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論述了涼山民族地區特色農業與民營企業實現共贏,突出資源優勢和核心竟爭力,具有深遠的意義。提出了涼山民族地區要實現共贏,需構建構建“四大模塊”,圍繞“三條主線”,打造“兩大基石”,實現“一個主題”。還需注意,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的提高,民營企業投資特色農業項目的選擇,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關鍵詞] 民族地區 民營企業 特色農業 共贏
一、引言
何謂共贏?就是在單位和組織相互依賴,互惠互利,共存共榮,按照多方得利、義利合一的原則行事。
涼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總面積6.04萬平方公里。轄17個縣市、608個鄉鎮,全州總人口428.56萬,其中彝族192.56萬,占總人口44.9%,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和四川省民族類別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區。
涼山民族地區,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基于農業比重高,特色農業資源豐富的特點,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過程中,涼山民族地區普遍選擇了開發特色資源、走特色經濟的道路。然而,資源經濟畢竟不是長久經濟,況且,所謂的特色也因其相對性而不具備絕對競爭力。如何提升市場競爭力,充分釋放并盡可能延長特色經濟的特色效應?這對于涼山欠發達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民的穩固增收、農村面貌的改善以及全面小康的建設,均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民族地區特色農業與民營企業實現共贏,具有深遠的意義
1.突出資源優勢
涼山民族地區,具有烤煙、蠶桑、臍橙、石榴、青花椒、花卉、苦蕎、洋蔥、早市蔬菜、反季節蔬菜等為主的特色農業。發展特色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1)氣候類型多樣,光熱資源富集。涼山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氣候條件,光照輻射強,無霜期長達230—306天,光熱資源富集,特別是境內的安寧河流域,為僅次于川西平原的省內第二大平原,素有“川南糧倉”、“天然大棚”之稱;大小涼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成獨特的多氣候帶特征,生物資源特別是經濟類生物資源種類繁多,適宜發展立體農業、特色農業。
(2)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大。全州幅員面積大,人均土地22畝,高于全省、全國人均水平。其中山地占71%,平壩占12%,高原占17%,耕地470萬畝,耕地面積為765萬畝,林業用地4988萬畝,草原、草山2716萬畝,耕地后備資源豐富,是涼山州特色農業、綠色農業產業基地開發的后勁之所在。
(3)生物種類繁多,農作物優質高產。州內優越的光、熱、水資源,孕育著我國南北兼有的高等植物200多種,各種生物資源6000多種,其中植物4000多種,動物1200多種,微生物類群1000多種。各種作物生長快,產量高,品質優,素有西南“基因庫”之稱,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實現特色農業與民營企業共贏,更能結合實際落實惠農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民增收的風險機制,讓農民更多地分享改革成果,得到更大實惠;提升區域經濟和區域競爭力,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民族地區扶貧開發水平,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民族地區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吸納農業剩余勞動力,擴大就業。
2.突出核心竟爭力
核心竟爭力,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和服務過程中所形成的、不易被竟爭對手所效仿的、能帶來超額利潤的獨特的能力。核心竟爭力主要圍繞企業產品、質量、反應速度、客戶服務、經營成本等因素。
實現特色農業與民營企業共贏,可以優化投資環境;壯大民營經濟,在民族地區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竟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挖掘增收潛力,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努力增強農產品競爭力,提高商品率;加快民營企業經濟發展步伐,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促進地方財政增收,為地方政府決策提供依據。
三、涼山民族地區特色農業與民營企業共贏模式對策
1.構建“四大模塊”
(1)優化產業結構。利用涼山資源豐富,優化產業結構,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區域協調的發展格局。
(2)吸引民營資本。要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和鼓勵民間資本、民營企業投資涼山特色農業。涼山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資源十分豐富,開發的潛力巨大。以產業化、協作化、標準化的要求改造傳統農業。在此基礎上,還應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更為優惠的政策,以農戶增收為核心,以西昌卷煙、豪吉、三牧、華寧等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烤煙、馬鈴薯、蠶繭、畜禽肉等大宗產品和花椒、干雜品、蕎麥、水果等特色產品為重點,以工農商協作、互利互惠的經營模式,建設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增強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能力,推動農副產品的深加工和精包裝,切實提高農副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延伸農業產業增值鏈;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加大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和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發揮農牧產品交易市場的作用,拓展流通渠道。
