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在中國經濟的騰飛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在經濟狀況逆轉時卻成為被遺忘的群體。
即便是在有13億人口的中國,失業人數猛增2000萬也絕非兒戲。這也增加了動蕩和騷亂的可能性,對共產黨所強調的“和諧社會”形成了挑戰。中共對此非常擔憂,已經要求領導們對抗議者采取“溫和的手段”,盡可能避免動用警察,以免引發進一步問題。
這個數字由負責農村勞動力的一位高級官員給出,它使人們更加質疑政府自去年秋季以來的一系列財政與貨幣政策,這些政策旨在減輕經濟衰退帶來的后果,預測2008年的增長率將從2007年的13%降至9%,其中后兩季度的形勢尤為嚴峻(然而正如中國以往的情況,部分數字形成了鮮明對比:零售業保持強勢;汽車業跌至谷底;即便從借方項目來看,政府財政盈余轉變為赤字,但還是有一些跡象顯示復蘇的可能性)。
由內陸省份進入廣東某家工廠的民工,以及美國金融體系的崩潰,兩者可以建立起聯系。鄧小平看到了使人民富裕的重要性,在制造業工作提供了這樣一條道路。然而國內需求過低,意味著產出不得不進行出口,獲得貿易盈余,導致外匯儲備激增,并向美國貸出外匯為其不穩定的繁榮提供資金。
中國許多以民工匯款而勉強支撐的鄉村地區形式更為嚴峻;農村勞動力過剩的情況加??;農村健康、教育、福利體系出現壓力。
廉價勞動力體系自1978年鄧小平而始,在經濟需要支持(比如現在)的時期在基礎建設方面投入巨額資金,這種體系看起來愈加不穩定。
凈出口的地位經常被夸大,因為中國將貨物出口海外的同時,進口大量原材料和半成品進行加工組裝——盡管出口額在最近幾月出現暴跌,進口減少卻更為嚴重,導致貿易盈余增加,而絕對水平實際上更低了。不過出口依然提供了重要的動力,促進了機械的投資,提供動力也是中國接受外國投資的先進工廠的目標——不過將隨著全球資本收縮而逐漸減少。
若沒有強勁的出口,中國就不會發展成1978年以來的這個樣了。中國需要加強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如創造更多IT產品而不是僅僅為西方以及日本的公司進行組裝;生產的汽車在國際市場銷售的價格多少能給西方制造商帶來震撼;以及更多智能機械。如果根據當前情況,甚至可以生產更多大型客機。
同時,中國需要促進國內消費,使其成為更大的經濟驅動力,減少對大型建筑計劃依賴,同時完成中共對生產增長的指標——為達到這個指標,中共需要聲稱獲得法律以及人民支持。簡而言之,工廠應該生產更為高級的產品,人民消費增多,降低過高的利息,如果政府建立合適的健康、教育以及養老保障體系將會有所幫助,這能減少人們在艱難時期緊捂現金的情況。
在這些方面,民工少有立身之地。他們沒有技術,現代工廠對他們的需求降低,近些年幾千家倒閉的企業大多是在上世紀80年代活躍的小企業,工人最低工資標準給予它們重大打擊。民工回到農村后幾乎失去購買力;如果丟掉工廠的工作,他們大部分收入會回到消費水平較低的農村。
有種觀點認為,1978年后的發展模式正面臨著最大的考驗。考慮到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的角色,這個問題需要全世界的關注?,F在預測結果為時尚早,中國政府仍然預測今年的增長率達到8%,雖然有不少人認為這過于樂觀。
困難非常巨大,坐在農田里無事可做的民工的數量,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中國從民工的廉價勞動力中獲利,現在卻希望拋棄他們。正如污染、財富分配差異和腐敗問題,它們是改革30年來不可分割的部分。然而政府似乎對它們束手無策。
作者:Jonathan Fenby
出處:《衛報》2009年2月9日
編譯:天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