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長久以來對社會的各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韓非子所提出的吏治理論不僅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求,同時對當今企業管理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本文主要從現代企業管理人員的選拔、任用以及考核等方面去認識、借鑒韓非子的吏治理論。
[關鍵詞] 人性論 企業管理 循名責實
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從資源競爭、市場競爭、技術競爭逐漸轉變為人才競爭,尤其是中高級企業管理人才的競爭日益成為企業戰略上重點。而韓非子做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如何選拔和有效的使用各級管理人才,如何有效的考核各級管理人才等方面都有獨到的見解。今天我們重提韓非子,主要是力求整理出其鴻篇巨著中的吏治管理思想,并將其置于現代管理學的視野中加以認識、理解,以期更好地借鑒并利用。批判的繼承其的理論思想,對于現在企業的管理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人性論——管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美國管理心理學家道格拉斯.麥格雷認為“:在每一個管理決策或管理措施背后,都必有某些關于人性本質及人性行為的假設”。而韓非子提出的“人性自私論”就是其關于管理理論的假設。他認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即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須要適應人的本性,自利是人生理上的基本需求“:人無羽毛,不衣則不犯寒 …… 不食則不能活;是不免于欲利之心”。“:王良愛馬,越王勾踐愛人……醫善吮人之傷,含人之血,非骨肉之親也,利所加也…… 非輿人仁而賊也,人不貴則輿不售,人不死則棺不買,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在他看來人們拼死用力的行為無非是期望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和氣力為代價,去換取他們想要得到的東西。社會就是一個依靠利益而運轉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充滿著互為利用的現實,但這又并不是不可調和的。因為私利的追求是人們事業成功的動力源泉,只要相互之間充滿著互利的關系,他們就可以相互合作。“:夫買庸而播耕者,主人費加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錢者,非愛庸客也……皆挾自為心也。”。
由此可知“:人的欲望是構成人性的基本結構,是人生歷程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做為當代企業主應該從人的欲望出發,對組織成員加以外在的控制從而實現既定的目標。今天的實際情況也告訴我們“:幾乎所有成功公司都有一個共同點——以顧客為中心,并高度重視目標市場顧客的需求”。而要做到這點,企業主首先要滿足員工的欲望,才能促使其提供卓越的顧客價值和顧客滿意度來穩定與顧客的關系,從而實現雙贏目標。
二、韓非子的用人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
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中,企業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企業管理人才的競爭。企業能否持續性發展完全要視管理人才的績效而定,因此成功的企業主無一不重視企業人才的選聘和任用。
1.依法擇人,反對“心治”。部分企業家在選拔管理人才時往往不遵從企業既定的規章制度,而憑自為之心任用親屬。親者且德才兼備故可以任用,但親而無才又居要職就會影響企業的發展。韓非子就曾把君主能否選任良才作為關系到國家治亂存亡的重大問題來看待。主張依法來選擇人才,這樣做既可以防止庸劣之徒混入管理隊伍,且使有功勞而被誹謗的人不會被降職。認為根據朋友關系來提拔人才,臣民就會致力于勾結拉攏而不在法律的規定內憑功勞求的任用,“:故明主使法擇人”。
不僅如此,他還認為“:設官職,陳爵祿,而士自至,君人奚其勞哉!”即君主將官職的標準公之于眾,能者自至,何須操勞!因此,企業在擇人方面應當建立一套符合本企業特點的選拔標準。同時要堅持貫徹“公開、競爭、擇優”原則,努力營造出符合企業經營管理的良好氛圍。
2.注重基層鍛煉,堅持逐級提拔。我國企業大多是職務與薪金成正比。基于利益的驅動, 企業管理人員的提拔往往出現如四處托關系、找熟人現象。殊不知提拔一個管理素質差的人員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韓非子在選拔舉薦人才時認為”:明主聽其言必則其用,現其行必求其功”。即用人不聽將被任用的人陳述,就不知他有沒有才能;不要他親自做事情,就不知他有沒有能力。不言而喻,今天的企業主在選拔人才過程中要想做到“愚者不任事,智者不敢欺”,只有堅持從基層有實力的人員中選拔,即“: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乎卒伍”。才能促使更多具有決策能力的管理人才的出現。
三、韓非子的獎懲思想與現代企業管理
1.循名責實。在官吏的考察和獎賞上,韓非主張以實際政績作為考核的標準,即“:循名實而定是非,因參驗而審言辭”。所謂的“名”,主要是指各種意見、主張等;所謂“實”,則就是指與“名”相對應的成績。根據名和事實是否符合來對事實的進行檢驗。具體的考察步驟:“群臣陳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就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就誅。”即根據其意見或者主張授于職務,再根據其業績來決定賞罰。這與當前企業的目標管理如出一轍。企業為了實現既定的經營目標要求各級管理者做出具體規劃,這樣以來企業的經營目標層層分解,從而形成人人為實現公司目標而努力的責任體系。這不僅有助于激勵的效果,且也為賞罰的實施提供了依據。
2.信賞必罰,厚賞重罰。韓非子對于賞罰問題的闡釋即非常精辟且又極為現實。他認為“信賞必罰,厚賞重罰”的關鍵在于“信”和“必”兩個字。即如果許諾了卻未兌現;公布了卻未執行,那么獎賞的激勵效用就將喪失。當前企業考核是一根無形的“指揮棒”,對企業管理者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對于考核優秀的管理者一定要給予重賞,反之則要給予相應的嚴懲。這樣才能達到考核的公平與合理性;才能更好的激勵企業的其他管理人員。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186)
[2]楊曉春:先秦時期管理心理思想研究[J].心理學報,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