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階段,蘇南蘇北兩地產業結構存在著明顯的梯度差異,這不僅說明促進蘇南蘇北兩地經濟協調發展十分迫切,而且也為兩地產業合作、互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構建江蘇共同市場,推動產業的地區轉移,優化結構,是江蘇產業經濟提高協調發展水平的現實路徑。
[關鍵詞] 產業結構 比較分析 合作空間 路徑選擇
一、引言
江蘇經濟主要特征之一是區域差異較大,業已形成了蘇南、蘇北兩個差異明顯的區域經濟地帶。為此,江蘇省早在“九五”發展初期就將區域共同發展作為全省經濟發展的三大戰略之一,相繼推行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蘇北地區提高產業水平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江蘇產業經濟中南北兩地結構不合理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正是這種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提供了蘇南蘇北兩地產業深化合作的契機,為兩地產業的互動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余地。
二、蘇南蘇北兩地產業結構狀況的實證分析
1.蘇南地區產業結構狀況分析。表1顯示,近十幾年來,蘇南地區產業結構第一產業占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14.86%下降到2007年的2.19%,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變化不大,第三產業從23.39%上升到39.18%,這說明蘇南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產業結構得到不斷的優化和調整,第一產業所占比重逐漸降低,第三產業逐漸上升。從蘇南地區1992年產業結構情況看,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達到10.22%(接近10%),第二產業達到最高水平63.03%,超出第三產業36.28個百分點,表明蘇南地區從1992年開始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
資料來源:根據《江蘇統計年鑒》相關年份數據編制。
2.蘇北地區產業結構狀況分析。表1顯示,從1990年到2007年蘇北地區產業結構變化情況看,第一產業所占GDP的比重從38.29%下降到12.35%,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從41.82%上升到52.88%,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從19.89%上升到34.77%,產業結構狀況也順利地從“二、一、三”格局轉變為“二、三、一”格局。2002年蘇北地區第一產業首次低于20%,第二產業所占比重又超過第三產業,標志著蘇北地區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
3.蘇南蘇北兩地產業結構比較分析。從表1蘇南蘇北地區產業結構對比中可以發現,蘇南地區產業結構狀況明顯優于蘇北地區。蘇南地區于1992年就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而蘇北地區在2002年才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蘇北地區2007年產業結構水平(12.35:52.88:34.77)僅相當于蘇南1990年的水平(14.86:61.75:23.39),由此可見兩地產業結構水平相差15年之多。從2007年兩地區產業發展水平來看,蘇北地區第一產業高出蘇南地區10.1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低于蘇南地區5.74百分點和4.41個百分點,這說明現階段蘇南地區產業結構水平要優于蘇北地區,這也給江蘇經濟的協調發展提出了挑戰。
三、蘇南蘇北兩地產業合作的基礎與空間
目前,雖然蘇南蘇北兩地三大產業結構總體上都具有“二三一”的特征,但兩地產業結構的發展存在明顯的階段性差異,蘇南地區已步入工業化后期階段,而蘇北地區剛剛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蘇北地區第一產業仍占到較大比例,工業化結構不合理,仍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蘇南地區第一產業已下降到2006年的2.43%,工業基礎較好,已經發展到資本密集型階段。
從兩地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的比較可以看出,蘇南蘇北兩地產業之間存在極強的互補關系。這種互補結構能夠使客觀上存在的比較利益關系轉化為巨大的經濟互利成果和產業合作的良好績效。蘇北地區可以通過合作來擴大資金來源,提高產業技術和發展水平,蘇南地區可以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產業的進一步轉型和升級。
四、蘇南蘇北兩地產業合作發展的路徑選擇
1.構筑江蘇共同市場。蘇北地區利用其獨特的優勢有條件成為蘇南地區投資的基地,但前提要充分發揮蘇南地區在構筑江蘇共同市場的主導作用。蘇南地區充分利用其資金技術優勢到蘇北尋求發展,把資本密集與勞動密集產業結合起來,向蘇北地區擴散一部分資本密集型企業,形成分工協作的產業關聯體系。
2.加強地區間的產業合作,推動產業的地區轉移。江蘇產業的地區分布很不均衡。蘇北目前是以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蘇南卻已經達到資本密集型發展階段,要實現整個江蘇經濟的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兩地的產業合作,進一步深化蘇南與蘇北掛鉤、結對幫扶政策,使之形成地區間的資源互補,促進共同發展。
3.優化結構,提升蘇南蘇北兩地產業合作發展水平。要把促進產業升級與提高外來投資效益結合起來。注重引進蘇南地區大集團企業來蘇北投資,使其能夠產生強大的產業關聯效應;鼓勵和扶持各類中小企業與之配套協作,延伸產業鏈,促進蘇北區域和諧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建立起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局《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回眸》,2006年10月24日