(3)堅持營銷導向。對民營資本投資特色農業,加大財政扶持、稅收扶持和收費扶持力度。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標準化的特色農產品基地,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和構建農業產業化市場,引進、扶持和培養一批龍頭企業,推進農產品的流通和加工利用,延伸產業鏈,大幅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體水平。
(4)打造“特色”優勢。特色農業是人們立足于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和技術優勢,根據市場需要和社會需求發展起來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效農業。涼山民族地區具有實施特色農業的良好基礎。涼山州總耕地面積470萬畝,人均1.2畝,其中稻田105萬畝,占全州耕地面積的20.8%。全州有宜農荒地480萬畝,近期可開發的宜農荒地120萬畝。境內安寧河流域地勢平坦,物產豐富,精耕細作,大多一年兩熟。如何打造“特色”優勢,關鍵在于建立和保護民族品牌。
2.圍繞“三條主線”
(1)政府。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通過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擴大牲畜養殖,保護糧食價格,增加農民農畜產品收入。針對農村和農業生產特點,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重點在食品加工、采礦、建筑、商貿、餐飲等勞動力密集行業,以市場體系建設為重點,搞好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農村信息、中介服務機構的建設,規范農村生產資料市場。加強農村勞務輸出,增加勞務收入。堅持“少取多予”的方針,加大中央扶貧轉移資金,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增強工業反哺農業能力,擴大農村義務教育和新型養老保險、合作醫療覆蓋面,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在西部開發的專項資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資中,應安排一定比例資金,用于農田基本建設、草原建設、旱作節水設施和保護性耕作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特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培育、開發和推廣。各地要創造條件,積極爭取金融部門的支持,增加對特色農業發展的信貸資金投入。銀信部門特別是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要從落實中央文件精神,積極服務“三農”和支持當地經濟建設的大局出發,對符合信貸條件的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特色基地和專業大戶優先提供信貸,逐步解決中小企業信貸難的問題,緩解其資金短缺的“瓶頸”。
(2)企業。加快民營企業經濟發展步伐,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效益為前提,積極開發優勢資源。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對國有經濟從戰略上調整布局,形成比較合理的布局和結構,大膽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通過股份制改造,吸引和組織更多的社會資本,發展混合制經濟。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的合法權益,清理和取消妨礙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大力發展城鄉集體、個體和私營經濟。
發展民營企業,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民族地區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比如:食品工業要以“綠色食品”為目標,進一步擴大名優產品比重,提高市場占有率,積極發展調味品、酒類產品、畜產品、果蔬制品、綠色保健食品。重點推動豪吉集團、正大集團、禾嘉集團、重啤集團、喜德火把液、華寧公司等一批企業加工項目的發展壯大。
(3)農戶。轉變農民思想觀念,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力爭建立起企業十基地+農戶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架起農民與市場的橋梁。短期的培訓,讓農民掌握種植要點,了解市場行情及發展前景,增強農民發展特色農業的信心。其次,應該定期組織農民交流經驗;到農戶家參觀,感受市場經濟的巨大力量,力爭突破自給自足的思想。最后,根據市場調研,按照科學規劃引導農民有組織地發展特色農業。
經濟帶集約化特色發展。每年以“櫻桃節”“桃花節”、“枇把節”、“葡萄節”、農家樂等為載體,積極延伸產業鏈,推廣特色果園休閑、觀光旅游業,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極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農村主導產業特色化發展之路。通過土地整理,用于集約化產業使用;并大力打造具有休閑、觀光、旅游潛力的農村支柱產業。培育新型特色產業、產品,延伸產業鏈,大力提高農業經營水平。
3.打造“兩大基石”
(1)農業產業特色。農戶參與產業化程度比較低,涼山農產品加工制造能力偏低,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制造業的銷售收入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比重僅為5.3%,與同期全省30.2%的比重相比,相差24.9個百分點,對農業產業化的帶動力明顯不足。這些產業化中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阻礙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難題。到目前為止,涼山民族地區的特色農業產品傳遞給外界的,大多數還是傳統的“土特產”形象,只在周邊地區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無論是市場競爭還是自身發展的邏輯,無論是國內外經驗還是本土教訓,涼山民族地區特色農業普遍面臨著提升農業產業特色水準的問題。
