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驗經濟是人類經濟活動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體驗經濟中,企業不僅是銷售商品和服務,它通過提供最終體驗給顧客留下難以忘卻的記憶。體驗經濟堅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自我實現。按照體驗經濟理念,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應重視為學生提供難忘的審美體驗,應當重視整體規劃,允許和鼓勵學生社團的存在和發展,重視和科學引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
[關鍵詞] 體驗經濟 大學 校園文化建設
人類的經濟生活,自誕生之日起,經歷了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與體驗經濟4個發展階段,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對體驗帶來的結果越發重視。體驗經濟的核心觀念是一切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消費者值得回憶的體驗,這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值得我們加以借鑒。
一、體驗經濟簡介
體驗經濟是服務經濟的延伸。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渴望得到體驗,越來越多的企業精心設計、銷售經驗。在體驗經濟中,企業不再僅是銷售商品或服務,它提供最終體驗,給顧客留下難以忘卻的愉悅記憶。
體驗的要素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要素。1999年美國戰略地平線LLP公司的共同創始人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撰寫的《體驗經濟》一書中將體驗定義為“企業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以消費者為中心,創造能夠使消費者參與,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體驗經濟是通過滿足人們的各種體驗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當今社會,從工業到農業、計算機業、IT業、旅游業、商業、服務業等各行各業都上演著體驗或者體驗經濟。
體驗要素向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滲透,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體驗經濟中,“工作就是劇院”和“每一個企業都是舞臺”的設計理念已經在發達國家的企業經營活動中被廣泛應用;城市的文化建設也越來越多地采用體驗經濟的一些理念。
二、體驗經濟理念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兩個契合點
1.體驗經濟堅持以人文本,追求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相一致
體驗的本質是滿足客戶的情感需求與實現自我價值,即滿足馬斯洛需求理論所描述的較高層次的需求。在企業組織的體驗營銷活動中,企業一方面要創造多種方便有效的形式讓顧客有機會接觸、體驗到其產品或服務;另一方面,在顧客體驗過程中,企業應設專人予以引導、輔導甚至激勵,對顧客的反應及創造予以觀察、分析、記錄,并當場給予積極熱情的反饋,讓顧客在體驗中完成參與新產品設計的任務,實現自我價值。由此可以看出,體驗是企業通過引導顧客參與、顧客互動、顧客創造等方式,來滿足顧客的情感需求、實現顧客的自我價值。
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也就是通過完善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在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成長,實現自我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來看,體驗經濟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2.體驗經濟與校園文化一樣都是重視使人在體驗中獲得審美感受
體驗經濟的實質是維系在消費者的身體感受和心理感受之上的,通過消費者的參與、感受和體驗,使消費者自己置身其中,獲得美妙的審美感受,讓消費者為其吸引和陶醉,愿意掏錢。
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20世紀以及20世紀以后的社會中,文化更主要的是指情感和意義的產生、流動和接受,更主要的是在一定的語境之下的一觸而發的精神和生命體驗”。大學校園文化以大學校園先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為載體,使置身于校園中的學生獲得有關文化的審美體驗,最終為校園文化所同化,成為具有高尚審美情操和道德素質的人。
三、以體驗經濟理念為指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對于高校而言,我們不妨借鑒體驗經濟的一些理念,通過創設更多的,更加美妙的體驗,來轉移大學生對于網絡給他們帶來的體驗的認同;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活動中設計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逐漸認同大學精神和校園文化,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一所大學需要圖書館、校史展覽館、校訓和一批充當大學文化風向標的大師、科研團隊,但同樣也需要一些充分反映和體現大學精神、人才培養理念、專業文化的一定規格和數量的社學社團及校園文化活動等具有精神體驗功能的大學校園文化復合型載體。這是體驗經濟在大學校園中的集中體現。“體驗經濟簡單而言就是一種我們‘身邊的文化’、‘日常生活的文化’”,如果缺乏這樣的一些的一些載體,就不能提高校園文化活動的廣泛參與性、親和力和共享度,那么建設崇高的、高雅的大學校園文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失去了有效的載體。
以體驗經濟理念為指導,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應當做到:
1.科學確立校園文化建設規劃,找準大學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
