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次級債危機反映了美國國內放貸市場的一系列問題,并對其國內市場以及全球市場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回顧了美國次級債危機產生的背景和淵源,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該危機爆發的主要原因。另外,鑒于美國此次的次級債危機,本文也總結了其對中國金融市場未來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 次級債危機 信貸 啟示
一、美國次級債危機的背景和淵源
1.次級債危機背景
次級債危機是指銀行向信用分數較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人提供房貸。前幾年,美國樓市火熱的時候,大部分按揭公司或銀行為擴張業務,介入次級房貸業務,而銀行便從中獲取更大的利率收益。由于近幾年美國樓市形勢不佳、利率不斷升高,也為次級房貸借款人按時還款造成了困難,次級房貸大比例地轉化為壞賬。2007年3月13日全美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瀕臨破產, 4月2日新世紀金融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美國地產業低迷時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案。 6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公司旗下兩只基金,傳出因涉足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市場出現虧損的消息。8月7日 美國第十大貸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請破產保護。從去年11月起,全美起碼有80多家次級抵押貸款公司宣布停業,其中十余家已經宣布破產。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的交易。 8月9日~8月13日為了防止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引發嚴重的金融市場動蕩,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亞央行等向市場注入資金。
2.次級債危機的淵源
美國次級債危機的根源在于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該市場的興起有著長久的淵源。1980年《儲蓄機構放松管制和貨幣控制法》(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取消了之前美聯儲所規定的利率上限。1982年公布的《可選擇按揭貸款交易平價法案》(Alternative Mortgage Transactions Parity Act of 1982)正式允許適用允許浮動利率抵押貸款和大額尾付金貸款(Balloon Loan)。1986年的《稅收改革法》(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限制了有限合伙的減稅優惠,大大削弱了合伙企業通過產生賬面虧損為其投資者進行稅收抵扣的能力,并取消了房地產的加速折舊記賬方式,放松了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的準入標準,從而使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不僅可以擁有房地產,還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經營管理房地產。這幾部法案共同為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發展創造了一個理想的法律平臺。九零年代后,美國借由“新經濟”的名義創造了其資本市場十年的輝煌。但好景不長,2000年,納斯達克的新技術股市泡沫破裂,隨后道瓊斯只說和標準普爾等主流市場的泡沫也隨之破裂。在這樣的危急情況下,美聯儲迅速將基準利率降至1%,此舉造成的后果是將資本焦點從股票市場轉移到了房地產市場上,也就造成了次級貸款的普遍發放。2000年美國擁有獨立住房的居民僅僅占到了其總人口的一半左右。而早期的房屋抵押貸款主要是向信譽良好的居民發放的,雖然擁有良好信譽的居民占到了人口的帶多數,但是其中有買房意愿的人數畢竟有限。為了吸引更多的潛在的貸款客戶,以進一步推動房價的持續上漲,自2004年后美國金融機構便不約而同地開始大量發放次級貸款。相比于2003年底美國次級房屋抵押貸款共3000億美元的總額,在2006年其數值已經大步邁向了2萬億美元。而在2006年的統計中,采用次貸購房的用戶高達總新增購房人數的40%,同時,擁有獨立住房的居民也升至64%。
“9.11”事件之后,美元利率開始逐漸地下降,開始讓美元的可靠性受到了威脅,其主要表現之一便是其對歐元匯率的明顯下滑。相比之下,自2005年開始,歐洲與日本經濟開始有了較為顯著的復蘇趨勢,連帶而起的便是其貨幣相對美元的升值趨勢。這便讓美國倍添壓力,為了維持住美元的強勢貨幣地位,美國從2004年6月開始便對美元利率進行約20次的加息。加息固然能保持美元的堅挺,但是同時對美國國內的房地產市場造成了不利影響。在2005年美聯儲第11次加息后,美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明顯的波動,直接表現為房價上漲顯著放緩,新房開工率下降,以及代售房屋的比重直線上升。而次級債問題的產生便是在這個時候,由于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多數次級貸款負債人失去還本付息能力,從而進一步地令放貸金融機構由于無法收回貸款而面臨資金問題,由此被迫倒閉或處于倒閉邊緣。
3.次級債危機產生的主要原因總結
