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世紀30年代在德國出現的對自由主義內義的進一步拓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二戰后德國經濟的迅速增長,我國現在所處的重大歷史時期,或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為我所用,對我國當前的經濟建設應當會有所裨益。
[關鍵詞] 20世紀 新自由主義 市場經濟
近代史上一個顯著的史實,就是一次世界大戰后,自1929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所經歷的“大蕭條”,商品的大量過剩,壟斷形式的廣泛存在,使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設想的完全的、純粹的自由經濟處于尷尬境地,以至在一些國家中,如美國,不得不由政府出面,開始奉行所謂的國家干預主義。但這一切是否由市場自身的原因而形成?自由主義還要不要了呢?
19世紀初,德國還是一個政治割據、經濟相對落后的帝國。但到19世紀末,經過了一個世紀的變革,廢除了農奴制、統一關稅、工業革命、建立新的國家制度等,使德國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的自由主義經濟達到了頂峰,在此期間德國一直奉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兩種威脅自由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素。一是壟斷加強,卡特爾組織發展迅猛;二是社會主義運動的開展。該運動的矛頭直指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爭本身的消耗、戰敗后的巨額戰爭賠款使德國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以至至今善于總結歷史教訓的德國對通貨膨脹還心有余悸。后期,德國的統治者希特勒推行了“軍事計劃主義經濟政策”,也對德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和制約,非常具有愛國情懷的德國學者對此憂心忡忡,自發形成了以歐根為核心的包括經濟學和法學的學術群體,同時該群體對外部的一些學者也有一定的影響,比如被稱作“社會市場經濟之父”的艾哈德。他們把自己的理論稱為“社會市場經濟理論”。它既不同于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又不同于各種形式的國家干預主義。他們認為,政府的責任不應該是直接干預私營企業的經濟事務,而必須是制訂和執行私人經濟活動所應遵守的規則,鼓勵競爭,為市場經濟的順利運行創造適宜的環境。當經歷了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以艾哈德為代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同社會民主黨內的凱恩斯主義者所展開了的激烈論戰后,新自由主義成為德國的主流派。“西德奇跡”創造了新自由主義取得成功的范例。其中尤其需要特寫的一點是,新自由主義流派的學者們提出了“自然秩序和人為秩序”,認為人為秩序要符合自然秩序。想要“尋找合乎人和物的本質的秩序”,“賦予新的工業經濟一個有運行能力的合乎人的尊嚴的持久的秩序”。他們首先提出“經濟秩序的差異是什么?”的問題,然后進行了比較找出優缺點,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他們人為經濟秩序存在兩種,即集中領導型(封建采邑經濟、埃及法老奴隸制經濟、希特勒軍國主義經濟、前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交換型經濟。前者具有完整的計劃,直接配置資源;后者則是個別的計劃。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如何決策,如何獲得信息”。前者的弊端在于由于中央機構的決策的目的與消費者決策的目的是不同的所以存在大量的浪費;后者的弊端在于自由競爭必然導致生產聯合,然后又必然導致壟斷聯盟。同時又說用中央計劃的方式代替交換經濟的方式不僅起不到積極作用,反而更促使經濟進一步惡化。單純的走兩條道路是不行的,只有走“第三條道路”。“第三條道路”是:首先建立競爭秩序,要對競爭進行保護、鼓勵。表現為三條:1.建立一個有運行能力的完全競爭的價格體系——由市場供求自己形成價格體系,而不需要國家的干預;2.建立穩定貨幣幣值的貨幣體系——不要由于幣值的升降而影響價格來誤導消費者的決策;3.生產資料私有制——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第二是建立維護競爭的秩序,使弱者能維持繼續競爭。以上就是弗萊堡學派的基本觀點。后來被時任總理的艾哈德作為政策的理論基礎付之實踐,為德國贏得了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奇跡”。弗萊堡學派的觀點顯然是自由主義的,也就是說,發展經濟還需要“自由主義”,但我們不難發現這個“自由主義”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與發展。
第一,他們提出了對經濟秩序的研究,所謂秩序也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第一次劃分出兩種資源配置方式,以及其區別、優缺點。這是以前不多見的,引起了人們對資源配置方式這個問題越來越大的關注,這同時也是針對當時社會主義運動的高漲,前蘇聯在大蕭條過程中的經濟發展和軍國主義計劃經濟中出現的以國家配置資源為手段的方式而著重提出來的,后來兩種資源配置方式的區別甚至一度演變成不同社會制度的分歧。自由主義學者明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單獨使用任何一種方式都會把經濟搞糟,是不行的,只有走“第三條道路”。