(2)民營企業投資效益。涼山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產業化過程中,規模企業數量少,經營水平不高;基礎差,底子薄;農產品加工率低,加工深度不足,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的政策不到位;農產品品牌經營和科技投入不盡人意;整體競爭力不強。一是效益低。典型的就是涼山苦蕎,有規模,有品質,無規模效應。二是組織化程度低。三是龍頭企業少。四是品牌建設力度弱。
4.實現“一個主題”
即民族地區特色農業與民營企業的共贏。通過引導民營企業投資資特色農業,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優質的農產品作為原料和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為特色農業產業化提供載體。既可以擴大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提高盈利能力;又可以使特色農業資源充分利用。真正做到“物(資源)盡其用,人盡其才”。
(1)勞動力素質和技能的提高。
涼山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生活方式的轉變,培育了農民的市場觀念、竟爭觀念和風險觀念。一是圍繞項目開展培訓。組織農民開展新科技、新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的科技致富本領,對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引進項目技術培訓。結合當地的區域資源優勢,引進高科技含量的農業項目,實行引進項目、技能培訓一條龍服務。三是校企合作訂單培訓。在培訓模式上創新,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型培訓,實行招工、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以經營管理、職業資格、特殊工種等為重點,聘請專業名師,選購對口教材,以專業知識和實用技能相結合,努力提高在職務工人員的從業崗位技能,成為先進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的合格勞動者。四是新增勞力職前培訓。新增勞動力培訓是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節假日時間,相對集中進行教學和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征求學生意見,堅持實際、實用原則,真正使受訓學員能學到一技之長。
(2)民營企業投資特色農業項目的選擇。
做好民營企業對民族地區特色資源初加工或深加工。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市場多樣化、優質化的消費需求,立足國內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重點發展商品率高、市場需求強的特色農產品;突出發展重點,要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綜合考慮產業基礎、區位優勢和市場條件等方面因素,優先發展優勢比較突出的產品;適度規模生產,要考慮特色農業生產條件的獨特性和消費需求的特點,堅持在適宜區域進行生產,做到規模適度,確保產品特性;按產業化進行開發,要著眼于特色農產品整個產業的建設,延伸產業鏈條,建立產業體系,構建產業群體,形成在國內、國際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產業帶區;兼顧生態建設。要從遵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出發,發展既能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資源,又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產品,調動農民進行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3)特色農業基地建設。
要落實國家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依托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培育一批從事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各類市場中介組織,發揮其在技術服務、產品銷售方面的作用,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建設一批面向國內外市場的名、優、特、新農產品基地。重點建設好安寧河流域80萬畝優質稻基地、100~150萬擔國家優質烤煙生產基地、25萬擔國家優質蠶繭生產基地、70萬噸高產糖料基地、1萬畝優質花卉基地、20萬畝反季節蔬菜基地;積極發展會理石榴、鹽源蘋果、雷波臍橙、涼山白魔芋、西昌花卉、涼山苦蕎、優質花椒、布拖洋芋等基地,努力把涼山建成全國優質烤煙、優質蠶繭生產基地。
四、結束語
在涼山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的“自然和歷史”差異化的基礎上,實施特色農業與民營企業共贏,推動產業化,這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要求,是欠發達地區特色農業經濟長遠發展之路,也是涼山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提升競爭力的戰略性選擇。
參考文獻:
[1]胡進:誠信天九,管理者的孵化器(下).[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7/9/3/79581.html
[2]陳建軍:民族地區特色農業發展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8,9
[3]宋玉賢:企業信息化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7,P22
[4]李海珍:淺析民族地區小康建設的特色[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6年第18期P6-7
[5]劉志民等:特色農業發展的經濟學理論研究[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2,1
[6]涼山州統計局:2006涼山統計年鑒[J].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
[7]涼山州人民政府:2007涼山年鑒[J].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