從客觀來看,美國次級房地產抵押貸款制度是此次次級債危機產生的重要原因。美國住房抵押貸款市場主要分為最優貸款市場(Prime Market)、“ALTA”貸款市場和次級貸款市場(Subprime Market)三個層次。次級貸款市場面向信用分數低于620分的借款人,無需提供任何償還能力證明,往往采用“先低后高”的還款方式,主要實行首付低于15%或月供超過收入55%的浮動利率按揭貸款。這就說明, 美國次級貸款市場的存在和發展依賴于房價持續上漲, 憑借抵押物剩余價值大于貸款本息規避市場風險, 并不依賴借款人的還款能力保障市場存續。正因如此,隨著上世紀90年代后期美國房價不斷攀升,次級貸款市場迅速發展。目前全美抵押貸款規模約10萬億美元,而次級抵押貸款就達1.5萬億美元左右,已經具備了形成危機的制度基礎和物質條件。
除了客觀的制度隱患之外,美國銀行在次級債中屢次降低房貸標準是其主觀策略上的最大錯誤。2001年1月3日在美國經濟初顯衰退現象時,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下調為6%。此后,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最終在2003年6月將聯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在住房貸款市場上,放松的銀根導致抵押貸款利率的持續下降。30年固定抵押貸款利率從2000 年底的8.1%下降為2003年的5.8%;1年可調息抵押貸款利率從2001年底7.0%下降到2003 年的3.8%。
另外,部分的房貸標準借由金融創新的形式被間接降低了。這主要是由于寬松的金融環境為可調息抵押貸款、只付利息貸款等多種高風險金融工具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一些貸款企收甚至推出零首付,零文件的貸款方式,貸款人甚至可以在沒有資金的情況下購房。2004年底,可調息抵押貸款和只付利息貸款之和覆蓋了近2/3的貸款總量,超過了以往固定利率抵押貸款的主體地位。2006年新增次級抵押貸款中,90%左右是可調整利率抵押貸款;其中三分之二左右為2+28 混合利率產品,即償還期限30年,頭兩年以明顯低于市場利率的固定利率計息,第三年利率開始浮動,并采用基準利率加風險溢價的形式。這意味著幾年后借款者的還款壓力會驟然上升。
二、美國次級債危機對中國的啟示
1.對宏觀調控必須采取強硬措施
美國監管機構受到的最大指責是沒有及時采取必要的手段預防此次危機的發生,早在2003年底,監管機構就已經注意到了住房抵押貸款審核條件的過于寬松,但直到2005年12月,監管機構才提出要制定有關“指引”來控制不負責任的放貸,2006年9月這個“指引”才最終完成,而直到2007年3月監管機構才同意將這個“指引”延伸到次級債的監管。即使這個“指引”能及時完成,也對金融機構沒有太大的約束力。
銀監會和央行等都明確表達了對房貸等信貸風險的警示,要求商業銀行提高房貸首付比例。雖然今后的緊縮措施和成效尚難以預見和判斷,但至少當前中國對資產價格過快增長所采取的強勢態度要比美國當局的曖昧態度更值得肯定。一是,連續提升利率遏制資產泡沫。二是,通過放大匯率浮動空間控制資產價格泡沫的積累。
2.注意提高個人房貸資產質量, 加強個人住房信貸監管, 防止風險貸款產生。
對消費信貸操作風險的管理必須是在銀行整體操作風險管理完整的大框架下進行的, 然后才是根據消費信貸的特點, 考慮在消費信貸上操作風險管理要點, 而不能孤立的從消費信貸這個單一的業務條線來思考;加強已放貸款的監督管理。完善個人信貸法律;加強對失信、違約的懲處。從法律上保障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利益。
具體來說,應當建立和完善個人征信系統, 改變商業銀行信貸人員僅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 以及銀行和客戶間信息不對稱的現實狀況, 減少各種惡意欺詐行為, 加強已放貸款的監督管理; 完善個人信貸法律, 加強對失信、違約的懲處, 從法律上保障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的利益; 規范抵押貸款放貸市場, 防止惡性競爭導致抵押貸款質量下降。
3.加快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進程, 分散市場風險
目前, 我國的各大商業銀行還沒有實現資產證券化,所有按揭貸款都存放在商業銀行, 也意味著所有風險都集中于商業銀行。一旦銀行遭遇風險, 將對金融業、房地產業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帶來致命打擊。對此, 我國應推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 避免所有風險都集中在商業銀行。以證券化為代表的二級市場能夠推動金融機構的專業化與規模化發展, 從根本上改變傳統銀行的盈利模式, 幫助金融機構突破資本的瓶頸, 分離存貸款業務, 使其可以憑借較少的資本控制大量的盈利性資產, 從而推動專業化貸款公司的誕生。當然, 在推動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中,也要加強監管, 注意規避由此產生的風險。
4.對金融創新應采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金融創新的其中一個結果便是金融衍生產品,它能分散風險,卻不能消滅風險,在分散單一機構風險的同時也把局部風險裂變成全局性風險,把個別市場風險演化成系統性風險。所以,雖然單一機構風險可能得以分散,但是在整個金融系統內部風險還依舊存在。次級債在分散銀行信貸風險的同時,也把按揭風險向債券市場、股票市場等領域擴散。當銀行成功將現有次級貸款風險分散后,它會主動尋求更多次級貸款風險,其結果只能是金融系統總體風險不斷增加。當總體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市場會自發拒絕局部風險的擴散。在次級債危機發生后,某些美國投資銀行發行的股權收購債券認購倍數極低,這些銀行將不得不自己購買這些債券。
參考文獻:
[1]王靜林琦:從美國次級債危機看中國房地產金融市場的風險.《財經科學》. 2008(2)
[2]Economist: “Tax Reform: Overhauling the old jalopy”, Economist, Aug. 4th, 2007, p109
[3]李鵬:從美國次級債危機對我國房地產市場發展引發的幾點思考.《西部金融》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