第二,對自由的理解由無序的自由變為有序的自由。自由競爭階段的自由主義是無序的,也許因為是在資本主義上升階段還是剛從封建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在強烈的管制和壓抑下追求的“自由”必然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純粹的,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逐漸趨向理性化,而且其自身的矛盾不斷暴露比如壟斷的廣泛存在,破壞了原來的無序的自由主義存在條件,使其必然重新理解自由主義的含義,重新制定政策來迎接經濟現實的挑戰。但他們又不會完全的去管制經濟,而放棄自己自由經濟的信仰,一切的政策還是基于讓市場自由調節配置資源,只是需要維護經濟自由發展,即能夠使價格由市場自發形成,保持穩定的貨幣幣值使消費者不被誤導,另外要有保障私人的財產制度。
第三,反對壟斷,主張對競爭的保護和維持即使國民經濟在一個可持續的競爭環境中發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過程中,自由必然導致生產的聯合,生產的聯合又必然導致壟斷的出現, 而壟斷是德國新自由主義所要規避和排除的,他們不但要排除私人壟斷,更要反對社會組織的壟斷(例如工會組織就是對勞動市場的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對壟斷問題認識的一個飛躍,他們開始正視自由經濟存在的問題,而不認為自由主義經濟一直是一副優美的田園風光畫。
第四,從對勞動者的保護的角度提出了累進稅等減少兩極分化的措施。要實現勞資的合作,實行“經濟人道主義”,提出工人和資本家是社會伙伴,因此經濟的發展需要勞資雙方的合作。同時,認為實現經濟人道主義的實現途徑是國家通過稅收政策,調整由市場引起的收入的不公平,從而實現公平分配。這也是面對工人階級日益壯大,減輕社會壓力,緩解社會矛盾的手段,在工人階級沒有形成一定的力量時即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是沒有的。
第五,主張國家從上層建筑的角度,即法律制度等方面來對經濟有所作為。新自由主義的國家觀較以前的國家觀有區別的。亞當·斯密主張“小政府”,而且政府僅僅就是“守業人”的角色,即只是維護國家不受外國侵略,保障社會安定而已;新自由主義學者認為除此之外國家還要維護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而且是通過上層建筑即法律的手段來保障,而不是直接用經濟的手段來干預,強化了依法治國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發展鋪墊了良好的環境,同時又保障經濟是自由的發展。
理論只有見之于實際才能放射出巨大的光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最初20年,新自由主義一直是西德的政府的指導思想,以至后來為德國帶來了“經濟奇跡”。研究外國的經濟思想關鍵是看能否為我所用,能否借之以促進我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這項關乎國計民生的偉大事業。那么,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思想對我國有何借鑒意義呢?我國經歷了建國初期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的完全的指令性計劃經濟,在跨越那段特殊的歷史時期之后,實踐證明計劃經濟是不利于經濟的長足發展的。當前,我們搞的是市場經濟,正在進行的是市場化改革,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時也存在大量的問題。新自由主義的思想也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就自由主義的三大特征來說,它描繪了市場經濟基本特征即要求市場自主形成價格;要求穩定的貨幣幣值;保護私有財產即激勵制度。仔細想一想我國現存的問題基本都是由于這三個方面沒有做到位。隨著我國進入WTO以后,與世界經濟聯系的更緊密了,對于國際上通用的準則和模式我們必須適應,否則就會因為無法融入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而導致邊緣化,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是進入WTO的一道重要門檻,我國雖說已是市場經濟國家,但是只有不斷深化對市場的認識才能促進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2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市場化搞得越好,經濟就越發展。美國商務部提出了市場化進程的標志:貨幣的可自由兌換程度;企業勞資雙方進行工資談判的自由度;設立合資企業或外資企業的自由度;政府對資源的擁有和控制及分配程度;企業生產和定價的程度。從這些仍然可以閃爍出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理論光芒的“標志”中我們得到的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參考文獻:
[1]何正斌:《經濟學300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丁冰:《現代西方經濟學說》.中國經濟出版社
[3]魏杰:《市場經濟前沿問題——現代經濟運行方式》.中國發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