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企業群體組建動態聯盟已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企業適應市場競爭和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試圖通過對企業群體動態聯盟信息化建模機制分析,尋找到一個合理的企業群體動態聯盟模型框架和較為全面的建模求解系統,以推進我國企業群體動態聯盟信息化工程,進而提升我國企業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 企業群體動態聯盟 信息化 模型 探究
一、企業群體動態聯盟信息化建模機制
“企業群體動態聯盟信息化(EIMDA)”,是指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把具有不同知識、生產技術、市場行銷和人才資源優勢的企業組成一個階段性的聯盟體,以共同開發、生產、銷售新產品,應付市場挑戰和聯合參與競爭的一個企業群體集成組織形式。根據現有的企業建模理論和方法學,企業群體動態聯盟信息化建模機制主要建立在現有的計算機支持的協同工作(CSCW)技術基礎之上,以借助計算機及網絡技術支持來解決處于不同地域的分散群體如何共同協調與協作來完成相關任務。然而,企業群體動態聯盟是以市場機遇為驅動的, 因此動態聯盟企業的生命周期性非常顯明。一般來講, 動態聯盟企業從產生到解體可分為市場機遇出現期、建立期、運行期、解散期四個周期。動態聯盟企業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需要的技術支持詳見圖1。
二、企業群體動態聯盟信息化模型構建
可見,一個合理的企業模型框架和一套全面的建模求解系統是成功實現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工程的基礎。基于企業建模體系結構現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企業群體動態聯盟信息化模型仍用傳統的多視圖方式來表達,即在在盟員已存在模型的基礎上,根據市場機遇,通過分布式協同建模方式,對部分模型進行重新整合,其中關鍵點在于處處體現重組和集成的概念,其基本框架如圖2所示。這樣一來,將大大提高企業原有建模成果的可重用性,縮短建模周期和降低成本。
需要強調的是,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以企業基礎信息化建設為前提。因此,在建立各視圖之前,首先要清楚了解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從組織變革開始,并根據信息流向對企業的業務流程進行重組,然后在得到對應的組織、功能、資源、信息和過程描述后,建立和完善企業信息系統或企業信息基礎平臺。當企業信息化發展到中級階段,需要進行企業內的信息集成和過程集成,甚至組織內企業集成、社會集成以適應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信息集成不是簡單的信息共享,而是從系統運行的角度,在系統運行的每個階段保證正確的信息在正確的時間里以正確的方式于正確的地點傳送給正確的需要該信息的人。過程集成不僅僅指每個過程之間有接口,它是在信息集成的基礎上進行過程之間的協調,盡可能消除一切冗余和非增值的影響過程或活動效率的障礙(如人為因素/資源問題等),使企業過程總體達到最優。企業內集成指在信息集成與過程集成等的基礎上,企業內各個層面互相支持達到企業內縱向和橫向的集成,實現“人、經營、技術”三者的集成。企業間集成包括面向異地協同產品設計的集成、沿著供應鏈的集成、同類企業基于行業或區域集群的集成、基于市場機遇而形成動態聯盟所實現的集成等各種集成。
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過程演變模型詳見圖3。
在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之后,需要根據盟員在動態聯盟中定位的角色,圍繞市場機遇生命周期,通過分布式協同的工作方式,集成各成員企業的組織描述、功能描述、資源描述和信息描述,形成動態聯盟企業整體視圖,并采用演進的方式對這些視圖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最終完成整個模型的建立。其中,過程視圖通過定義活動和活動間的關系來描述業務過程或工作流程。組織視圖的構建,目的在于精確描述企業組織的結構和屬性、為企業組織的描述提供統一的方法、實現組織與人員的優化配置。功能視圖的建立,目的在于描述企業功能,單個企業的功能視圖反映了該企業的核心優勢。資源視圖是對企業資源的分類、構成、結構、資源之間的聯系及資源與其他企業視圖元素間的聯系等的描述。信息視圖說明了企業處理的業務對象中所包含的信息
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模型較好地整理了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思路,清晰地回答了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基于什么目的(Why)、在什么時候(When)、由誰(Who)、在哪里(Where)、做什么(What)、怎么做(How)的問題。雖然還處于初始分析和整體規劃階段,但是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企業群體動態聯盟的信息化模型研究為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建模方法和框架技術,從而有助于使企業高效、快速地進行基于動態聯盟的企業信息化建設。
參考文獻:
[1]張登兵:論企業建模與企業信息化[J].大眾科技.2005(9)
[2]葉丹等:敏捷虛擬企業組織形態及描述方法[J].中國軟科學, 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