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力總裁董明珠回憶往事,說:“30年前,有一臺風扇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大家可以圍在一起開心地看著風扇吹著涼風,哪里想得到,現在到處都有空調。30年后,我想空調應該不再叫空調了,那是可以控制的清新的空氣。”董明珠說著,微笑著,憧憬著未來。
30年后,我想,那時董明珠可能是在含飴弄孫,安享晚年了,到了那時,如果再回頭看看今天的這些夢想,都已經夢想成真,她心中肯定非常愜意。
但是,并不是人的所有夢想都能成為現實。那么,哪些夢想可以成為現實呢?未來將為哪些企業所擁有?
早在2007年7月6日,央視《證券時間》播出了一個節目,記者問格力電器董事長朱江洪:“我接觸過一位對格力電器發展史比較了解的一個人,他跟我回憶說,當你們的銷售收入突破100億的時候,大家那種興奮的心情。那么現在格力的銷售收入已經突破200億,那么現在你能看到的,格力的未來,你能看到多少個億?”朱江洪說:“你只要認認真真把空調做好,1000個億是沒問題的,這是我的看法。”記者追問道:“多少年能夠實現?”朱江洪的回答是:“當然不是三年、幾年了,可能十年、八年可以做到。”朱江洪在感性地預測格力未來的空調之夢,同時也在理性地規劃格力十年八年的工作與目標。
2008年以來,在金融海嘯的大環境中,翻開媒體,裁員,減員,縮小生產或投入規模,倒閉,諸如此類的消息撲面而來。就連聯想去年第三季度的財報出來后,瀟灑的柳傳志也毫不客氣地炒掉老外CEO,老將掛帥,重新出征。而TCL好不容易摘掉了ST帽子,帶著苦澀的國際化教訓,小心翼翼地投石問路。廣東媒體說,有970萬民工南下廣東,卻只有190多萬個就業機會。經濟寒流之下,似乎一切都在觸底跌落。然而,格力卻好像進入了“世外桃源”,置身于危局之外。2008年10月31日,格力公布其第三季財報,2008年前三個季度,格力的營業收入為351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了19.68%;凈利潤為14.48億元,同比增長86.36%。2008年12月,格力電器在安徽合肥興建的產業基地竣工投產。2009年2月,很多外銷企業還不知道自己的訂單什么時候會到手,格力新的壓縮機生產項目已經開始動工興建。董明珠說:“格力的日子過得挺好,并沒有別人想得那么困難。”
日子過得挺好,才有可能預測自己更加美好的未來。美國學者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以其《大趨勢》一書聞名于世,他在《定見》一書中說:未來是可以“定見”的。但“定見”未來,一定要符合某些規律,其中之一是“不是所有事情都在改變”。以制冷行業來說,在中國,其發展史也就十幾年,其實是才剛剛開始。盡管目前格力是全球最大的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專業化空調企業,但制冷領域還有很大的空間有待開發,市場空間相當大。前不久格力推出的“空調節能熱水器”,就是其利用制冷技術,開發出節能而又安全的熱水器。對于格力來說,不變的是制冷空調專業,多變的是其產品。“定見”的規律之二是“未來就從現在開始”,無論眼下市場環境如何,關鍵是企業家的眼光看到了哪里,理性地預測未來。如今格力逆勢而上,擴大產能,正是它理性預測未來的必然之舉。“定見”的規律之三是,不要走得太快。格力一直都在高速成長,但比起國內其他幾個實施多元化戰略的家電企業,它行進的腳步卻是比較慢的。比如海爾,早在2004年全球營業額就突破了1000億元,躍上了千億級臺階,而不愿過快擴張的格力,卻理性地希望自己在8~10年的時間里將營業額做到1000億元。對比之下,格力的發展速度確實不快。但走得不快的格力,在寒冷的經濟冬季,由于擁有豐厚的利潤,而且專注于空調業務,最有可能走得更遠。
寶馬(BMW)做過一個廣告,其廣告語是“終極駕駛機器”。而格力空調,一直在董明珠心目中是空調行業的寶馬。在與格力合作之前,依照我的想象,空調不就是分體機、柜機之類,哪有那么多彎彎繞繞。事實上,格力開發的家用空調、商用空調共有20大類、400個系列、7000多個品種規格。第一次進入格力產品展廳,我當即給“雷倒”了。原來格力真的要像寶馬一樣,走“終極制冷機器”的道路。
做營銷,做廣告,做品牌,如何才能更好地預知并“定見”未來?首先,“定見”一定來自一個核心的原點。對于格力來說,沒有其開發的7000多個品種規格的產品,它肯定無法“定見”未來。其次,正如約翰·奈思比所說:要懂得去蕪存菁。換言之,就是專業、專業、再專業,企業的每一步都踏實而盈利。最后,“定見”還基于一點:“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當人們被三聚氰胺搞得對很多企業失去信任時,我想起了格力的一個戒條:“永遠不拿消費者做試驗品。”科技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人性,這也是營銷的出發點。
既尊重客觀規律,又尊重人性,企業才能“定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