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女,出生于1963年3月。原名何光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曾在《十月》、《芒種》、《天津文學》等刊物發表作品,多次獲全國大獎。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男人的森林》、《重慶火鍋》、《黑室諜影》、《碧水夢》等。《外遷》榮獲第二屆(2004年度)重慶電視散文、音樂電視大賽金獎;榮獲萬州區拔尖人才稱號,被評為萬州區學術帶頭人。
一瓶茅臺酒
我雖是女流之輩,卻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一瓶茅臺酒卻永遠地留在了我記憶的深處。
我的老家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爺爺家和外公家是一個生產隊的。父親和母親也算是青梅竹馬。父親五兄妹,就數父親讀的書最多,可以說是用車載船裝。年輕時的父親儒雅俊秀,風度翩翩,與其他粗野的莊稼漢不一樣。年輕時的母親個子高挑,一雙大眼晴又大又明亮,最喜歡梳長辮子。母親本來已許配了另一家。但母親卻堅決反對,最終嫁給了父親。
在文化稀缺的年代,父親有幾次吃皇糧的機會都陰差陽錯地錯過了。滿腹詩書的父親最終還是做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父親勞力弱,生產隊干活,男人一天評八分,婦女每天評七分。父親只能跟婦女一樣評七分。父親漸漸在家里沒有一點地位。“百無一用是書生”,在靠勞力吃飯的農村,父親成了村里最沒有用的人。我有四兄妹,生活的負荷讓母親的背過早地駝了。
父親人生不得志,漸漸地以酒澆愁。母親常常數落父親的一句話就是:“你枉做讀一肚子狗書。”老家的后面有幾座大山,山上很多樹木,社員們沒有別的生財之道,晚上都偷偷到山上偷樹賣。父親是絕對不會去干這事的,一是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二是沒有那個勞力。但無論家里多么困難,父親總能想到辦法買酒喝。父親每一天都要喝酒,酒就是父親的命。在家里喝,在外面也喝。逢年過節或是生產隊誰家有紅白喜事,總少不了我父親。父親寫對聯、寫禮單,寫符紙。只有這時父親才找回一點文化人的自尊。
后來我外出開筆會,每到一地都會千里迢迢給父親買當地的名酒。自己也喝過一些好酒,茅臺酒沒少喝。但真正自己家里擁有一瓶茅臺酒,則是2003年的事。春節回家時,一位著名詩人送我一瓶茅臺酒。母親怕父親偷喝,把酒藏了起來,說有重要客人來了喝。過節后我又準備到北京,叫母親把酒拿出來給父親喝了。母親沒好氣地說:“他有馬尿喝就行了。”母親說的馬尿是指父親平時喝的一般白酒。
我到北京還不到一個月,得知父親病了。過不了幾天,大兄弟打電話來,說父親病情嚴重,已經接回老家了。我匆忙趕回萬州城的家,什么也沒有帶,帶了那瓶茅臺酒回鄉下老家。父親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看到我很高興。我舉著茅臺酒,說:“爸爸,我給您帶好酒回來了。”
父親把嘴張了張,我倒出一點酒用小勺子送到父親唇邊,父親喝了,很陶醉的樣子。忽然有大滴的淚從父親的眼中滴落。我說:“爸爸,你快好起來,這瓶喝了我再買,生產隊的人就只有您有福氣,別人都沒有喝過茅臺酒呢。”
我看到父親又帶淚笑了。第二天下午,父親離開了我們。母親曾說不會為父親流一滴眼淚,但母親還是在父親靈前哭了。剩下的茅臺酒母親不讓任何人碰。父親走后,每次家里有好吃的,母親都會倒上一小杯,對著空中叫道:“老頭子,喝酒了。”然后擺上一副碗筷,再過一會兒母親就把酒慢慢倒在地上,請另一個世界的父親享用。一輩子反對父親喝酒的母親,終于允許父親喝酒了。
每當這時,我總是想,母親是在用這種方式,向父親懺悔么?也許是,也許不是,作子女的,不能妄加評論他們誰對誰錯。因為生活這副擔子太沉重了,她會改變很多美好的東西。
鷺鷥你們在哪里
