是通過部署潛艇達到孤立戰場的目的,預防或至少延緩其他國家海軍力量的介入(當美國介入臺海的情況下,澳大利亞海軍以及日本海自可能會增援)。美國的這種干涉肯定會伴有航母及其他水面艦;其有效干涉則需要這些艦船進入臺灣海港,或者接近距離該島200海里的水域。部署在臺灣北部、東部以及東南部的20~30艘中國潛艇,肯定會讓美國及其他海軍指揮官慎重對待。
如果中國能夠保持12艘潛艇在東海駐扎一個月,那么在面對美國海軍的情況下,不安的臺北“政府”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去決定,從本質上講談判比戰斗更可取。美國也沒有理由指望中國會動搖其所聲明的“通過武力來防止臺灣獨立”的解決辦法。因此,解放軍海軍將來仍會是壓制臺灣的主要工具,除非臺灣統一,解放軍海軍的這一任務才有可能結束。
東海方向 東海是中國的前沿陣地。也是一個與日本發生主權爭論的地方。中日兩國間主權的爭論主要集中在釣魚島(日本稱其為尖閣列島)上。與可能從這個荒蕪之地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相比,更為重要的卻是中國及日本兩國的民族自尊。釣魚島可能會成為日本海自與解放軍海軍之間引發海上沖突的原因。華盛頓幾位資深分析家通過其最近的一份研究得出了“不太可能會發生這種沖突”的結論。盡管如此,中日兩國間任何突發無意識的事件都有擴大為嚴重沖突的危險,而一旦暴發沖突,根據同日本之間的《聯合防御條約》,美國很有可能會加入進來。
中國尚未采取加強其對釣魚島或東海海底天然氣所有權的軍事威懾行動。天然氣的所有權問題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儲量可能多達2000億桶石油及7萬億立方英尺天然氣)。截止到2006年夏,中日雙方共舉行了6次部長會議,試圖外交解決東海資源爭論。
解放軍海軍為更好應對日本海自所做的改進,將會成為其未來十年現代化項目的動力。即使保持中等的發展速度,2016-17年時的中國海軍也有能力在東海開始軍事行動,那時他們有被普遍接受的戰術學說、協同訓練和演習的水面及空中部隊以及使用綜合系統的軍隊與海岸站之間的有效通信。中國花重資進行的潛艇現代化項目,將使得東海被劃分成潛艇行動區域,其每次巡邏都有至少24艘裝備潛射巡航導彈的潛艇參加。
馬六甲海峽胡錦濤主席在2004年的一次談話中提到了中國的“馬六甲海峽難題”。他談到了諸如“海盜”問題,也提到了美國“封鎖”中國海上能源進口的可能性——中國80%的能源都需要通過馬六甲海峽。因為馬六甲和新加坡海峽溝通了中國南海與印度洋,胡錦濤主席有理由關注這一地區。
中國表示對整個中國南?!ㄋ蚣皪u嶼在內——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南海既有其現實價值,也有其潛在價值(漁業、石油以及天然氣田、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是,與其它的海域相比,越來越多的海上運輸貿易需要經過這一地區。
然而,所有這些因素都需要經過再三審視。首先,雖然中國南海北部與南部都開采出了石油與天然氣,但是中部地區還尚未開采,或者這一地區根本就沒有蘊藏量。2005年,北京簽署了一項有關中菲越聯合勘探南海石油的協議,這大大減少了圍繞這一地區的主權糾紛問題。然而,中國并沒有表現出一點兒放棄其主權聲明的意愿。
哪些對中國南海內外海上運輸線(SLOC)的威脅,可能會引起這些聲稱擁有南海主權的國家出動海上力量?事實上,現有的威脅都屬于非政府行為——海盜以及跨國犯罪、恐怖主義以及環境惡化。在未來十年里,這些問題可能會變得更嚴重,但是,這些問題最好通過國際合作來解決。沒有跡象顯示,在未來十年中保護海上航道的國際性合作會有突破性進展。自由而安全的海上航道會使所有相關國家受益。然而,很明顯,如果美國與正在崛起的中國之間爆發真正的爭端,將會產生不可預料的后果。
如果北京認為解放軍海軍必須有能力保衛中國南海海上運輸線及馬六甲海峽,那么,因為其目前尚未具備這種能力,所以將為此投入極為龐大的物力與人力資源。解放軍海軍需要將其擁有高級戰艦的數量增加到至少目前數量的三倍。為了給水面戰艦提供支持,補給艦的數量也應該增加到目前的兩倍。潛艇艦隊也將不得不將現代化潛艇的數量增加到當前的三倍。最重要的是為了給在距離母港1000海里以外行動的水面戰艦特遣部隊提供支持,解放軍海軍將不得不增加其航空能力。這不僅需要其在難以防守的中國南海與或海外建造基地,還需要其建立有效的防御系統——該防御系統不但能夠保護這些基地,還能為這些基地實施進攻性行動提供一定程度的保護。
但是有兩個反對北京做出遠洋行動與建立基地的決定的因素。首先,盡管中國對能源的需要不斷增加,其對國外資源的依賴也逐漸增強,但是,目前中國從海上航道進口到國內的能源僅占其全部能源需求的10%。此外,因為北京在能源管道及可替代性能源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所以,在未來的十年中,這一百分可能會出現下降的趨勢,而不是上升。第二,美軍有能力應對解放軍海軍。
■2008年中國國防白皮書:海軍
海軍是人民解放軍的戰略軍種,是海上作戰行動的主體力量,擔負著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領海主權和維護海洋權益等任務。海軍主要由潛艇部隊,水面艦艇部隊,航空兵、陸戰隊、岸防部隊等兵種組成。
