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第三方物流控制系統的需求分析中總結出基于供應鏈的第三方物流庫存控制系統結構,根據第三方物流庫存管理平臺的建設目標,提出其基本運行模型,并對項目的實施提進行方向性描述。
[關鍵詞] 供應鏈 第三方物流 庫存控制 管理平臺
一、需求及結構分析
物流信息系統是企業管理信息系統的最重要的子系統,是通過對與企業物流相關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來實現對物流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并為物流管理人員及其其他企業管理人員提供戰略及運作決策支持的人機系統。物流信息系統是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總成本的重要基礎設施。
庫存管理模塊除提供基本的庫存管理功能以外,還應提供對倉庫空間進行優化的庫存庫位控制和對物料進行跟蹤控制的批次管理,多業務管理所必需的分銷需求計劃和智能倉儲管理功能;庫存管理支持自由庫位和固定庫位的存儲方法,可存儲倉庫的地理位置,自動生成全部或部分的新倉庫模型,優化庫存存量、倉庫空間和工作人員的效率。管理貨物跨多個地點的接收、存放、定位、取貨、交叉停放、交叉存放和協調等工作;可以提供對物品的批次管理或序列號管理,對批次或序列號進行全線追蹤,批控制追蹤特性符合國際認證標準,幫助達到質量管理目標;實現全程追蹤從采購的源頭到銷售的去向,即采購的起源開始、采購訂單和材料構成,銷售的去向、對應的客戶及銷售訂單;采用批次控制的凍結功能,還能約束或控制批的凍結使用。根據以上分析,庫存控制系統包括以下功能模塊:
1.庫存基礎數據管理:主要實現第三方物流與供應鏈中企業的物料信息、生產計劃、物料需求計劃等基礎數據的共享與傳輸,能夠根據下游的生產訂單計算出其物料需求計劃,并向上游企業實現采購;
2.入庫管理:主要是日常的物料采購入庫業務,運用各種庫存控制策略決定物料采購活動,可以通過EDI、條形碼以及射頻技術實現遠程的物料入庫功能,填寫相應的入庫單據以各查詢用途;并且能夠與采購業務進行數據集成;
3.出庫管理:根據下游企業的物料需求計劃,進行相關的物料出庫業務。同時能夠與物料配送業務進行數據共享;
4.庫存調度管理:主要實現第三方物流多個倉庫間的物料調度工作,解決物料配送中物料匹配與簡單組裝遇到的缺貨問題;
5.物料跟蹤管理:主要實現物料的全線跟蹤服務,通過產品批次或者條形碼等技術來對向下游企業配送的物料實施跟蹤,以便支持產品召回與質量保證;
6.庫存信息查詢:該模塊主要實現倉庫物料信息的實時分析,提供庫存控制的解決方案,作為第三方物流庫存控制決策的參考依據。
基于供應鏈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庫存控制系統的結構如圖1所示:
二、平臺建設目標及核心問題
第三方物流庫存控制管理平臺建設應達到以下目標:
1.整合供應鏈中上下游企業間的物流業務,加強供應鏈整體觀念的培育。
2.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共享,推動上下游企業的信息系統無縫化對接,構建統一的物流管理平臺。在國內供應鏈體系中,信息交互的障礙嚴重制約著供應鏈的發展。
3.強化專業化物流服務,降低物流運營成本,提高物流的流動效率。
4.實現以客戶需求為中心、拉動式、低成本、高質量的精益物流模式。
平臺建設中所涉的核心主要有:
(1)核心企業的選擇。
在供應鏈的組建初期,擁有核心技術或者核心資源的企業成為核心企業,負責整合各種市場資源,使其納入到供應鏈體系中,擁有很強的話語權與控制權;在供應鏈的發展中期,當企業間的競爭變成供應鏈間的競爭時,擁有核心技術的制造商逐步退化為供應鏈的一般結點,而專業化的管理與服務提供商則逐漸變成主導力量,能夠強有力地整合供應鏈的一切資源,構建供應鏈的核心競爭力;在供應鏈的發展后期: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每一個企業均要融入世界資源體系中。供應鏈的組織結構變成全網絡式,為生產某種產品或服務,供應鏈運營商如果可以按照一定的約束條件,選擇供應鏈網絡結點,構成供應鏈體系,則供應鏈運營商理當成為供應鏈的核心企業,起到供應鏈網絡管理的主要作用。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選擇思路見圖2所示:
(2)利益分配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初始利益按責任均衡分配。對于新組建的供應鏈,其利益按責任均衡分配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在新組建時,供應鏈上的企業對共同努力獲得競爭優勢的預期很高,各負其責、利益按責任均衡分配的想法是各企業都能接受的,是企業間責權利均衡的結果。
