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場“購買美國貨”運動不符合經濟學原理,它威脅到了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穩定性,有可能使當前的全球衰退最終演變為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2月11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8380億美元經濟復蘇計劃,其中包含了經過修改的“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條款。
此前幾天,“購買美國貨”條款招致了鄰國加拿大、墨西哥以及美國部分商業貿易伙伴的強烈反對。然而,這種被認為是擦邊球式的保護主義條款在美國終獲通過。
有分析人士認為,該條款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報復行動和貿易戰一觸即發。
“以鄰為壑”
日前奧巴馬當局在向國會提交經濟刺激計劃過程中,美國國會兩院都程度不同地補充了關于“購買美國貨”的條款,主要內容是:聯邦政府資金在用于為道路、橋梁和運輸項目采購時,應該采用美國產鋼鐵產品。
而包裹在“購買美國貨”愛國主義華麗外衣下的參議院版本,甚至包含了更加反自由貿易的條款。
有參議員提出附加“雇用美國人”條款,即300多家正在接受政府援助的美國銀行在需要增加雇員時,必須優先考慮雇用美國人,之后才能考慮雇用外國人。
“購買美國貨”條款只會招來其他國家的報復,并可能引起“以鄰為壑”政策在全球的盛行。
該條款在近期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引發了明顯擔憂,美國最緊密的貿易伙伴加拿大怒氣沖天。
歐洲和中國對此的態度一樣明確。歐盟已經表態,如果美國違反雙方貿易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規定,歐盟不會坐視不管。
報復行動和貿易戰可能一觸即發。作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商,其他國家的報復行動給美國造成的失業人數可能要比“購買美國貨”條款創造的就業人數還要多。美國彌補赤字所倚靠的國際資本流動也可能因此發生變化。
此外,該條款還可能延誤一些本可以動工的基建項目,因為要備齊全部美國產原料可能沒那么快。畢竟,美國國內的鋼材產量尚不能滿足需求。
顯然,這場“購買美國貨”運動不符合經濟學原理,它威脅到了貿易和資本流動的穩定性,有可能使當前的全球衰退最終演變為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
福克斯新聞之前采訪總統奧巴馬時問及他對“購買美國貨”的看法,奧巴馬表示,美國不應發出貿易保護主義信號。顯然,他是對的。
假如不允許美國50個州之間自由貿易,那么住在新澤西州的人就買不到夏威夷的菠蘿、加州的葡萄酒和蔬菜、堪薩斯州的小麥、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而新澤西人也不會向美國其他地區銷售藥品,那生活將比現在糟得多。正是自由貿易帶來的生產分工讓所有人都能過上更好的日子。
全球貿易也是一個道理。如果美國能從中國進口便宜的服裝,同時向中國銷售電腦和數據存儲設備,那么兩國都會獲益。
誠然,自由貿易并不能讓每個人獲益,這也是為什么自由貿易是個很難推銷的概念,特別是在經濟困難時期。
如果一名紡織工人因為來自中國的進口導致其所在工廠關門并連帶他失業,那他感受到的痛苦肯定要比其他消費者因為買到便宜服裝而感到的欣喜深刻得多。
但痛苦的畢竟只是少數,獲益的才是多數。雖然個人買到便宜商品的好處無法與一名紡織工人因此失業的痛苦相比,但全民得到的好處肯定要超過由此付出的代價。充滿競爭的市場引發了創新革命,也因此誕生了美國如此有活力的經濟體。
對于那位失業工人,美國應當向他提供再就業培訓和調整期的幫助,并提高過渡期內失業工人的生活保障。同時,還需改革美國的教育體制,使美國人民能夠為現在甚至還無法想象的未來社會做好準備。
今天美國必須避免重蹈上世紀30年代《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的覆轍。“購買美國貨”條款和其他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能夠帶來的只有失業而非就業。它們是對全球經濟下滑做出的不負責任、會弄巧成拙的回應。
“以鄰為壑”政策帶來的將是更多的乞丐和敵對的鄰國。正如布朗在達沃斯所言:“保護主義無法保護任何人,尤其是窮人。”
中美貿易摩擦升級?
分析人士稱,雖然“購買美國貨”條款可能不會直接對中國經濟給予打擊,但卻可能引起北京政府的民族主義情緒反應,奧巴馬正在走向進一步與中國對抗的危險軌道。
“中國脆弱的社會結構,有可能會被此次改革開放30年來首次遭遇的經濟困難動搖。”布魯金斯學會客座研究員李侃如警告,奧巴馬政府可能對中國采取更加強硬的路線。“中國或許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對布什總統離任感到遺憾、對繼任者感到不安的國家。”
面臨出口下滑及數以百萬計人的失業困境,北京也正在實施“以我為主”的貿易戰略。當前中國監管機構的反應,暗示其將會重新采取出口引導經濟增長的模式。西方的中國法律專家們預測,中國政府將給予技術含量低、勞動力密集以及出口導向型的制造業更大的支持和更多的鼓勵政策。
隨著當代經濟中商品供應鏈遍布全球,“購買美國貨”也不再像上世紀80年代抵制日貨進口那樣簡單。如今,“中國制造”標簽同時也代表著美國公司及其證券投資者們的利益。
不可否認,美國消費者從廉價的中國進口商品消費中獲益。去年Broda-Romalis撰文《不平等性和價格指數:中國會使美國窮人受益嗎?》,其中指出,自1994年至2005年,美國收入不平等的增加部分,很多已被貧困家庭消費品價格指數的下降抵消了。10%美國最富有家庭的通貨膨脹率要比窮人高6%,富人要為享受高級服務的奢侈花費買單,而窮人通常只購買從中國進口、在沃爾瑪超市廉價銷售的非耐用品。
該文章還提出,那些中國進口商品增加最多的行業,尤其是罐頭食品和衣服等非耐用品,產品價格出現大幅下滑。
作者還預計,從中國進口商品的不斷增長與價格指數的下降有直接聯系。“在沒有中國商品進入的商品區域內,通貨膨脹率高達20%以上。”
國會內保護主義者的成功意味著,在中國有經營業務的美國公司會面臨與中國貿易官員之間的“關系”風險。
掙扎在這種風險中的公司包括摩托羅拉、戴爾、通用汽車等幾千家生產商,這些公司在中國市場生產并成功銷售了價值上百億美元的手機、計算機和汽車。
根據傳統商業統計方法,美國公司在中國生產美國品牌產品,嚴格說來并不能被視為美國產品而應是中國產品。那么美國公司就會處于不利地位,將受到保護主義的反作用沖擊。
馮云根據美國“seekingalpha”網站、美國《華爾街日報》、彭博通訊社等綜合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