這里山青水秀,綠樹成蔭,這里草長蝶飛,山花爛漫。一棵千年古松傲然仡立,古松高大挺拔,是樹中的偉丈夫,從山根下一直往上,長過了山頂,高出長在山頂的許多樹。這棵千年古松遠近聞名,最令人稱奇的是,樹上有近六十個鳥窩,棲有百多只鳥兒,鳥兒是很珍貴的鷺鷥鳥。
這里是某鎮一個叫楊家墩的地方。與被燒毀的名寺寶蓮寺遙遙相望。鷺鷥在這棵千年古松上生活了多少年無從知道,當地的老人們說,老輩人的老輩人講,這棵千年老松上都棲有鷺鷥。幾百年前甚至上千年前鷺鷥們的祖先就選擇了這棵大樹。大樹腳下好乘涼,大樹之上是鷺鷥的家園。這是個和睦友愛的大家庭,它們生活、戀愛、養育兒女,古松是它們溫暖又牢固的家園,風撼不動,雨撼不動,電閃雷鳴莫奈何,古松一直巍然億立。
你們沒有想到,有一天,人類會向那棵千年古松舉起斧頭,人心竟會那樣的險惡,你們祖祖輩輩棲息的家園竟毀于一旦。
初夏時節,萬物郁郁蔥蔥,樹更綠,山更青,花更艷。千年古松也煥發了青春,發了許多嫩芽。災難來臨之前沒有任何征兆。這個夏天的早晨很美好,風愉快地唱著歌兒,漫山遍野的野花香氣襲人。田間地頭的莊稼們,從牙苞里拱出來的牙惠,黃著嘴在輕風中微微地抖動。溝里冒出的青霧彌漫在山腰,青山之上是藍天白云。明媚的太陽懸掛在天上,楊家墩沐浴在一種禪意里。塵世的蕪雜仿佛被濾掉了,一種優雅的、安閑的、神秘的氣息,像清涼的水一點點浸潤心田,使人目光清澈,內心潔凈。
古松上的鷺鷥在晨光中醒來,有的雌鷺鷥留在窩中孵蛋,雄鷺鷥外出覓食。有的夫妻雙雙外出覓食,幼小的兒女正嗷嗷待哺。當它們覓食回來,兒女們歡快地叫著,張開了稚嫩的小嘴。可是,忽然之間大禍臨頭,大樹劇烈搖晃起來,人類的利斧高高舉起,砍向這棵飽經風雨的千年古松。鷺鷥們凄慘地叫著,看著不會飛的兒女摔得粉身碎骨,血肉模糊。那慘烈的叫聲傳得很遠很遠,青山都回蕩著:“慘啊……慘啊……”有點良知的人聽了,心里發酸,淚眼蒙朧。路邊走著的人,田間勞著的人都停了下來,默默地看著這群悲痛欲絕的鷺鷥。他們看見有的鷺鷥以頭撞樹,以頭撞崖,和兒女共赴黃泉。有人罵道:“作孽喲,真是作孽喲。”
悲悲啼,凄凄鳴,那些舉著斧頭的手并沒有軟。旁邊的許多樹鷺鷥們不筑巢不壘窩,對古松卻情有獨鐘,以為這棵經歷了千年日月的古松才是你們最牢固的家,哪曉得人類的利斧比狂風暴雨、比山崩地裂的自然災害更可怕。你們眼睜睜地看著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古松轟然倒下,那溫暖過一代又一代鷺鷥的幾十個老巢,被散落得滿地都是,還有巢里巢外血肉模糊的兒女……
鷺鷥們遭此噩運的原因是要保護一家民房。理由是古樹長了蟲子,怕倒下來把樹旁的一家民房砸了。一家民房能與一棵千年古松相提并論嗎?一家民房能與一百多只鷺鷥相提并論嗎?生態環境保護在這些地方是空白的,在某些人腦子里根本就沒有這根弦。既使有他們也只考慮眼前利益,搬遷民房是要錢的,而砍掉那棵千年古松不僅不花一分錢,樹桿可以做家具,樹枝和那些鳥巢還可以當柴燒。
想到有些地方為了保護名勝古跡,公路繞道,建設讓步。而這里卻為了一家民房砍掉千年古松,毀掉百多只鷺鷥的家園。如果當地政府和群眾有一點點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應該保護千年古樹,殺蟲和培護樹基,而不是把千年古松砍倒。如果有一點點的環保意識,就該把樹旁的那戶居民遷走,保護古松和鷺鷥。許多攝影愛好者都去攝過影,每個人見到大群的鷺鷥是那樣的激動和驚喜,沒有不稱奇的。我永遠也忘不掉當初見到古松和古松上的大量窩巢大群鷺鷥時那激動的情景。我站在山崖邊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大聲地朝鷺鷥們呼喊著,鷺鷥們在我面前快樂地鳴叫著,飛翔著。當有些攝影愛好者想慕名前來拜訪這一奇觀時,卻被告知那棵千年古松被砍了,活下的的一部分鷺鷥傷心地鳴叫了幾天后,默默地飛走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非常震怒。我以為我可以慢慢淡忘,幾個月過去了,發現自己根本辦不到。不但不能忘卻,心中的牽掛越強烈。窗外寒風吹拂,落葉遍地。圍爐小坐,喝著熱茶時,半擁半坐在溫暖的被窩讀小說時,我都會想到那些鷺鷥。
鷺鷥啊,在這北風呼號的冬日,你們在何處流浪何處安家?