大學校園文化就是一所大學所體現出來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它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是大學個性特征的重要標志,是大學的精神和靈魂。構建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對于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踐行大學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首先應當按照高等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確立整體建設規劃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以實施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為基礎,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優化校園文化環境為重點,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導向,弘揚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強管理,注重積累,努力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不斷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使高等學校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區和輻射源。”
校園文化建設必須與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相結合,與學校的發展形勢相適應,促進人才培養目標、辦學指導思想、辦學思路和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師生員工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調動師生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必須堅持注重歷史傳承與發展創新相結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發展共性與突出個性相結合、嚴格管理與人文關懷相結合。
2.允許和鼓勵各式各樣的大學生文化科技社團的存在和發展,為體驗的創設提供載體
“大學生社團是由高校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以自主開展教育活動為形式的學生群體組織”。大學生社團是學生依據興趣愛好或專業組成的學生團體,具有相對穩定性和專業性的特點。文化科技性社團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校園文化組織的基本單位,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校園文化滲透在各大學生社團中,大學生社團反映和體現著校園文化,同時大學生社團在一定程度上有影響高校校園文化特色的形成。
大學生社團具有一定數量的社團成員,并定期組織校園文化活動,對校園文化具有承載和映射作用。學生社團通過組織活動對廣大學生形成精神體驗,能提高校園文化的認同性、親和力和共享度,有利于校園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也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因此,在高校社團管理方面我們應做到:調整學生社團布局結構,建立校院分層次管理體系,在放手鍛煉的基礎上加強對社團的監督管理;完善學生活動立項管理制度,做好“精品社團”活動的組織工作,形成促進社團向健康高雅方向發展的制度氛圍;培育健康高雅、鼓勵競爭、增進合作、崇尚創新的社團文化,著力打造學生精神家園。
3.充分重視和科學引導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為學生創設更多的體驗
體驗經濟的靈魂或主觀思想是主題體驗設計。按照體驗經濟的理念,校化建設就是要通過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使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感覺美好的體驗。通過強化對校園文化的體驗使學生腦海中自然形成關于某一校園文化或一科學觀念的理性認識。校園文化建設規劃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了科學的發展方向和重要內容,大學生社團的存在為有關校園文化體驗的設計提供了載體,那么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是主題體驗設計的重要步驟,是形成校園文化審美體驗的關鍵。按照體驗經濟的理念,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應當堅持“三個精心”的原則:
(1)精心設計活動主題
體驗是創造難忘的經驗。按照體驗經濟的理念,我們的校園文化活動要立足于為學生創造難忘的經驗,讓學生能夠記住活動,記住活動給他帶來的美的感受。因此,活動主題的設計非常關鍵。
雨林咖啡餐廳、硬石餐廳等是體驗經濟的代表作品,拉斯維加斯的論壇購物中心是成功展示主題的例子。人們看到這樣一些主題,即會對他產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瞬間對他感興趣,期望置身其中。校園文化活動同樣也是如此,如果活動的主題不夠明顯,或沒有創意,活動的參與者就抓不住活動的主軸,也就沒法形成讓人難忘的體驗。“論語杯”辯論賽、“先鋒”博士論壇、“5256”知識競賽等活動主題就遠比“第七屆大學生辯論賽”、“***系列學術報告”等主題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因此,在活動的組織過程中組織者應盡量做到精心設計出能夠吸引更多學生關注的活動主題。
(2)精心組織活動過程
確定一個好的主題,是整個活動成功的一半,認真準備整個活動過程,使整個活動內容豐富多彩令人難忘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學校園常常會出現這樣的一些情況,一些活動人山人海,而另外一些活動門可羅雀,究其原因就在于一些活動的內容吸引人,而有些活動的內容讓人感覺枯燥乏味甚至使人感到厭倦。大學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組織者要精心設計和安排整個活動的過程,讓置身于活動中的參與者能夠真切進入到整個活動當中去,為活動所徹底吸引,形成該項校園文化活動給他帶來審美體驗;要盡量避免活動失誤和漏洞的產生,影響參與者良好的審美體驗的形成;要堅決杜絕使活動的參與者感到活動純粹是在應付,甚至是在作假、作秀等情況。
(3)精心選擇活動紀念品
紀念品具有回憶體驗的價值,度假的明信片使人想起美麗的景色,繡著標志的運動帽讓人回憶起某一場球賽,印著畢業主題圖片并有同學簽名的文化衫總會讓人回憶其畢業時的場景……
精心設計并發放活動紀念品可以對活動的當事人對當時所獲得的體驗進行正面強化。因此,結合活動的開展,設計并發放契合活動的主題的紀念品,可以加深活動參與者對所參與活動的印象,加深其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1]陳文育:體驗經濟與審美體驗[J].藝術百家,2007,1:116
[2]黃凱鋒:審美價值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63
[3]胡愛祥:大學生社團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