第二,利益按能力等級分配。在供應鏈運行過程中,某一、二個供應鏈上企業處于能力等級較高的地位,這是市場優化和選擇的結果,此時,供應鏈上企業向其核心企業靠攏,形成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供應鏈,則核心企業以老大和唯我獨尊的態度要求更多的利益并進行了實際利益再分配,這時,部分沒能滿足利益的供應鏈上企業只能有兩種選擇,或妥協而割舍利益,或退出該供應鏈,這對供應鏈的有效運行尚不能構成直接的潛在危害,這部分非核心企業的選擇甚至以優化供應鏈的形式作為表象。
第三,利益按加工程度遞增分配。供應鏈的整體是由多個供應商、分銷商、服務商組成的網鏈結構,其相互利益分配地位依加工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現今企業的利益分配呈現出靠近最終消費者的企業獲得較多利益的特點,則形成利益按加工程度遞增分配。即初級產品加工所獲得的利益少,而深加工企業獲利頗豐。
(3)信息集成與系統集成的問題。
在供應鏈建設的初期,各個企業自身都制訂了一套信息化的方案,實現了企業內部信息的集成,解決了企業內部“信息孤島”的問題。但是,隨著供應鏈發展的和壯大,鏈內企業數量增多,供應鏈上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換與數據共享問題就會成為供應鏈的瓶頸。如何考慮實現供應鏈中企業的信息集成與系統集成,這是目前供應鏈面臨要解決有緊迫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以下三種途徑:
1)在供應鏈組建初期,一般采取企業各自建設,開發專用的數據接口實現集成。但由于信息系統與信息系統之間缺乏一個統一的數據接口,數據無法跨系統進行流轉與傳輸,因此要充分考慮將不同的信息系統進行集成,實現數據的集成。
2)由核心企業主導和規劃信息化方案,由企業各自實施。最理想的系統集成方案就是針對于整個供應鏈的實際情況,由核心企業主導和規劃信息化解決方案,選擇功能較為強大的供應鏈管理系統,能夠實現供應鏈上企業之間的數據交換。
3)全權外包給IT公司,整套實施信息系統。隨著企業信息系統基本特征的改變,信息系統采用自建方式存在的風險越來越大,采用外包租用模式(ASP模式)將成為信息系統的主要建設方式。
三、管理平臺設計
1.運行模型的建設
整個供應鏈的物流信息統一由第三方物流來管理與控制,采用訂單拉動式的生產與供應方式,逆著生產工序,由顧客需求開始,從訂單到產成品、組件、配件、零件和原材料,最后到供應商,形成物流信息的管理平臺。在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處,設置原材料倉庫、零部件倉庫和制成品倉庫三類大倉庫,統一對各類物質采用各種庫存控制策略進行管理。第三方物流庫存控制管理平臺的任務就是掌握供應鏈中上、中、下游企業間的生產計劃,分析物料需求,協調與控制各類物質的庫存,以實現精益化、準時化的庫存管理,提高物流運營效率,降低庫存成本,增強整個供應鏈的市場反應能力和行業競爭力。
第三方物流庫存控制管理平臺的基本運行模型見下圖3所示。
2.基干Web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庫存管理系統架構設計
基于Web服務的第三方物流庫存管理系統架構如圖4所示。在這個架構中,所有供應鏈成員都必須以Web服務的形式來提供自己的庫存相關信息,任意兩個供應鏈成員之間都可以共享對方的庫存信息,乃至于銷售信息等其他信息,只要得到對方的許可。架構的核心是信息控制中心,它負責對所有供應鏈成員的Web服務進行管理,還負責對供應鏈成員的身份進行管理,在每成員處,有一子控制中心,負責對該成員提供的Web服務進行訪問控制,同時提供訪問的安全保障。整個模型利用Web服務來實現,充分發揮了Web服務跨平臺的特性以及它的柔性,從而使這個模型更能適應供應鏈庫存管理的需要。
3.項目實施
在明確了項目的期望和需求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為企業選擇合適的軟件系統和硬件平臺。系統選型的一般過程為:
(1)篩選候選供應商。項目咨詢公司根據企業的期望和需求,綜合分析評估可能的候選軟硬件供應商的產品,篩選出若干家重點候選對象;
(2)候選系統演示。重點候選對象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向企業的管理層和相關業務部門作針對性的系統演示;
(3)系統評估和選型。項目咨詢公司根據演示結果對重點候選對象的優勢和劣勢作出詳細分析,向企業提供參考意見;企業結合演示的結果和咨詢公司的參考意見,確定初步選型,在經過商務談判等工作后,最終決定入選系統。
在項目選型階段的主要項目管理工作是進行系統選擇的風險控制,包括:正確全面評估系統功能,合理匹配系統功能和自身需求,綜合評價供應商的產品功能和價格、技術支持能力等因素,以及避免在系統選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賄賂舞弊等行為。
參考文獻:
[1]錢延仙:現代物流管理[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7.1: 129~140
[2]王立坤孫明:物流管理信息系統[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3.1: 9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