天 籟
我的家鄉很美,生我養我的小村莊叫泉水村。泉水村四周被青山圍繞,無數條小溪、堰渠盤桓于村中的田間地頭,水流的聲音很輕,不是那種“嘩嘩”的暄響,而是低吟淺唱。夜晚躺在床上,聆聽泉水在淙淙,潺潺,咚咚,漣漣,漾漾,咕咕……窮盡一切詞匯也難描寫我感受到的妙境。這是故鄉的天籟,我的天籟。
我家屋后的山形似一條大船,船頭朝著不遠處的長江。船頭前一棵茂盛的百年老黃桷樹,像船帆。船形山兩邊,住著泉水五隊和泉水六隊的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姓何。船下有“何”,“何”上有船。最有意思的是,船尾住著一家姓晏的,晏家屋前也有一個黃桷樹,桿粗葉少,遠遠看去像舵。有晏姓人家在船尾撐舵,船形山才不會滑走。在船形山的兩側,有兩條大河溝。一條溝的水源來自遠近聞名的壇神龍洞,一條溝的水源來自皂桷丫龍洞。兩個龍洞都有很優美的傳說。這兩股龍洞的水四季不涸,清澈透明,冬暖夏涼。鄉里正準備開發礦泉水,經過專家化驗,兩個龍洞的水含多種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優于目前市場上的礦泉水,又養身又養顏。流經之地都是茂盛的叢林,沒有任何污染。因此船形山兩邊的河中,常年流淌的都是優質礦泉水。
老屋旁崖坎下面的河溝,是我童年最喜歡玩耍的地方。扯豬草割牛草總是不離河溝兩邊。由于有的地方落差大,河床中的石板被沖出千姿百態的形狀。我和童年的伙伴們就在千姿百態的石窩石縫里藏貓貓,跳繩、玩石子。常常玩過了頭,快到中午了背簍還是空的。就慌慌地割牛草扯豬草,割不滿就用柴棍將下面撐著,然后背著泡泡的豬草牛草回家。很多時候父母都會把西洋鏡揭穿,少不了要挨罵,并嚇唬說河溝有鬼,專門抓小孩。但我們都不長記性,也不怕鬼,吃了飯仍然到河溝瘋玩瘋鬧,常常是一身精濕地回家。
河溝不但有潺潺的流水,溝岸還有許多山花。鄉村的景色一年四季都很美,景色最美不是桃花開也不是梨花開,而是桐籽花開的時候。鄉村滿山遍野都是桐籽樹,桐籽樹又高又茂盛,每一棵桐籽樹上都綴滿了粉嘟嘟的桐籽花,那花朵像一串串小啦叭,極是好看。而且花期很長,花開花落都很美。風一吹,桐籽花從樹上飄飄灑灑地往下掉,像仙女在撒花,那花朵鋪得滿山都是,那花海接天接地,連綿無邊,大地變成了一張神奇的大花毯。河溝兩岸的石頭上也鋪上一層厚厚的花,溝里的水中也鋪滿了桐籽花,水流動著,因流速不同,那花朵在水中又組成不同的圖案,真是美妙極了,仿佛走進童話世界。溝邊叢林里各種鳥兒也快樂地鳴叫著。我常常看著流動的花朵,聽著花朵下溪水的鳴唱,頭頂鳥兒的伴奏,如癡如醉。那時的我不知道這就是天籟,這就是世界上任何音樂大師也彈奏不出的天籟。如此令人震憾的美景,長大后我在任何地方都沒有看到。
親水愛水,水也知感恩一樣,我親身經歷了一件神奇的事。由于老房后面滑坡,我家被迫起房子。要起新房子,我們都很高興,也很齊心。一家人動手平地基。原來擔心把房子起在一個干田坡上沒有水源。出乎意料的是,我和小弟弟在挖堂屋的地基時,竟挖出碗口粗一股泉水來。看著清澈的泉水從石縫中沽沽冒出,我和小弟弟高興得大喊大叫,又跳又笑。父母和大弟弟從地里回來見了,也高興得不得了。這股泉水甘甜無比,簡直就是天賜神水,這定是皂趙桷丫龍洞的水,生產隊的人都很稱奇。后來把這股水引到廚房后面,用一截竹子直接接到廚房內的水缸。在廚房外面修了一個水池,供洗菜和洗衣用。因這股泉水冬暖廈涼,冬天鄰居們都來洗衣服。屋根下就有一股泉水流淌,這股泉水發出的天籟之音再和無數條泉水發出的天籟之音唱和,那個美,那個妙,真是到了極至。從早到晚傾聽天籟之音,生活再累再苦,也能覺出甜來。
長大后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多長時間沒回家,我仍能感覺到泉水潺潺流動的聲音,無論逆境順境,只要想到家鄉的泉水,我的心就會變得寧靜、安祥,似有天籟之音在大腦里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