體制編制
海軍平時實行作戰指揮與建設管理臺一的領導體制,由海軍機關,艦隊,試驗基地、院校、裝備研究院等構成。海軍下轄北海,東海、南海三個艦隊。北海艦隊機關位于山東青島,東海艦隊機關位于浙江寧波,南海艦隊機關位于廣東湛江。艦隊下轄艦隊航空兵,保障基地、艦艇支隊、水警區,航空兵師和陸戰旅等部隊。海軍編有海軍指揮學院,海軍工程大學、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軍潛艇學院、海軍兵種指揮學院,海軍飛行學院、海軍蚌埠士官學校等B所院校。
海軍潛艇部隊裝備戰略導彈核潛艇,攻擊核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編有潛艇基地,潛艇支隊。水面艦艇部隊主要裝備驅逐艦,護衛艦、導彈艇,掃雷艦、登陸艦和勤務艦船等,編有驅逐艦、快艇,登陸艦,作戰支援艦支隊和水警區。航空兵部隊主要裝備殲擊機,殲轟機,轟炸機,偵察機、巡邏機和直升機等,編有航空兵師。陸戰隊主要由陸戰兵、兩棲裝甲兵、炮兵,工程兵和兩棲偵察兵等構成,編有陸戰旅。岸防部隊主要由岸艦導彈、高射炮兵、海岸炮兵等組成,編有岸導團、高炮團等。
部隊建設
海軍按照近海防御戰略的要求,堅持把信息化作為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深化訓練內容和組訓方式改革創新,突出海上一體化聯合作戰訓練,增強在近海遂行海上戰役的綜合作戰能力和核反擊能力??茖W組織戰役訓練、戰術訓練。專業技術訓練和共同科目訓練,重點抓好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要素集成訓練,探索復雜電磁環境下的訓練方法。重視開展非戰爭軍事行動訓練,積極參加雙邊、多邊聯合演練。
發展新型武器裝備,優化裝備結構。建造新型國產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和飛機,初步形成以第二代裝備為主體、第三代裝備為骨干的武器裝備體系。潛艇部隊具備水下反艦、反潛、布雷和一定的核反擊能力。水面艦艇部隊形成了以新型導彈驅逐艦、護衛艦為代表的水面打擊力量,具備海上偵察、反艦、反潛、防空、布雷等作戰能力。航空兵部隊形成了以對海攻擊飛機為代表的空中打擊力量、具備偵察、反艦、反潛、防空作戰能力。陸戰隊形成了以兩棲裝甲車為代表的兩棲作戰力量,具備兩棲作戰能力。岸防部隊形成了以新型岸艦導彈為代表的岸防力量,具備海岸防御作戰能力。
優化后勤保障體系,提高海上綜合保障能力。以增強后勤綜合保障能力為牽引,初步構建以岸基為基礎、海上為重點,岸海一體的后勤保障體系。加強艦艇基地,停泊補給點、碼頭和機場建設,基本形成與武器裝備發展相協調、與戰時保障任務相適應的岸基保障體系。陸續裝備新型大型綜合補給艦,衛生艦船和救護直升機,成功研發多型海上保障裝備和多項關鍵技術,海上保障力量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
提高海軍官兵能力素質,培養合格軍事人才。實行生長指揮軍官學歷教育合訓、任職教育分流的人才培養模式,健全軍官任職培訓體系。突出海軍職業特色,重視實踐能力培養。圍繞提高軍官任職能力,完善院校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擴大士官培訓規模,培養技術復雜崗位的中高級士官。
■東海油氣田問題
春曉油氣田,是中國在東海陸架盆地西湖凹陷中開發的一個大型油氣田,位于浙江寧波東南約350公里,探明的天然氣儲量達700億立方米以上,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投資建設。
自1974年起中國即開始在東海進行石油、天然氣勘測,并發現了多個油田。1995年,新星公司在春曉地區試鉆探成功。由于中海油對于中國海洋石油、天然氣資源有專營權,所以此后該地區的油田建設轉由中海油負責,新星公司也于2000年被中海油收購。
2003年5月 日本提出,由于春曉氣田距離日中中間線僅5公里,因此在該地區的大規模開采會導致吸聚效應,由此日方利益會受到損害,因此日本抗議中國的單方面行動,要求中國停止開發。中國方面則并不承認“日中中間線”的合法性,指兩國專屬經濟區的分界線應處于沖繩海槽。8月19日,中海油、中石化、殼牌公司、優尼科石油公司等五家石油企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了包括春蹺氣田在內的西湖凹陷作業合同,宣布聯合開發東海油氣資源。
2004年6月 日本外相川口順子提出中日應合法開發東海資源,7月,日本派出測量船在中間線日方一側探測資源。8月,韓國現代重工業株式會社開始為該項目鋪設管道,全長470公里。2005年2月,日本再次敦促中國停止該項目,遭到中國明確拒絕。4月,日本政府批準民間企業前往東海開采石油。
2005年10月春曉油氣田建成,日處理天然氣910萬立方米,現時主要供寧波市區使用,將來擴產后,該氣田所產天然氣將延伸至上海等地使用。
2008年6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宣布中日兩國就東海油氣田問題達成原則共識除在東海選擇一個區塊進行共同開發外,日本企業還將依據中國法律參與合作開發春曉油氣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